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行止船山
20136700000051

第51章 船山诗歌理论简介

船山诗论史论,实均为其哲学的具体延伸。其古典哲学泰斗的地位决定了他同时也是古典诗坛史界的扛鼎者。通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激赏王夫之诗歌理论。其渗透于诗歌中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极致。现择要简括如下。

“情景交融说”

诗学中,大家都熟知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情景意境的诠释。殊不知情景意境的理论至明末大儒王夫之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就叫“情景交融”。南宋文学家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王夫之的论述臻于精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意与境会,互藏其宅,情景相浃,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朝廷临时所在地)”,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当今论诗,还每每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叫“意象”。何为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与意境有别:意象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或“情”;意境则是指多个有关联的景与景,情与景,情与情交融之后形成的特定氛围,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上乘之境呢?王夫之以为写好景语是关键:“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而要写好景语,他又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王夫之认为写景必目之所见,寓意必心之所感,真情结合写景,景尽意止,意尽言息。他认为严格的艺术必须忠实反映作者的真切感受,反对“按舆地图”(谓按固定程式)作诗之类的浮辞虚饰和纯粹为形式的“强括狂搜”。只有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才能“即景会心,因景因情,自然灵妙。”所以他对贾岛的“推敲”苦吟,颇不以为然,认为那“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王国维“境界说”即是对王夫之诗歌理论的直接传承。其实质乃是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讲求的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情态与形象的统一。

论诗歌意境分析

王夫之认为分析诗歌意境的时候,关键处有二:一是抓住“意旨”;二是分清“主宾”。

意旨即诗人的主要用意所指。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举例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程子谓见濂溪一月坐春风中。非程子不能知濂溪如此,非陶令不能自知如此也。又说,“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每凡短篇诗文,总有一个意象,能入驻中心,即为主,余则为宾。

王夫之说: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千官、七校指整肃的朝班。杜甫写他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看到唐朝的千官七校,中兴有望,心里很高兴,所以《喜达行在所》写出一位爱国诗人因天下初定自然产生的喜悦之情)”,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王夫之在这里讲的是作品要分宾主,宾要作主的陪衬,不能有无主的宾。当时唐宫里种了很多花,上朝时很早,星刚刚隐没,这句是写实。作者没有在话中说出自己心情,但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是可以体会,所以说没有痕迹。这两个例子,在分宾主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王夫之认为情思为主,景物为宾。“千官七校”这些写唐朝的气象是宾,衬托出他的喜悦心情是主。花迎剑佩句既是宾,是陪衬,又是主,是反映人物心情,所以说,既宾主分明,又熔成一片。

王夫之上述两种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方法提纲挈领,诗歌初学者,如能认真领会,可以帮助其迅速入门,避免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