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方文化育一方人才。船山文化是滋养衡阳本土的核心文化,是源远流长、雄洪壮阔的湖湘文化的中流砥柱,是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哺育了一批历史风云人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一脉。我校位于伟大思想家王船山故居及船山精神传人、杰出革命家夏明翰故居近旁,民风淳朴,人文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研究资源丰富。集圣贤与豪杰于一身的船山精神完全吻合中华文化的刚健有为、厚德自强的整体精神,而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哺育下一代正是党中央一直以来的指示精神。目前,举国上下都在积极响应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第一次以专章形式)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大好背景形势。而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教学必须研究的范畴。
不久前中央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作为警钟:“中国应试教育再不改观,2050年,我国将面临人才危机。”《读者》杂志校园版2012年第18期特稿《“90后”的视界与世界》指出:目前中国大部分90后孩子只知道怎么花钱,安逸的生活让他们缺乏竞争意识,进入社会,在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上都不如外国同龄人。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数十个先进国家和地区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机能力全球第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居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五。该期杂志的另一特稿《行走在应试边缘的传统教育》回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国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何解放后的中国几乎没出过大师级学问家,而清末民初博通中西的大师可以排出长队?”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回归传统,像民国初期的北大清华那样重视传统。立足传统、继正开新是我们民族根深叶茂果硕且永葆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厚德载物、学博思远,是根治当今浮躁功利的病态社会的治本良方,而这些恰恰是王船山毕生力行的事业。
二、问题提出
第一,文化立校强校的需要。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精气神,而校园是民族文化的摇篮。因此,推广集民族文化大成的船山文化,不仅是热爱家乡的体现,更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船山文化为根,以五中文化为基,积极建设校园文化,用以熏陶师生情操,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我校的校训“坚苦静诚”就是船山精神的高度凝练。近年来,我们将船山文化中人文内涵特别丰富的部分挖掘整理,不断为五中校园文化注入有鲜明特质与丰富养料的新鲜血液,对于留守少年的自主能力培养、良好性格形成收到明显成效,且为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
第二,乡土文化建设的需要。乡土资源优势与目前船山文化本土推介不力形成前景看好的“文化契机”。诺贝尔得主山东作家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正因为其扎根、取材和挖掘乡土厚重的文化涵养,才使其作品大获成功,空前激发了当地人对乡土的热爱,吸引了外界乃至世界的目光。
第三,留守少年培养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典型的湘南农村高中,据我们调查,82%以上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缺失家庭监管与温暖。留守少年的性格培养与日常管理,应该成为其两大支柱性部门教务科、学生科压倒一切的重头戏。而自主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灌输式教学影响下的大部分高中生的能力、精神、气质、人格的塑造,乃重中之重。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船山文化在清末到民国的全国知识界被推广得如火如荼。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清末民初知识阶层,没有不知道船山,许多青年也作热烈的研究,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后来又预言:“船山的推广意义,恐怕还在将来”。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曾国藩信奉王夫之,因为同样作为一位儒学大师,他要保卫传统文化。”新加坡船山学者严寿澄教授研究指出:“在清初三大儒中,近代对王船山的研究最多,而误解也最多。”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对“船山文化”本身的研究,例如韩国、台湾的船山学会主要关注船山的哲学领域。本土影响较大的如衡阳师院学报编辑部与湖南船山学研究基地联合主编的《王船山研究论文选集》、衡阳市社科联熊考核等撰著的《人文船山》、《船山学散论》、《走近船山》,衡阳师院中文系教授朱迪光带领本院大学生王船山研究会编著的《王船山文学研究丛书》,衡阳市作协待出版的《少年王船山》等,则侧重于文本的人文、文学解读。
我们搜集的来自全国各省出版的船山学或相关出版物大约百余种,但有关与留守少年研究直接挂钩的几乎看不到。单纯留守少年方面的研究,我们了解或与之探讨交流的有: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高师硕士代成书论文《留守青少年抑郁状况研究——以南充市营山县为例》;沛县河口中学课题《苏北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溧水县团委调研论文《留守少年生存与发展调研》;本省冷水江市三尖镇中心学校有《留守少年健全人格培养研究》课题;本县金兰镇中心学校也有相关课题在省里立项,但据说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已经半途而废。以上研究均比较独立单一,没有或很少与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关联,至多只是对接到校园文化。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船山文化的学术地位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列传二百六十七:“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指顾炎武、黄宗羲)。”
谭嗣同评价王船山:“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其学术与思想“空绝千古,五百年来,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章太炎称道:“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前苏联学者弗·格·布洛夫称:“王船山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深圳大学博导王立新教授在《天地大儒王船山》一文中说:“我觉得王阳明、张横渠、两程子、陆象山等要次一级,至于王充、李贽,距离朱子、船山和梨洲,那还要差出很远很远的距离,而且他们思想的纯正性、思想视野、思维水平等,本身都还有很多问题。船山博大近于朱子,而深刻程度则远远过之。船山于启蒙问题上不及梨洲走得更远,但是思想的深度则超过梨洲。”
(二)对船山精神的界定
刘力伟在纪念王船山诞辰3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西方有黑格尔,东方有王船山(毛泽东语),我们在此纪念和研讨的船山精神,就是湖湘文化的底色,求真务实、救国救民、经世致用,我们要认真研究船山文化,发展其深刻内核,找准湖湘文化的着力点,紧跟时代步伐,与历史同行。”衡阳市社科联主席谭崇恩在《论船山精神》一文中对“船山精神”的阐述:其一,务实;其二,主动;其三,思变;其四,求新;其五,重行。船山学说首先为近代湖南推崇,因为建构近代湖湘文化,确立近代湖南学术和价值取向,提升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地方自信与凝聚力的需要,因为船山志行之超洁,著述之宏富,学问之正大,体用之明备,持论之卓越,更因为船山精神与时代契合。船山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治上,以天下为己任,坚持民族独立、复兴华夏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学风上,反对虚妄之说,主张正本清源,强调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学术上,有兼容百家、善于扬弃、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三)对留守少年的界定
留守少年与留守儿童本意相同。只是在年龄上稍偏大,特指14周岁到18周岁之间的因父母外出务工,独自居住农村或投靠亲戚的农村青少年。农村留守少年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留守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处于逆反期,个人的健康和安全更易受到伤害,更易与家庭、学校、社会发生摩擦,更易引发社会关注。留守少年往往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教育、隔代管理。高中阶段的留守少年正处于自主欲望日增、叛逆性渐强的阶段,隔代长辈无力管教。我们与相关家长、教育工作者交流,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少年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竭力自塑“独立王国”,处于管教失序状态。
(四)对自主能力的界定
自主能力主要包括三大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其中,独立思考能力是基础,自主选择能力是关键,自我控制能力是终极目标。
五、研究思路
我们课题组最初拟的题目是《船山人文精神与德育工作研究》。后来课题组教师讨论,认为没有体现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这一重要特色,修订为《船山文化与校园文化研究》。最后专家论证,觉得我们切入口还是比较宽泛,遂综合以上题目最终定名为《船山文化环境中留守少年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自主能力,这一概念的首次独立提出,本身就具有科研价值。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或跟着感觉走,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么,等到进入社会,基本上就与平庸为伍,即使不被欺负被淘汰,也不会被重视、重用。
王船山本人正是由于家学渊源,家风整肃,其父叔长兄的严格要求,四岁识字,七岁独立读经,十三岁读完古代主要经书,在少年时代即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与报效祖国的弘毅之志,磨砺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自拔于流俗的自控力,其少年诗作名句“闲心不向锦屏开,日日孤山只弄梅”就是其成长之心路历程的见证。最终,致其在国破家亡、东奔西藏之后半生,以唯物主义为基石,含咀三千年之人文英华,焕新儒家文化之巍巍大厦。多年以来,船山先生“明月无心自照人”的爱国情操,“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治学精神,被中外学者赞为“百科全书”博大精深、气象恢弘的思想学术巨著,都在不断召唤家乡乃至全国的学人,汲取船山文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大局。
六、研究目标
通过爱自己爱家庭的相关活动让留守少年找到自我与归宿感;通过爱五中爱祖国的相关活动让留守少年树立大我观念与寻根意识;通过船山独特的人文襟怀与典型的留守少年优秀作品、事迹感染每一位留守少年,让他们从小志存高远,自拔流俗,励志成才,务实创新,学会独立思考与自主培养,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学会超越自我、追求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