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原因之后,李冬父母就对症下药,从孩子的过去开始,常常告诉孩子:“你以前的成绩非常不错,只不过是环境变了,你不太适应,不过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克服这个困难。”当孩子有了一点儿进步,父母便表扬他;进步明显时,还给以奖励,就这样慢慢地帮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同时引导孩子学会与同学们交朋友。
慢慢地,李冬的自信心越来越足,他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学习成绩也慢慢地赶了上来,最终在高考时以704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孩子的有些问题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当今社会,健康不仅指的是身体,也包括心理,如自信、自尊、良好的情绪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孩子本该是最无忧无虑的,但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压力,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负荷。因此,望子成龙的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刘倩:妈妈使她从考不上中学到出国留学
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遇到挫折,明智的父母从不会因此而冷落孩子,放弃培养的目标。那么多曾经是落后生,如今却是高才生的例子证实了:沟通理解才是根本。
李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应该是驾轻就熟。然而她自己的女儿刘倩,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成绩却总是在中下游徘徊。李英使尽了一切办法,但就是无济于事。
刘倩平时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粗心大意。考试总是丢三落四,平时自己很熟悉的知识到了考场上却总发挥不出来,不是丢了这就是忘了那,根本不像个女孩子。面临考中学时,李英让她自己每天写十遍“不要粗心大意”,希望强化她的记忆,但是升学考试时,她还是因为粗心大意,把好几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做错了,丢了20分。当时的考试是语文数学两门合计180分才能进中学。而语文得到满分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不可能得满分。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尽管语文得了高分88分,刘倩的总成绩仍未达到进中学的分数线。
当时李英在一所大学里工作,在这所大学的附中有不少熟人,孩子的成绩又差得不多,若是疏通一下,要进附中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李英还是让孩子复读一年再考。这不是李英觉悟高坚决抵制“走后门”,也不是好面子不愿去求人,而是经过慎重考虑。李英觉得为了刘倩以后更好地发展,为了把她培养成更优秀的人才,刘倩自己的失误应当由她自己去弥补。有人可能会说.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的未来,为她找一所好学校也是应该的呀。事实上,最大的关心是帮助孩子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再说,粗心大意、浮躁不踏实是刘倩的老毛病,虽然家长经常说她但她总是满不在乎。本来有能力进中学,却因粗心大意而落榜,对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看着邻居孩子天天挂着中学的校徽进进出出,自己则不能,事实的教育比父母的说教有效得多。而且在这复读的一年中,在学校遇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都会提醒她不能再犯老毛病。由自己来承担由于自己的过失带来的后果,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关键时刻家长并非放手不管,而是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入学前,妈妈李英认真地与女儿刘倩谈了一次话:“没有考进理想中学,大可不必有自卑心理,更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任何好学校,也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考上学的学生不一定不是好学生。你应当有自信,不要只想到若进了初中就可以自豪,你要以自己的优异成绩,让学校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刘倩经过这个不大不小的挫折,果然长大了许多。复读一年考进中学后,学习细致踏实多了,不仅能够认真听课,很好地做作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在二年级时对一道难题提出了新的解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上没有的新的解题方法写成了篇小论文,获得了北京市少年科技二等奖;不久,在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她又为所在的学校第一次夺得了优胜奖;在物理竞赛中也获得了鼓励奖。刘倩真的为该校校史写上了漂亮的一页,确实做到了让学校和班主任,都为有她这个学生而自豪。高中还未毕业时,刘倩就被美国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事实使刘倩懂得了,事情成败的关键在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并不理想,也可以创造出不凡的成绩。
应当说,这个案例中的出色结果,是由母亲李英和女儿刘倩共同创造的。
在母女之间的沟通理解中,困难变成了动力,后进转化成先进。从考不上中学到出国留学,这个变化告诉了每一位家长: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挫折。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努力地改正缺点与不足,每个孩子都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
从考初中时的失误,到出国留学的优异成绩,使刘倩切切实实地尝到了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使她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什么不顺利或困难,都能充满自信地勇于面对,问题也往往迎刃而解,这与李英对女儿的挫折教育不无关系。
张彤:父母的纠偏教育使他得到全面发展
小树长歪了需要矫正,否则不能成材。孩子发展不均衡需要纠偏,否则会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让孩子全面发展才是当代父母应尽的家教责任。
张彤上初二时,可能是因为他读的书较多的缘故,加上父母曾对他想像力的纠正培养,他被学校的“嫩芽”文学社吸收为“小编辑”。
不久,市里举办作文大奖赛,张彤居然获得第一名,题目是:我第一次住集体宿舍。
后来,张彤又在省举办的“中学生演讲”比赛中获第二名,他一下子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嫩芽”文学社还向他每期约一次稿子呢。
可就在张彤初二第一学期时,他的成绩却在全班排到了第四十名,他的数学成绩竟然没及格。老师知道他出现偏科现象,找他谈过几次话,张彤却不以为然。因为当时他的作文屡屡获奖,已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作家”了。“作家要什么数学成绩?”张彤回家后这么对父母说,“搞文学的,有几个数学好的。”父母看到儿子这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觉得如果他一味地这样下去,升高中都有问题,更别说考大学了。
于是,父亲针对偏科的儿子,开始向他灌输“纠偏”的学习法。
“儿子,今天爸爸要和你谈谈‘作家学好别的学科错了吗?”’一个周六的晚饭后,爸爸破例没急于看《新闻联播》。
张彤听到这话,先是一愣,接着说:“我对别的学科不感兴趣。”“彤彤,快上初三了,即将面临中考,中考要考别的学科的。”妈妈迫不及待地说。闻听此言,张彤低下了头。
爸爸向妈妈使了一个眼色,继续说:“你不是喜欢王蒙和毕淑敏的作品吗?这有他们的两本专集你看看吧。记住,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先看看他的人物传记。”
王蒙和毕淑敏是当时文坛上很火的作家,但他们在上学时都是数学尖子。父亲让张彤看这书的目的就是纠正他“作家不需要全面发展”的观点。爸爸认为张彤已经上了初二,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老是说教了,要让他自己去感悟、体会。
张彤拿着书进了自己的书房。第二天,他在把书还给父亲时,还交了一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他列了十条学习其他学科的计划,并规定了学习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学好其他学科,做一个像王蒙那样的“全面”作家。
从此,张彤不再拒绝看其他学科的复习书了。他回到学校,虚心请教那些其他学科好的同学。父母又专门到书店,为他挑选提高其他学科成绩的复习书。张彤还找到其他学科老师,请他们课余为自己开点“小灶”,多出一些练习题做。
就像张彤父母说的,张彤脑子并不笨,他也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虽然身上有一些毛病,但只要给他指出来,他会尽力纠正的。张彤的其他学科成绩在一次小测试中,居然都进入了全班前十名。当张彤把这个喜讯用电话告诉父母时,他还打趣地说:“爸、妈,这回我也成了其他学科好的‘作家’了吧!”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以及父母亲不断的“纠正”,张彤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搞好文学创作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全面发展。年终考试的时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年级第一名。
张彤上初二下学期时,可能是因为平时太爱读书了,也可能是他上初二后,随着科目的增多,学习的时间较长,不注意体育锻炼,有一阵子,老爱生病,药几乎没断过。对此,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他病愈后,父母就建议他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现在课程这么紧张,还参加体育活动?”张彤很吃惊。
“只要你把握好了学习时间,有益的体育运动是能调节头脑的。”父亲说,“要不,为什么有那么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呢。”
“彤彤,我看你平时也晨跑什么的,就是没掌握好度呀。其实,当你在体育项目上取得一定的好成绩时,也是会有成就感的。”妈妈也这么对他说。
张彤沉思片刻后才说:“我其实挺爱体育的,以后,我也在体育上下下工夫。”
张彤干什么都风风火火,说干就干,他为此又重新制订了学习计划,一有时间就在运动场上活动了。
在初二的冬季越野赛中,张彤报了名,还报了短跑和掷铅球两个项目的比赛。虽然他没在越野赛中拿到名次,但这却鼓舞了他。而他在掷铅球比赛中,得了个全校第三名。后来他对父母说,当他拿到掷铅球的奖——一个日记本时,他的心中不知有多么高兴。
张彤在初二升初三时,真的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了。
初中毕业前,市重点高中曾想特招他直接入高中。张彤拒绝了,他想让自己再经受一次考验。
年轻而又充满热情的初中时代就这么缓缓地流走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却成为张彤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光阴。
中考临近了,张彤暂时告别了他爱看的小说,潜心地钻进书中。面对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升学挑战,张彤显得很平静,那种坦然让人觉得他有一种大将风度。在这说紧张也不是很紧张的气氛中,张彤顺利地通过了中考,拿到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在高中时,张彤的作品发表得更多,并投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纸上,屡投屡中,反应良好。
1999年10月,一位美国教授偶然看到了张彤的一篇文章,竞亲自来到中国找张彤。在对张彤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面谈以及了解了张彤的品行、成绩后,教授当场签下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书。
张彤的父母绝对不会想到,当年为了纠正儿子的偏科,竟“纠”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其实成功的道理很简单:哪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天生就一定能成材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是,父母及时给予纠正,就像培养一株小树那样,孩子就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迷失得太远。“纠偏教育”不仅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更体现了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成謦:一个“浪子回头”的小才女
青春期逆反是孩子的一个大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千万不能“硬”来,而应该和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灵沟通,用深沉的爱来感化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使与孩子的矛盾更加激化。
成馨,一个15岁的云南女孩。
她出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是体育学院的老师,母亲是师范学校的老师,自幼接受着较为严厉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二上学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生性叛逆的成馨并没有按照父母为她设计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因为上网聊天,成馨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社会上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又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使他们熟识起来。从那时起,成馨的生活轨迹开始滑向另一个方向:与社会上的一帮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上网、谈恋爱、打架等事情开始充斥着成馨每天的生活。
成馨在文章《网梦》中,曾写过一段关于当时网络生活的文字:“从一开始的语言生疏到后来谈笑风生;从一开始的打字缓慢到后来的运指如飞;从一开始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到后来尽人皆知的‘火狐’;从一开始的短暂停留到后来的彻夜不眠……在网络中,我一直在不停地‘成长’,开始变得‘成熟’、放纵,最后变得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我开始无情地挥霍金钱,浪费青春,即使一个星期泡在网吧也无所谓。后来还开始学着网恋,虽然只是玩玩而已,但却从一个星期不回家演变到了一个月不回家,停留在网吧。”
成馨那时经常一上网就是10小时以上,一般都是下午4点到凌晨4点,最长一次达到15小时不下线。那段时间,因为上网,成馨总在课堂上睡觉。晚自习时开始出去玩,经常彻夜不归。一群年轻人在灯红酒绿的酒吧,在烟雾缭绕的包房,在啤酒与香烟中麻醉着自己的灵魂。虽然现在的成馨也觉得那时的生活挺无聊挺空虚的,但那时的她已在这看似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日子里迷失了方向。
那时成馨在外面玩是从来不愁钱花的,比如说她的男朋友是看赌场的,每月可以挣到7万多块钱。她们这群人每天挥霍几千块钱是常有的事。
对于恋爱、爱情、性,成馨的认识是矛盾的、极端的,当然也是“糊涂”的。
十五六岁,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年龄,可成馨却说出了很多让大人听起来很吃惊的话:“……只要保持精神上的纯洁,肉体已经不重要了。肉体只是一个躯壳,它被人们的灵魂所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