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20138000000070

第70章 亮出自己的原色

英涛

从小都爱涂涂画画的尼玛泽仁,想不到自己的命运因为画画而得到改变,1958年,他被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毕业之后,他成了文化馆的一名文化干部,除了偶尔到藏区去宣传国家的藏民政策或者是做一做藏语翻译之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了画画。

尼玛泽仁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画家,他画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画翻身的农奴把歌唱,画拖拉机开到了牧民的家中,画牧民家有了摩托车、有了电视机……不断地画,不断地出去参加画展,好多画都让尼玛泽仁获得了荣誉,尼玛泽仁不由得心中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可是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击碎了尼玛泽仁心中的那份窃喜,当时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看完尼玛泽仁送展的画之后,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把他的名字用纸盖住的话,你们一定看不出他的画和汉族画家有什么区别,而且他的画还没有汉族画家画得好。”当尼玛泽仁听到别人对他转述王朝闻的这句话的时候,他呆住了,他想不到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竟然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好长的一段时间,尼玛泽仁都不敢去动画笔,他担心自己提起笔来画,画出的作品又是原来的味道。画与不画深深的折磨着尼玛泽仁,他像沙漠中迷了路的汉子,经常一个人看着头顶上的太阳,无奈的撕扯自己的头发。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藏区去散一散心,也许在那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画画需要突破的方向。

尼玛泽仁躺在家乡的沙梁上,眼睛看着天空中的云彩,忽然间一个鼓击的声音传到了尼玛泽仁的耳边,一下,两下,那是尼玛泽仁小时候一直熟悉的佛教的鼓击声,然而现在尼玛泽仁却听到一种召唤自己的声音。

尼玛泽仁从沙地上爬了起来,他向山下的寺院走去,在大堂昏暗的灯光下,尼玛泽仁看到三幅巨大的唐卡,看着唐卡的一刹那,尼玛泽仁的记忆一下子像潮水一样打开了,他记起自己在美术学院有一次回家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风沙,人站都站不稳,最后只能够趴在地上,然而这个时候,却看见几位藏族的妇女在大声的呼喊,寻找自己丢失的牦牛,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些在风中站都站不稳的藏族的妇女,尼玛泽仁当时就对自己说,以后就画这些藏民,因为这些藏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正是藏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全过程。可惜毕业之后,尼玛泽仁却慢慢的把这种记忆遗忘了,好在今天听到了鼓声和看到了唐卡,这些让尼玛泽仁的记忆得到复活。

尼玛泽仁行走在西藏、青海省、甘肃、四川的各大寺院,每到一个寺院,他就拿出十世班禅给他开的证明,然后就没日没夜的趴在历代留下来优秀唐卡画面上,反复地从头看到脚,看人家的天空是怎么晕染的,人物的造型是如何表现的,色彩是怎么烘染的,勾线是怎么有力的。

行走几年之后,尼玛泽仁终于开始重新拾起画笔绘画,这个时候他的画中已经看不到当初的一点影子,因为许多美术评论家都说尼玛泽仁的画,不但保留了藏画色泽鲜明、造型夸张和超时空的特征,而且融汇了中国画的线条和西方艺术的立体造型手段,拉开了与传统唐卡画之间的距离。

如今尼玛泽仁成功了,他的西藏题材的绘画不但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学者,还被英国利物浦市和美国巴特鲁治市政府在1994和1999年分别授予了“国际杰出艺术家”奖和“荣誉市民”证书。但尼玛泽仁却对喜欢他的画的人说,他不急于去创作新作品,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走走,领略异域的文化和艺术,为以后的创作寻找灵感,留下几幅能为年轻藏族画家借鉴的作品。因为在尼玛泽仁的心里,他始终明白,一名画家没有自己的原色,也就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