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20140000000016

第16章 德行智慧(4)

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故事

李泌明哲保身

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中外很有影响。

唐德宗时,他担任宰相,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要求与唐朝讲和,结为婚姻,这可给李泌出个难题,从安定国家的大局考虑,李泌是主张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事情僵在那里。正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空虚得没有这个力量了,唐德宗一筹莫展。

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

德宗忙问什么主张,他不直接回答,先说:“只有陛下出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了江山社稷,屈己从人,我才敢说。”

德宗说:“你怎么对我还不放心!有什么主张就快说吧!”

李泌这才说:“臣请陛下与回纥讲和。”

德宗严厉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德宗说:“你别的什么主张我都能接受,只有回纥这事,你再也别提,只要我活着,我决不会同他们讲和,我死了之后,子孙后代怎么处理,那是他们的事了!”

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言之过激,不只办不成事情,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灾祸。

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达15次的陈述利害的谈话,才算将德宗皇帝说通。

李泌又出面向回纥族的首领作工作,使他们答应了唐朝的五条件,并对唐朝皇帝称儿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得到和解,这完全是由李泌历经艰苦努力,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问李泌,“回纥人为什么这样听你的话?”

一个轻浮的人,必然会大夸自己如何声威显赫,令异族人畏服,显示出自己比皇帝更高明,这样一来必然人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李泌却是一个极富政治经验的人,他对自己一字不提,只是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灵,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话,德宗很高兴,对李泌更加宠信。

三克镭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金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以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

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是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能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一个没有为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

8.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①。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②。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③。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

大道广大普遍呵!它没有定向,无处不在。

万物依赖它生存,它不推辞。成就了造化万物的大功,但并不占有这个名誉。

养育了万物,但并不自居为主人。永远没有欲望,可以把它叫做小。

万物归附它,但它不以主人自居,也可把它叫做大。

正是因为它始终不自命为大,所以才能成为大。

注释

①汜,水漫溢也。大道汜兮,谓大道汜漫无边,无所不在。其可左右,言其可以自由运行,无所凝滞。

②恃,依靠。不名有,不自命为其所有,即不图占有。

③衣养,衣之养之,养育之意。名,明也,说明之意。于,犹“为”

也。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永远不见其实体,幽微至极,故可以说是“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其容量无穷,故可以说是“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施惠于万物言之;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就万物涵容于道言之。

解析

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社会是与统治者的个人人格修为密切相关,个人人格修为是小道,而以个人人格修为的小道去治理社会则能成就出大道。“常无欲”是个人人格修为的核心,只要统治者个人没有个人的私欲,那么就不会把天下万物视为已有,从而也就会出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理想社会环境。

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事实上,他在这里非常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态,在老子眼里,天地之间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广泛流行、周延四方,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如此存在的。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两句话,老子把道的性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认为没有“为主”的欲望便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名声。

老子最后指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圣人们就是因为不使自己伟大,才终成其伟大。

故事

见利忘义辱自身

雕陵有个板栗园,庄子顺着园边的藩篱左顾右盼地走着。

忽然有只很大很大的鸟雀从南边直向庄子飞来,那翅膀恐怕有七尺宽,眼球的直径恐怕有一寸多长。

它飞得很慢,到庄子跟前也没高飞,身子竟重重地碰了一下庄子的额头。

庄子被它撞得有些发蒙,看那鸟雀却像没有事似的慢悠悠飞到板栗园中的一棵树上停了下来。

这是什么怪鸟呀!庄子想,它的翅膀那样大却不能高飞,眼睛那样大却连人都看不见!

庄子提起衣襟从藩篱缝钻进园中,迅速而又轻轻地走到鸟雀停息的栗树下,并从身上取出弹弓弹丸,窥伺怎样才可以把它打中。

树上有只蝉,躲在一只树叶下,饮吸着甘美的叶汁,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慢慢向它移动,忽然扑上去,用前臂的夹子把它夹住了。

螳螂正得意地准备进食这蝉,没想到头上的鸟雀一直注视着它。鸟雀一低头便把它夹到嘴里。

庄子看见如上这一幕,不免有所警觉:无论是蝉,是螳螂,都是因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身后的大患!鸟雀吃到螳螂,哪里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弹丸对着它呢!

庄子准备扔掉手中的弹弓弹丸赶快离开时,被看园子的人抓住了。

看园人说:“你怎么跑到我的园子里了?”

看园人把庄子一顿责骂,围上来的人又羞辱庄子是偷板栗的人,庄子差一点遭打。

庄子回家后,整整三天都闷闷不乐。庄子的学生兰且问他是怎么回事,庄子说:“我为了一只奇怪的鸟,忘了那是人家园子,遭到责骂和羞辱。我与蝉、螳螂、鸟都是一样的啊!”

得意别忘形

有一个乞丐,终日依靠他人施舍度日,将乞讨来的钱积存起来,一到了下个月就将这些钱拿去买彩券,每一次买了彩券,他就将彩券藏在他那根打狗棍的秘密夹层里。那根打狗棍平日是他行走的工具,也是他防御其他动物的武器,每日总是与他行影不离。

不知道是上天同情他,还是他时来运转了,有一次,他买的彩券居然中了头奖,从此他就要变成百万富翁了,高兴得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迫不及待要等到领奖日去领奖。第二天一早起来之后,想到自己从此不要再乞讨度日,不要看人眼色,不要再怕凶犬来咬他;可以用奖金买栋新房子,娶一位美丽漂亮的妻子,买一部新车,全身都穿上最名贵的衣服。就这样,他被兴奋冲昏了头,把身边的破铁、破罐、破衣、破鞋都扔到了大河里,让湍急的河水将它们永远带离这个世界,他发誓从此不要再接触这丑陋的东西。最后扔剩下一根打狗棍时,他心想我反正要买新车了,这家伙将来也用不上了,干脆也一起扔了。当他把所有旧东西都扔完之后,立刻想到赶快去领奖,走到银行才发现奖券在打狗棍的夹层里,打狗棍呢?糟糕!扔到大河里去了。刹那间,他像发疯了一样捶胸顿足悔恨不已。

9.上德若谷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①。

故建言有之②。

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④,上德若谷⑤,大白若辱⑥,广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质真若渝⑨,大方无隅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译文

上士听到大道,勤奋地去实践;中士听到大道,半信半疑;下士听到大道,大笑荒唐。如果不被嘲笑,那也就不值得称为大道了。所以古人立论中有这样的话:明明白白的大道好像昏昧不明,在大道上修进好像是在退步,通顺的大道好像不顺,上等的道德好像虚谷,最大的洁白好像有污染,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建立道德好像在偷减,纯真的本质好像变了不像,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物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音听起来稀微,大的形象看起来无形,大道潜隐没有名声。然而只有大道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

注释

①勤,犹言笃信。存,取之,信之。亡,舍之,疑之。大,空洞,迂阔;七句谓,上士闻道,笃信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以为空洞迂阔而笑之。道至为玄妙,为下士所非笑不足为怪,不笑反而不足以为道。

②建言,犹成语。

③昧,暗也。

④夷,平也。颣,颇也,不平也。

⑤谷,低下之义。

⑥辱,黑也。

⑦广,广博。广德,盛德。

⑧建,读为健,刚健。偷,偷薄。

⑨真,淳真。渝,污浊。

⑩隅,廉隅,棱角。

解析

老子说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万物为大道所生就应该遵道所具有的德性,顺应自然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免受自然的惩罚,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

老子还重点讲解了如何依道修德的问题,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奴隶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的贵族。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思想水平上的高低而言。上士也就是觉悟较多的人,中士就是半桶水的人,下士就是一点也不觉悟的人。他们由于觉悟的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人生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

上士听人讲道的德性,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感觉到自己觉悟的局限,积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性,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性,所以总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他时而实践,时而疑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因此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性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觉悟者的嘲讽,认为觉悟的人是疯子,所说的话没有道理。

老子对下士对觉悟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隐晦难懂的道理,老子也不期望会让人完全理解。即便是被人理解了,又有几个人能参悟其中的深意。毕竟得觉悟的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

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

故事

刘秀焚信得人心

王莽篡位,很快失去了人心。人们思念汉室,所以在起义军中,有好几位都自称汉代的宗室。

刘秀起兵,也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拥刘玄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