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中国西南精华游
20133600000040

第40章 雪域西藏(11)

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在藏传的宗教中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错的衬托而显得更加雄伟磅礴,纳木错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娴静动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游者前来观瞻朝拜。念青唐古拉山还是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采集地。

羊八井温泉

羊八井距离拉萨有91公里,距当雄75公里。羊八井因在寒冷高原上有沸腾的温泉而名闻天下。除了普通的温泉外,还拥有全国温度最高的水泉。以及罕见的爆炸泉和间歇温泉,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

羊八井最美的时候是每天的清展,由于空气还比较冷,羊八井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地热田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如果运气好,碰上热水井喷发,更可一睹沸腾的温泉由泉眼直冲云霄的场面,十分壮观。泡温泉:30元/人。

唐蕃古道

青海入藏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公路,另一条则是著名的“唐蕃古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青康线。

既然是古道自是有其悠远和传奇的历史。唐蕃古道更是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紧密相连。

拉萨大昭寺前,有一块唐蕃会盟碑,这块碑就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终点。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通往青海、西藏以至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其大致走向为: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

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格尔木青藏公路,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古道横贯中国西部,长3100多公里。其间翻越了艰险的“世界屋脊”,因此有着“丝绸南路”的美誉。

第八部分滇藏线

全景滇藏公路

滇藏公路全长1 930公里。起落不算太大。建于1 973年。滇藏公路(21 4国道)起于云南景洪经临沧、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盐井、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至青藏的多普玛,西藏境内有803公里。它穿过横断山区原始森林,横跨金沙江,翻越海拔4300多米的白茫雪山和红拉山,在芒康县与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相接,滇藏公路是西藏至云南的主要通道。红拉雪山与滇西的白马雪山冬季降雪后封山,交通会受延误,进入西藏后路况较差,常有泥石流和塌方。目前,由中旬到盐井的路段正在全面的整修,准备全线铺设柏油路,相信以后的交通状况将有大的改善。

滇藏线沿路的民族众多,风俗各异,风光旖旎。若与另外三条进藏路线相比,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就是川藏线和滇藏线了。这一路的主要景点有: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纳西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中旬香格里拉、碧塔海、白水台;德钦的梅里雪山。

这条路线还是古时商贾行走的“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与丝绸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样闻名于世。它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民间商贩以茶叶为纽带,用马为运载工具走出来的一条通商道。茶马古道开始于唐代,兴盛于清朝,纵横于滇、川、藏的高山丛林河谷中.经西藏通往南亚和西亚。

盐井自然保护区

盐井为汉语名,因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地处昌都地区东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最高峰朋波日峰海拔5084米。

澜沧江中段多卤水,现在人们仍然用最为传统和原始的方法获取盐巴:打洞到河床上的盐矿处,用木桶背取卤水,在竖立的木架土台上把卤水晒成盐巴。有趣的是,同一条江两岸所产的盐田有白盐和红盐之分,故江岸两头的村子便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近年据说盐井的盐巴既缺碘又含有硒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政府已考虑关闭盐井。盐井延续了上千年的产盐传统即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化。

盐井纳西族乡所在地叫下盐井。现有千余人口,他们和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已有很大分化。目前仅存的只是一些纳西口语和“纳帕”杀猪祭祖等传统节日,民族服装也不多见。

这里的纳西人住的是藏式碉房。吃的是酥油茶和糌粑,说的也是带纳西口音的藏话。信仰藏传佛教,和附近的藏族没有多少区别。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在这里已成为一种过去式。奇怪的是,与下盐井仅一沟之隔的上盐井全为藏族,人口2000余名.居然有80%的人信仰天主教。

盐井拉贡教堂

多数人来盐井都是冲着拉贡教堂而来,它是西藏惟一的天主教堂,距县城2公里多,1855年由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创建。德钦茨中教堂的神父每年来这里一次,为教民解释教义,主持较大规模的诵经及其他活动。1996年这里才有了第一位藏族神父。

教堂坐落在一片绿茵环抱的高岗上。和在别处见到的不同.十字架下并没有见到尖尖的显眼的屋顶,不像在国外乡村里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屋顶一定是全村最高的。教堂整体有着温和的外观,走进里面,才发现这是座典型的有着藏式庭院的房屋。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天主堂里极具中国特色和藏族风格,除了主耶稣像、圣母玛利亚像和一些《圣经》故事的画框以外。还有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让人看到后不禁莞尔一笑。毕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着不同的发自内心的祈福祝愿的方式。

第九部分川藏南北线、林芝地区

全景川藏南北线、林芝

在五条进藏的路线中,川藏公路318国道以其里程之长、跨越的高山大河之多、修筑和维护的艰险而著称,东起成都,西止于拉萨,全长2413公里.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公路。公路沿途经过了米拉、色齐拉、叶拉、达马拉、雀儿、折多、二郎等十四座大山,渡过帕隆藏布、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十多条大河以及穿越沼泽、冻土区、地震区、碎石塌方区、原始森林和宿瓦卡大冰川。由于川藏公路的重点“病害区”林芝、波密等地段地质情况复杂,冰川、泥石流、塌方、水毁等尚未根治,很难保证全年畅通无阻,有些地形险陡地段也还没有达到规定的四级公路标准。虽然如此,川藏线却是众多进藏路线中沿途景色最为秀美和多样的,秋季是这条路线最漂亮的黄金季节。是摄影发烧友首选的线路。

川藏公路最初称为康藏公路。起于原西康省的雅安.后西康省划归四川省管辖后,其起点才由雅安东移到成都。川藏线在新都桥处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雅江、理塘、巴塘、察雅、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到拉萨,全长2161公里;北线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进入那曲到达拉萨。两线基本沿茶马古道旧痕。南路习称“官道”、“大道”,朝廷重臣、戍边将士等公务人员多行此道。现在仍是兵站、运输站齐备的保通公路;北线习称“商道”、“牦牛道”,是雅茶入藏的骡马、牦牛驮队的主要通道,这一线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都较南线丰富很多。

昌都全景

从江达到昌都,车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要经过4个山口,路很险。昌都是康巴地区首府,旧名察木多,地处西藏东部三河—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地。唐代.昌都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称此地为康藏地区。管区内昌都、江达、贡觉、察雅、类乌齐、青、左贡、芒康、八宿、洛隆、边坝等1 1个县。昌都正好地处川藏公路的中心点,从拉萨或成都而来的游客,若是沿路不作太多的停留和路况良好的话,都是3天左右便可抵达这里。

昌都。目前来此的旅游者并不多,

其实,昌都的文物古迹虽然不及拉萨、山南那么丰富多彩。却也有自己独到之处。历史上这里宗教繁盛。形成了众多寺庙和神山,大小寺庙合共有500多座。神山20多座。同时自然景观也独特非凡。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有卡若遗址、强巴林寺、大脚印、噶玛寺、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盐井天主教堂等。

昌都地区的歌舞艺术尤为人称道,包括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谐剧、热巴杂技等多种歌舞,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较为出名。除热巴艺术外,卓舞(即鼓舞)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年的8月前后,昌都的拉多乡都会举行艺术节活动。这是欣赏康巴歌舞和传统服饰的好时机。

杂曲、昂曲两河蜿蜒地从昌都县城穿越而过,将县城分割成加惹坝、四川坝、云南坝、马草坝四个坝子(即台地)。加惹坝是老城区。四川坝设有医院。云南坝为行政机关驻地,马草坝是新建文化区。目前昌都地区各县城之间都有公路相通,程控电话也可以互相联系。

昌都人文

昌都地区的康巴汉子的着装与四川德格的相仿,头戴象牙发箍,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所精制的佛盒、大镰盒等,腰问斜佩长藏刀或短吊刀: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毯织品等制成,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穿藏靴;一根又黑又亮的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称为“英雄结”,尾线散开。垂落于头侧,头戴金毡帽或狐皮帽。他们习惯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衬托其魁梧的身材,显得威武剽悍。

女子装饰的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以银和青铜为材料镶边的红珊瑚“梅朵”。相传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则可少至70~80根),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藏袍和男子的大体相似,显得华丽而落落大方。

康区由于经商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所以各地以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节日也颇为隆重。如昌都类乌齐的“仲确节”就是其中一个。

此外。康区各地也流行“耍坝子”(就如卫藏地区说的“过林卡”),在藏历五六月春暖花开的时节,大家呼朋唤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措起帐篷唱歌跳舞.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享用酒食。

康区人崇拜大山和岩石。对岩石的崇拜,也是原始信仰之一。玛尼石被认为是山神的界标。山顶的玛尼堆代表“战神”的意思;而在路口处的则是过路行人的保护神。

【果巴】

在康区。不仅有母系氏族残余的女权主义也有父系氏族残余的三岩帕措延续至今。

更有鲜为人知的,那就是结合二者特点的“果巴”制度在康区仍然存在。

“果巴”是藏语.是传统的民间宗族群体的名称。这种群体以父母双方的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联姻不断传承延续。它与“帕措”不同之处为不管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血亲都可以成为果巴成员。在果巴内部,男女较为平等。

“果巴”目前在贡觉、芒康、察雅等县的二十多个乡仍有分布.如贡觉县的莫洛、相皮。芒康的尼增、朱巴龙,察雅的旺布、扩大,江达的帮格、生达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多数地区过去多属“无法无官”之地,官府和土司头人势力很少到达这些地区,致使当地人的群体生活就以氏族为中心进行。

强巴林寺

在老城区的台地上,属黄教寺庙,1444年由宗喀巴的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8年完建。该寺在昌都地区佛教格鲁派寺院里算是最大的。这里曾由格鲁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主持过,占地面积300多亩,因寺内主供强巴大佛而得名。

寺内的建筑保持良好,壁画和唐卡都十分精美,特别是大堂四壁的壁画,堪称是整个藏东地区最高艺术水平的体现。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是藏历年的酥油花灯节,即藏历的正月十五,有传统的享誉整个西藏高原的神舞表演。所演绎的神舞,动作大气、场面宏大。由舞蹈者戴着狰狞逼真面具表演的“古庆”神舞及穿着华丽、舞姿古朴的钺舞组成。酥油花架可高达8米,十分壮观。

噶玛寺

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寺庙,位于昌都镇以北130公里的白西山麓,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由噶玛巴都松钦巴创建于1147年。它和拉萨的楚布寺合称为噶举派的上下两大寺,楚布寺是继它之后才修建的。都松钦巴是西藏的第一位活佛,藏传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由他开始了藏传佛教的转世系统。寺院的建筑集藏、汉、纳西族三种民族风格于一体,最突出的特色是寺角的飞檐,正中是藏式的狮爪飞檐,左边是汉式的龙须飞檐。右边是纳西风格的象鼻形飞檐。

寺内供有康区最大的弥勒佛像,有17米高。是目前昌都地区惟一保留下来的最大的泥塑佛像。第二世噶玛巴希从内地带来的柳树仍然根深叶茂,都松钦巴等人的灵塔至今保存完好。寺内还保存着明使臣来噶玛寺时赠送的万岁牌、丝绸锦缎的刺绣品等。

类乌齐县

位于昌都北部,距昌都镇105公里,距拉萨市948公里。

类乌齐藏语为“大山”之意,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平均海拔4500米。县城桑多镇海拔3810米,被森林和群山环抱着,金河在县城穿插而过,带来几分灵气。由于有河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