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中国西南精华游
20133600000030

第30章 雪域西藏(1)

第一部分全景西藏

精彩西藏——行走西藏的N个理由

西藏之美绝对不是我的一己之见。去过和未去过西藏的人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理由去或者再去。我想说的是:去大昭寺的顶楼看拉萨的落日,去药王山拍摄布达拉宫,去八廊街转经道,去哲蚌寺见识晒佛,去色拉寺感受辩经的大场面。

拉萨河边的牛皮筏。拉萨河边寂静之声寂静的美。

拉鲁湿地骑单车去会是个不赖的选择,很快你就可以看到有着牛羊的草地和湿地。

罗布林卡恰逢大节日,民风鼎盛。

到最大的止贡提寺天葬台看天葬。凌晨3点就要爬起来。

羊八并洗地热温泉,恰好最美丽的圣湖纳木错也同在此线上。湖边住一晚,一定要住。晚霞与幻想齐飞。

去山南地区的桑耶寺,从雅鲁藏布江到贡布日神山。住进寺庙,清早从桑耶寺坐卡车到青朴修行地,探访一个苦行僧的世界。

林芝的错高湖、鲁朗林场以及路边诸多的杜鹃花,派乡的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再往里跋涉就走进了墨脱了。

墨脱。隐秘的莲花,不说你也知道,但你真的没去过。

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珠峰大本营、樟木口岸,还有路上风景,走者自知,许多人自此从樟木出境,走向尼泊尔。

再走昌都,三江三山,“江山如画”;然乌湖和察隅的林场,还有乡间路。

通往阿里的路是云中的路,上天的路,神山、圣湖、鬼湖、普兰,还有古格王国辉煌的忧伤。

藏北无人区的抵达,虽然比远方还要远,但藏野驴和藏羚羊飞奔,就像双湖头顶的云彩。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青稞酒。酥油茶。玛尼堆上的五色隆达。

康巴男人走四方。匍匐在地的信徒上天堂。

诸如此类,如此种种。谛听、感悟、赞叹、发现,还有N个隐秘之地。一句话:别怕身体下地狱,因为眼睛要上天堂。

西藏天地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青海,东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

西藏高原上绵亘着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耸立于西南,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绵延于西北,冈底斯、唐古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贯于中部,横断山脉则是它的东部屏障。其境内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7000米以上50余座,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尼边界上。巨大的山岭间孕育了无数现代冰川,冰雪融水成为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著名大河的源泉。

西藏的山川湖盆按其特点又大致分为四块:藏东高山峡谷地域,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域,藏北高原湖盆地域和喜马拉雅高山地域。

藏东的高山峡谷是著名的横断山区,在那曲以东,其问夹带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略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峭,垂直高差大,有的可达2000多米,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与山脚下生意盎然的绿色田园,构成了这峡谷区美丽而独特的一山四季的景致。

藏南的山原湖盆谷地在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众多,如尼洋河、年楚河、拉萨河等河谷滩地。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农业区。扎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谷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是主要的湖盆谷地。

藏北的高原湖盆地在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和昆仑山区,约占西藏面积的三分之二,是西藏主要的牧区。平缓的山丘中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蓄水成湖,形成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

喜马拉雅高山地域在藏南地区,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山顶部长年冰雪覆盖,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而干燥;东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两地的气候和地貌形成很大的差异。

西藏故事

西藏故事最好从吐蕃王朝说起,松赞干布可谓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星人物。公元7世纪初期,崛起于雅隆河谷地区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全境,创立法制,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在此之前,青藏高原各族部泛称为“西羌”,当时众多的部落首领各自占地割据为王。在此之前,根据林芝人骨和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正如众人皆知。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许嫁给了这位被后世歌颂的吐蕃赞普。赞普不仅在唐古拉山口赢得美人归。赚“娶”了大批“嫁妆”:大批造酒、纸墨、辗磨等工匠以及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极具远见,派送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学习中土的文化。这样更进一步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迅速步向繁盛时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

但是。到了650年,唐蕃这种亲密关系被辅政的禄东赞噶氏家族破坏了。670年,吐蕃甚至攻破了唐朝陇右道的龟兹、疏勒、于田、碎叶等四镇。这种破碎的关系直至706年双方才重修旧好,并且双方第一次划界会盟,史称“神龙盟誓”。而今天仍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的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则是821年到822年的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会盟”的事了。

赤德祖赞(也就是迎娶金城公主的赞普的儿子)的晚期,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842年,历经200多年,赞普相传九代的吐蕃王国崩溃,西藏社会向封建制度发展;佛教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地位逐步提升,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也同时形成,封建集团和佛教各派逐步结合,成为新的分散的割据力量。

分久必合。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达成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的协议,建立了萨迦地方政权。伴随着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后,西藏也成为了元朝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1265年,忽必烈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萨迦政权显赫一时。至14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才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帕竹噶举派所建立的帕竹地方政权。

1368年,明朝建国,它对西藏的管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并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此时,格鲁派兴起,三世达赖喇嘛素南嘉措,获明朝封赐的“朱儿只唱”

名号,意为“金刚持”,这是达赖喇嘛最早接受中央的正式封号。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后,对西藏的管理更加制度化、法律化。1653年,顺治皇帝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1721年,清朝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 750年,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等作了明确的规范,制订了二十九条条例。后100余年,清朝一直沿用此作为对西藏地区行政管理的体制。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经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西藏地区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藏传佛教

如果你对西藏的宗教没有一丝的兴趣,如果你对藏传佛教中的红、黄、白、花教以及它们的过去没有一点探索的好奇,那么我对你的忠告就是不要去西藏,不要来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地方。你不会理解那些磕长头、那些转神山甚至施舍的人群的行为,更毋论说他们的灵与魂。去西藏,你可以带上各种药品、食物,但更需要一份基于了解佛教基础上的虔诚——释迦牟尼、寂护、莲花生、阿底峡大师、达赖喇嘛、班禅大师、轮回、六字真言、古老的唐卡和擦擦,这些你都应该知道的。西藏的迷人之处,一半是因为山水,一半则为人文宗教,藏传佛教更为后者的精要。欲去西藏,最好做足有关藏传佛教的功课。

【形成——“前弘期”、“后弘期”】

松赞干布去世后,王室权力之争影响了佛教发展,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佛教才又得以兴盛起来。为巩固王室的统治,赤德祖赞以佛教为号召,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赤德祖赞还派近臣请受人尊敬的唐朝大乘和尚摩诃衍僧人到西藏讲经.摩诃衍在西藏传教11年,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直到公元842年的朗达玛灭佛运动。这一阶段被称为“前弘期”。

公元10世纪初,西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又积极开展兴佛活动,西藏佛教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前弘期的佛教有很大不同,它在与苯教进行的长达300多年斗争中,互相吸收和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形成既有独特地方色彩,又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进入被佛教称为“后弘期”的阶段。

【特色——大乘、小乘/显教、密教】

“乘”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度众生,如船或车这种能载人由此达彼的工具。

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大乘着重的是佛教的大众教化作用,主张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利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定为目标;而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释迦牟尼一个佛,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主张佛教对修持者本人的作用,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在教义上,藏传佛教以大、小乘兼容而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术性、对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特色。

显教和密教是修道成佛的两种途径,显是释迦牟尼(应身佛)公开讲述的各种经典,密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法身佛)直接传授的奥秘大法。两者达到的目标和境界是一致的。显主张公开宣道弘法,密重视传承、真言、密咒。显宗教人悟道,密宗教人修持。密教在国际上统称恒特罗佛教,也称真言乘、金刚乘,它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是7世纪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印度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特征。由莲花生大师于8世纪传入西藏并吸收了苯教的部分内容,形成藏传佛教密宗。

【流派】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叶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其他的教派由于势力的微薄,已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隐退。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即是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

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萨迦派(花教)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萨迦派特别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学科之一。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

宁玛派(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