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起名通书
20135800000024

第24章 中国名人起名(3)

三毛为荷西守灵时的话竟不幸而言中,她与荷西两地相爱六年,结婚六年,荷西死后又过了两个六年,她终于以死赴约,这似乎是解开三毛死亡之谜的一把钥匙。1991年1月4日凌晨2时左右,三毛在台北自缢身亡,年仅48岁。她走时没留下遗言。

三毛曾在自杀前向人透露:“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这可能就是她走向悲观厌世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学家冰心以心鉴人

原姓名谢婉莹,我国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190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她从小酷爱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一读起来就着迷,爱不释手。

1919年,五四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心。此时,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科班读书的她开始在《晨报》上发表文章,跟随五四革命潮流。后来又写出了一篇短篇小说《两个家庭》,怕被人笑话,不敢署真名谢婉莹,于是便从莹字的蕴义中,取用了“冰心”这个笔名。“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笔名正体现了莹的含义。几天后,在《晨报》上发表署名为“冰心”的小说引起了文坛瞩目。第一篇小说公开发表后,冰心喜出望外,接着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短篇小说,之后她又以“冰心”之名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一时间,冰心之名享誉文坛。1921年她加入文学研究会。

她后来谈到取笔名“冰心”的缘由:“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有莹的含义。二来是我胆子小,怕人家笑话批评,而冰心对她们来说却是陌生的,人家看到时也不会和谢婉莹联系到一起。”

除用“冰心”笔名外,她还用“男士”为笔名,发表过许多文章,也许同她小时候喜欢男孩子打扮有关,ll岁之前她喜欢女扮男装。1940年在重庆她就曾用“男士”写了《关于女人》,天地出版社、开明书店出版社先后出版此书。

冰心始终挂念着广大小读者,曾发表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充满了一颗热爱儿童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冰心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

鲁迅并不姓“鲁”

原姓名周树人,小名叫阿樟(或阿张),大名叫樟寿,鲁迅是其最著名的笔名,他是中外作家中用笔名最多的作家。据高信在《鲁迅笔名探索》一书中考证,鲁迅用过笔名达130个之多。他不但笔名多,而且名字也多次变更,他的名字、笔名的变更反映出他的人生历程。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家庭。

那时,他祖父周介孚是清朝一个翰林士,在京城做官。当周介孚接到鲁迅出生的家信时,正好内阁学士张之洞来访。周介孚便用张之洞的姓为鲁迅取小名叫阿张,后又用与张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樟寿,号豫山。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子,他父亲周伯宜怕不好养活,就带他到长寿寺去拜一个和尚为师,得法名“长庚”。鲁迅在晚年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提到了这件事。长庚这个法名,还常被鲁迅用作笔名。

鲁迅7岁时进私塾,学堂就在周家聚族而居的新台门内,启蒙老师是“玉田老人”。小阿樟在私塾上学时以豫山为学名,但“豫山”和绍兴话“雨伞”谐音。同学们常戏呼他“雨伞”。他不喜欢这个名字,央求祖父为他改名,于是周介孚把“豫山”的“山”字去掉,改叫“豫才”。

在鲁迅13岁那年,家中发生一件不幸的大事,其祖父因科场事件被关进清朝政府的牢狱,不久父亲又病倒了。从此,周家生活从小康堕入了困顿之中,父亲死后家境更艰。少年鲁迅再也没回“三味书屋”去读书了。由于付不起学费,鲁迅只好“走异路”进入不需要付学费的水师学堂学习。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读书应试才是“正路”,进“水师学堂”是不光彩的,本家族人周叔生虽然在该校任监事,可是他脑子还是旧观念,认为本族的后辈进水师学堂学习,有失周家名门望族之雅,便叫周豫才改名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这年鲁迅正好18岁。

1918年5月周树人应友人邀请,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次署笔名“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常以“鲁迅”为名发表小说与杂文,积极投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随着“鲁迅”作品影响力扩大,“鲁迅”这一笔名逐渐替代了他原有姓名。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当时在南京读到了《狂人日记》,被小说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许寿裳发现这篇小说内容深刻,笔法冷峻老练,很像周树人写的,但一看署名,却是从来未曾见到过的“鲁迅”,于是他写信问周树人,周树人回信如实地告诉许寿裳,《狂人日记》就是他本人写的。

1920年底,许寿裳回到北京后,就问鲁迅:“你用这个笔名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当时面对许寿裳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类的署名,我从前用“迅行”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就。鲁迅38岁发表中国新文学运动奠基之作《狂人日记》,以文学为武器,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发起猛烈攻击。该名字如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大众的心。从此,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被载入史册。

鲁迅曾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说:“一个作者自取别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在署用笔名上,他主张文章与署名要风格一致,珠联璧合。为此,鲁迅所署的笔名,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蕴藏着一定含义的,反映鲁迅执著的追求与战斗精神。这正如鲁迅的夫人许广平1952年在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中所介绍的:“实在是他的每个笔名,都经过细细的时间在想。每每写完短评之后,靠在藤躺椅休息的时候,就在那里考量。想妥了,自觉有点满意,就会对就近的人谈一下,普通一些,写出来也就算了。”

杨公骥甘作人民之马

曾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作协副主席的杨公骥教授,在他撰写的《自传》中曾记述他三次改名的故事。

杨公骥原籍河北正定县,生于1921年1月16日午时。

祖父是位清末秀才,喜爱博览古籍,终日手不释卷。因杨公骥是午时生的,祖父为他起名正午,名以纪时,本无深意。

到公骥上小学时,校长是清末留学生,却很是迷信,认为“正午”这名字属于不吉祥的“破头话”,于是擅自将“正午”改名为“振华”,当时公骥的祖父很不高兴,说振华之名太俗,不过既然新学名已录入学籍,只好接受了。

1933年,祖父病故,公骥转到长沙上中学,这时他阅读了大量鲁迅著作,喜欢新文学。由于受进步思想的启蒙,他开始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16岁那年他索性给自己起了最不吉利的名字“杨公忌”。此名由《皇历》中的“杨公忌日”而来。据《皇历》载,每月有一天是“杨公忌日”,这一天十凶大败、诸事不宜、百事禁忌。

他为什么改“杨公忌”这么一个凶险的名字呢?当时用意有二:一是为了反抗万恶的旧社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表示宁愿身亡家破,也在所不惜。二是“公忌”兼有易卜生“国民公敌”之意,即鲁迅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以示自己不怕世俗忌恨,敢与坏人为敌。这一名字也反映他少年时愤世嫉俗的心态。1937年,他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

1938年,他以杨公忌之名参加革命,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