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帝李世民
2012000000020

第20章 入主长安(2)

李世民听后,正要开口推辞,房玄龄却含泪跪下,说:“父亲的病,可能还要捱几年,玄龄在父亲病未痊愈之时,是不可能成婚的。这坐小院,如令妹能来居住,玄龄算是了却一桩心事。请都督,一定要答应。”

李世民听了,这才点头答应。执着玄龄的手说:“我答应你,明日我就让小妹搬来。只是,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你一定要来帮助我,共同来创建一番大功业。”

房玄龄激动地点点头,说:“我一直在等着都督,待家父病逾,我即来都督幕府中效命。”

李世民高兴地点点头:“希望伯父早早病逾,我在府中等候你的到来。”

言毕,李世民带着侯君集离去。房玄龄一直送到县衙外面,望着李世民的背影,久久不舍得离去。李世民策马驰出很远之后,想着适才的一幕,忍不住回过头来,只见房玄龄还站在那儿,正万分不舍地望着自己。李世民不愿马上离开,又策马奔回,到了房玄龄跟前,翻身下马,执着他的手说:

“隰城尉,我等你,愿你的父亲能早日痊愈,我们早日相见!”说罢松开手,再次翻身上马。

房玄龄眼睛湿了,一动不动地站在哪儿,望着一路远去的世民。

50、

时间转眼流去了半月,李世民竟然又梦到房玄龄,他大声地对自己说:要成大事,人才为第一。李世民醒来,天色微明,走出营帐,他深深地一吸新鲜的空气。

“房玄龄,怎么还不见来?”他自言自语,举头朗然的长空,但见淡云缓缓,惊鸟匆匆。在飕飕的冷风中,李世民年轻的心,却滚烫灼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大战在即,他一点也不紧张,只是没见到房玄龄,他心中有些惆怅。他拔出腰上的长剑,临风舞出几招,吩咐卫兵:

“请左虞侯来。”

不久,侯君集匆匆赶来,李世民见了,大声喝道:

“快拔剑。”话出剑起,直刺侯君集。

侯君集则身一闪,瞬间拔剑在手。俩人你砍我刺,龙争虎斗,好一番撕杀。正尽兴时,有人来报:“门外有一长须中年人求见。”

“房玄龄!”李世民喜出望外,一剑劈得侯君集倒退三步,忙收了长剑,迎出门去。见了房玄龄,一把紧紧地抱住,说:“你终于来啦。”

“来了。”房玄龄高兴地回答。

“伯父可安好?”

“他,去了。”房玄龄眼睛湿了,随即又闪亮起来。说:“从此,我可以一心一意地跟随督都了。”

李世民听了,当即引房玄龄进大都督府,任命他为记室参军,引为主要参谋。然后在都督府内,亲自为他挑了几间最好的房间。一切安排妥当,李世民欲如穷汉拾了个大元宝,好一幅眉飞色舞的样子。侯君集自跟随李世民以来,俩人感情其笃,差不多是朝夕相处,还从未见李世民这么高兴过,忍不住问道:

“房玄龄来投靠,都督为何如此高兴?”

“要成大事,人才为第一。你难道会不知?”李世民还要往下说,只见房玄龄匆匆进来,忙迎上去问:

“可有好事要告诉我?”

房玄龄听了,笑哈哈地说:“还真是一桩好事,刚才我只顾忙乎自己的事,竟给忘了。真该重罚。”

“快说是什么好事?”李世民问。

“我要给你推荐一个人。”

“还真是大好事。”

房玄龄点点头,说:“这个人比我小6岁,是京兆杜陵人,名叫杜如晦,字克明。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这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长于谋断,是个少有的奇才。他因为不满于滏阳尉这样的官职,现弃官闲居家中已有半年。”

“既如此,我与你同去请他来。”侯君集说。

“我希望都督能与我一道前去请他。”

“一个小小的滏阳尉,能有多大能耐,还要都督亲自前往。”侯君集说。

李世民听了,说:“不许乱说,君集难道不闻物以类聚之言?英雄识英雄,参军推荐的人,定能堪当大任。走,我们一道去请他来。”

李世民在房玄龄的引见下请来杜如晦,从此以后,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房玄龄对李世民,更是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每攻克一座城市,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搜索有用的人才,将他们留在李世民的幕府中,若是致之幕府,遇到谋臣猛将,就与他们结为生死之交,共同为李世民效命。

后来李渊称帝,曾对侍臣说:“玄龄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待到李世民夺了他父亲的皇位后的一段时间里,房玄龄与如晦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这是后话。

5

世民自得房玄龄,幕府里很快形成一个由他为首的,包括杜如晦、长孙无忌、唐剑、侯君集等在内的智囊团。每每有事,世民便将他们召集起来,商议对策。

此时,李渊亲率大军,屯兵于长安城东西三门中的春明门,命令李世民引兵赴司竹园,屯兵于原秦阿房宫城;命令李建成领兵西略扶风,往南渡过渭水,屯兵于长安故城。三路大军,共二十余万,将既乏守军、又无援兵的大隋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面对李渊的大军,十三岁的炀帝之孙、代王杨侑束手无策,只为釜鱼困兽,由人烹煮。事已至此,李渊仍顾念隋王朝的各方力量,不愿作众矢之知。虽下令将隋都围住,却不让部下前去攻城。李世民有些不解,召来房玄龄等人问策。

左虞侯侯君集早盼着攻城,见李世民问及此事,便第一个说了自己的想法:

“而今长安已围了将近两个月,以我们的实力来说,又不是打不下来,为何还要久围不攻,我还真不明白。”

李世民听了,并不言语,只把目光移到房玄龄身上,想听听他的高见。房玄龄因为刚来不久,原想听听他人的意见,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而今见李世民想先听他的意见,便一捋胡须说:

“我认为,对于隋都,唐公之所以围而不攻,主要缘于这两个原因:其一,唐公身为大隋老臣,不忍强攻都城,使生灵涂炭;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唐公想待东都的战局明朗,再夺取长安。”

“前一个原因我可以理解,只是这后一原因,还请参军明言。”侯君集执着地问道。

房玄龄听了,并不言语,只把目光去看杜如晦。那意思很分明:你也该发表一下高见了。杜如晦自然明白房玄龄的意思,朝侯君集看了一眼,缓缓地说:

“要讲清这个问题,先得分析一下东都战况。李密、窦建德等义军围住东都,已有多时。前不久窦建德在河间郡打败了大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愿受李密领导。这样一来,李密不但队伍多了,地盘也扩大了。他身旁的谋士徐世绩建议,围攻东都得不偿失,不如‘先西袭长安,执取独夫,号令天下’。如果李密也同徐世绩一样聪明,采纳他这个计策,来攻长安,我们要争天下,可就多了一个劲敌。可是,李密没有采纳徐世绩的建议。东都他久攻不下,若中途退兵,他感到颜面丢尽。这样一来,李密就失去了与我们争天下的唯一的一次机会。如今,隋炀帝更想灭了他。在薛世雄败后,隋炀帝即派王世充为官军统帅,领十万大军向洛口瓦岗军总部进击,欲消灭李密。第一仗:李密大将柴孝和阵亡。王世充的大营几乎被李密端掉。他们双方,各有输赢,各有伤亡,战得正酣。依我看来,李密为了颜面,现已骑虎难下,很快地位也难保?”

“情况既然如此,对我们非常有利,我们马上就可以进攻长安吧?”侯君集又问。

“对,将军所言不差。现如今,唐公派人招降代王杨侑已有近月,还不得要领,看来代王是不想让我们兵不刃血进入长安,而李密与王世充两军鏖战多日,已经两败俱伤。我想,唐公下令攻城,就在近日。”房玄龄接过杜如晦的话说。

李世民见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把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心中大喜,对房、杜二人会意地点点头,吩咐侯君集说:“即刻召来各部军头以上将领,准备好进攻长安的有关事宜。”

就在第二天,特使带来了李渊攻城的命令,同时还带来了李渊的严令:攻城诸军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李世民看后递给长孙无忌。

“唐公对隋朝,可谓尽臣之忠心。”长孙无忌感慨地说。

房玄龄听了,低头不语,李世民凑进他耳旁,低声问:“你认为……”

“唐公为得民心,用心良苦,都督一定要严令部下不得有违。”房玄龄也附在李世民的耳旁低声说。

李世民听了,微笑着点点头。

5

这是个狂风怒吼的冬日,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东都城外,李密的瓦岗军与王世充的隋军摆开战场,进行第二轮大战。这一次,王世充在李密手下大将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等猛烈地追杀下,终于全线崩溃,大败西逃。

遗憾的是,打了胜仗的李密却险些遭翟让的哥哥翟宽诛杀。原来,当初翟让在徐世绩等人的劝说下,主动把盟主之位让给李密时,另外还有许多人劝他不要这样,他的兄长翟宽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然而,忠厚的翟让最后还是听了徐世绩等人的劝告,坚持把权力交给李密。他的兄长翟宽,一直都咽不下这口气。这一回,李密大败王世充,大胜而归,更加洋洋得意,颇有些目中无人的样子。翟宽见了,非常气愤,对部下说:“我弟真愚蠢,放着天子不做,拱手让给别人。他真不肯做,只有我来做了。”说完之后,命令部下作好准备,试图在庆功宴上杀了李密。这时的李密,已经大权在握,到处都有他的耳目。翟让主动让位给他,本来还心存感激,如今闻报此事,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一声令下,将翟氏兄弟俩及他们的亲信,一一斩杀,将他们部众,分与其他部将。事态虽然得到平息,却使李密大伤元气。也就是在这一天,李渊下令三军:

进攻隋朝大都长安!

随着李渊的一声令下,李建成从东、南两面,李世民从西、北两面,共20余万之众向守军不到五万、且完全丧失了斗志的长安守军,发动猛烈地攻击。

这一天,李世民衣着单薄,跃马军中,指挥攻城。飕飕冷风迎面刮来,身旁的侯君集也禁不住一个寒颤,房玄龄见了,对李世民说:

“天气过于寒冷,宜令士兵尽早攻城。”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举剑一指东面城门,喝道:“谁先登墙入城,赏千金。”

侯君集听了,也不答话,第一个冲上前去,柴绍、殷开山、段志玄等见了,各领本部官兵,齐唰唰地向东城冲去.

长安城的守军,似乎没有什么抵抗,就四处逃窜。侯君集第一个登上城墙,连砍数人,趁乱放下过桥。柴绍、殷开山等将军引领他们的士兵,攻进城去。李世民迎了李渊,缓缓进入长安。城内百姓,夹道欢迎。长安城不堪一击,是李世民意料中的事;百姓这么热情地欢迎李家军队,却使李世民联想许多,甚至浮想连翩。

得民心者得天下,父亲说过的话一点不假。这大隋天下,看来就要姓李了!李世民跟在李渊身后,心里这么想着:他抬头看看父亲,想着父亲从起兵以来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心里充满敬佩。许多事情,尤其是办大事情,真的还是要有耐心,要有相当的耐心。要有眼光,要瞅得准时机,然后抓住他。看来,还有许多事情,我要跟父亲好好学学。这么想着,李世民随父亲一道进入代王杨侑住的东宫。

大哥李建成这回又先一步进城,早在那儿迎着。代王杨侑连同他的王妃、太监,都可怜巴巴地一排站着,等候发落。李世民好奇地望着他们,心里突然嘣出一个有趣的想法:这没了权力的皇帝,真比狗还不如!这么想着,他差点笑出声来。

李渊此时神情肃然,还是如昔日晋见皇上一般,恭恭敬敬地移步上前,与代王施礼。

李世民忍不住在后面问到:“如何处置他们?”

李渊回头,瞪了李世民一眼,转过头来,依然恭恭敬敬地说:“请代王暂时移驾大兴殿。”

昔日威风凛凛地代王,看一眼李渊,垂下头来,往大兴殿走去。一大群王妃、太监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跟在他身后。

四天过去,在裴寂的操劳下,一切准备就绪。李渊下令举行新皇登基仪式。他向天下宣布:

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一切都在李渊的安排下进行,作为大隋皇帝的杨侑,要想保住眼前的性命,就只能象个奴仆一样,对李渊惟命是从。李渊的属下许多不明白这一点,纷纷上书请求李渊自己来做皇帝。李渊看了这些折子,心中暗自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