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20139000000029

第29章 构建服务社区(2)

参照市、区上述8个专业委员会设置,成立相应的专委会。街道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应参加区级社区服务指导委员会;第四层次在社区成立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由中共社区组织书记任主任,居民委员会主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分别任副主任,社区内法人单位一名办公室主任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设办公室,社区工作站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工作站人员兼任,工作站站长根据需要,设立一名专职秘书(或叫文书)协助协调社区服务工作横向关系,以减轻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工作压力。四个层次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第一、第二层次指导委必须吸收在本市、本区内的中央、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市、区指导委员会;第三、第四层次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必须吸收在社区内的市、区政协委员、社会名流、社区居民代表(包括离退休干部、在职干部代表),参加街道、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以增加民主透明度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及了解民情机会。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参加区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任委员。

四个层次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的建立,不仅展示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大社区服务体系,扩大了社区影响,增强了社会成员社区观念,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调动“条条”“块块”两个积极性,有效发挥社区服务的综合功能。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在运作机制上,坚持“四结合四为主”原则,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相结合,以民间机构为主;公务员、专业人员服务与群众自我相互服务相结合,以自我相互服务为主;社区义务服务与与低偿服务相结合,以低偿、无偿服务为主。参与社区服务的各类机构,要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与社区自治管理下分工协作,团结奋进,创建社区服务工作新局面。

4.社区服务发展规划

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各城市都有具体的社区服务发展规划,但是不够健全,需要完善。这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根据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加强社区建设提升到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像制订“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那样,制订出适合本城市社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本城市社区建设达到什么水准?能否达到日本、欧美社区建设水平,本身就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气魄的一种考验。“十一·五”期间本城市社区建设达到什么水准,每年社区建没有什么内容、任务等均需要有规划、计划、量化、细化、检查、考核,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从社区建设开始,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社区服务规划要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要与“十一·五”规划同步进行,使规划切实可行,具有科学性、超前性;规划项目应由急到缓、由小到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分步骤地向前推进,逐步提高完善,切忌“冷热病”,反对“形象工程”,脚踏实地一步步发展,坚持数十年,必然成果辉煌。

第二节社区服务发展原则和趋势

一、社区服务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区服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权威、政治等各种有效资源的整合运用。足够的资金是开展社区服务的物质保证,无论是聘用服务人员,建造新的服务设施,还是维护原有组织开展服务活动,都少不了必要的资金。建国五十六年来,社区服务基础建设欠帐太多。因此,今后一段时问内,政府必须加大社区服务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特别是市、区两级政府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加大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订各种财政支持政策,如:地方政府应将社区事业经费在基本建设中立项,以确保资金建设列入预算,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加强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对社区服务业也应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行政收费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帮助扶持;再次采取多种形式,拓展资金筹措的途径,如社区服务中的有偿服务的收入积累,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福利资金的捐助、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户、海外财团、社区成员的捐赠。社区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社区服务,壮大社区实力。

本着节约原则,社区要严格有计划地建设社区各种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社区服务发展原则

社区服务发展应遵循轻重缓急,双向服务,便民利民、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求差异,社区服务必须遵循从本地区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同本地区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各社区优势和特点,开展合适的服务项目,确定服务内容、项目设置服务形式,切忌“贪大求全”、“形象工程”,脱离社区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实际,该办的没有办、能办到的不办到,能办好的没有办好。社区成员现在不急需的“假、大、空、超”的设施先搞起来,除了“政绩工程”需要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社会福利性原则

社区服务最大特点就是为社区成员带来实质性福利进步。社区服务必须以维护和保障社区全体成员福利得到提高,社区特困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强调其社会福利属性,让社区成员从社区服务中得到真正实惠。居民得到实惠,社区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才能把更多的成员吸引到社区服务活动中来。

坚决制止以牺牲长期社会效益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的行为发生,保护社区成员从事社区服务积极性。

3.社会化原则

社区服务方向是社会化。国内外社区建设成功经验,都是走动员社会各界和社区成员广泛参与,走社区服务社会办的路子。

以社会筹资兴办为主,政府积极资助,一般6:4或7:3,即政府投资占60%或70%,社区出资、筹资占40%或30%。充分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作用,要充分运用自治的办法,解决社区问题。社区问题,社区人决定,社区人治理社区。

4.综合发展原则

社区服务作为管理服务体系,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大社会的缩影,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发展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全面性、适应性、区域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总体目标。

5.自我发展完善的原则

社区服务设施启动以后,应走逐步发展完善的路子。切忌利用社区现有设施搞短期行为,打消耗战,或无人管理,滥用滥损,使社区辛辛苦苦筹集资金兴起的设施毁于一旦,既挫伤筹资者积极性,也损害了社区成员共同利益。社区成员要在充分行使自己决定权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社区事业和自我管理职能。

6.便民利民服务原则

社区服务立足于社区,面向社会,服务领域遍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不仅提供各种代办服务,还开展上门服务、日夜服务,使社区成员获得利益。社区设立代办业务站(点),代居民送米、买菜、送气、煎药、煮饭、接孩子、看护病人等,社区咨询、介绍、修配、缝纫、理发、饮食陕餐、洗衣、寄存24小时服务活动,为解决社区成员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方便。

7.双向服务原则

社区成员之间服务是双向的,权利义务相对等,在双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协调相互关系。社区可以有偿承担企事业单位工作生产性服务项目。如为企业职工子女安排午饭、照顾老人等方式减轻企事业职工后顾之忧;企事业单位委派低偿或义务技术人员指导社区开办实体或合作开办实体,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促进社区事业发展、繁荣社区经济文化。

三、社区服务发展目标

当代中国社区服务发展总体目标:“在城市基本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共同参与,各种经济成份并存,标准有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服务效率较好的城市社会福利网络,逐步实现社区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

第一,明确目标的区域性。沿海和东部地区,如上海、宁波社区与内地的西藏、新疆社区目标、标准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线的。各地社区服务目标,必须从本城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区区域性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目标过高,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目标过低,无须化大力气就能实现,会使人失去动力。

第二,掌握目标阶段性。社区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针设计拟定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目前社区服务阶段目标大体分三步,一是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目标是完成由国家、单位办服务转为主要由社区办服务。这个阶段工作,从组织机构、服务对象、项目设施、活动阵地、管理制度、经费筹集、队伍组成等方面展开,由国家主办,过渡到主要由社区主办,政府支持。政府要像乌克兰政府那样有胆气、魄力,把飞机场都交给社区管理,敢于“割好肉”给社区。二是发展阶段。在社区服务的对象、项目、内容、范围上逐步扩大,增加服务资金、扩充壮大服务队伍、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完善阶段,即长期总目标分阶段实现以后。服务对象由立足社区成员发展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整个服务向多:元化、多层次、多系列、多功能发展,形成专业服务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四、社区服务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社区服务发展的历史和成就

中国社区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今天经历了20个年头的历史,社区服务从弱小到壮大,初步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并存、标准有别、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体系框架。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末,全国已建成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854个,街道办事处服务中心5,833个,居委会一级社区服务站724,534个,老人公寓714,250个,优抚设施911,531个,残疾人服务设施37,320个,殡葬服务和婚姻服务设施149,021个,便民利民设施3,322,101个。年经济效益达664,706万元,实现纯利润100,000万余元,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盈利用在弥补福利服务经费不足和发展新的社区服务事业上。形成了一支由专职、兼职服务人员和广大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大军。全国社区专职服务人员1,575,1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达617,302人,安置残疾人员84.2万人,安置个体从业人员150万人,社区兼职服务人员达806,540人;社区志愿者组织1,000,000个,志愿者人数发展到27,576,790人。应当肯定地说,社区服务的发展,对保障社区成员,特别是民政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