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一棵“树”的凝聚
来到都柳江畔的聚落村寨,看一眼,只要有鼓楼高耸的地方,定然便是一个可以沿此上溯若干代的侗族村寨了。鼓楼,是侗族人民世代传袭的沟通话语。
侗族村寨的标志四周是青黛的山,山不高,但繁茂葱茏,郁郁苍苍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山很绵延,一任山根根无边无际地伸展,看了很远,也还有它的影子;可是山也很眷恋,一步一回头的走,于是停停顿顿的山脚下,便留下了好些平坦宽阔的坝子。一条小河从坝子中间蜿蜒流过,岸边铺展着簇簇的竹林,还有一些已经不那么过分张扬着野性的林木。缭缭的炊烟飘起。有烟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家。果然,里边卧藏着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庄。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幢雄伟而壮丽的塔式木楼,它傲然耸立在坝子的最开阔处,只是同样高耸的几株“保寨树”无意间分享了它的醒目,稍些淡化了它“唯我独尊”的昭显。木塔的四周,是一栋栋瓦檐相连的干栏式木房。木房与木房之间,是一条反射着淡淡青光的石板路。四通八达的路的尽头,是一座座古雅的寨门。细看整个村寨的布局,虽不是很标准的圆,甚至连圆的形体都不具备,但那高耸的木塔,却仿佛弧射出一轮圆的光环,将村寨牢牢地箝固起来……
一一不是描写,这是对一张照片的文字解说。
这张照片的名字叫《干栏屋绕“仙杉”》。
照片中所说的“仙杉”,便是侗族村寨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
在贵州的黔东南,自古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尤其是苗、侗民族,历经世代的繁衍,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部落。他们近乎隐居在天然成就的高山密林深处,绝少与外界交通,人民的生产生活亘古不变地沿袭着从远古的祖先时代就伊始发源的遗制,成为一群自由而又自在的生命。外人也不知道他们。他们于是就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展开部族历史旷古的传说。来到都柳江畔的聚落村寨,看一眼,只要有鼓楼高耸的地方,定然便是一个可以沿此上溯若干代的侗族村寨了。鼓楼,是侗族人民世代传袭的沟通话语——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
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个大鱼窝,鱼儿团聚在鱼窝里,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鼓楼还是一个侗族村寨居住房族的形态显现。
侗族喜聚居,一个侗族村寨,往往不只居住着某一个单一的族姓——虽然他们对外大多有一个统一的“外姓”,但在村寨内部,却又分属不同的“内姓”。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有几个不同的姓,便会有几座鼓楼。比如“六洞”地区的黎平肇兴寨,对外一致姓陆,但在内部却又有各自的姓。过去他们按照“斗孟”、“斗派”、“邓邓”、“邓盖”、“告解”5个大的房族居住地段,修建了5座鼓楼。下皮林寨,按照“上宽、下宽、恩、安、平、良……”等“内姓”分布,建有8个鼓楼。某些村寨,个别族姓人口实在单薄,也要联合起来共建一个鼓楼。
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仅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便存有鼓楼一百数十座之多……
“寨老管地方,古树保平安”“仙杉”,鼓楼,怎么也无法构筑起来的逻辑连接,像传说又不像传说。不过,据世代的侗家老人讲,娄姑,确实是有这么一个人的。
在侗语中,鼓楼被称作“播顺”,即“寨胆”,有寨子灵魂的意思。说到它,无可避免地,故事得从娄姑讲起。
娄姑是传说中一个聪慧的侗家姑娘,能干,心眼也多,很受寨中老幼的喜爱。话说一天早上,娄姑起了个老早,挑着桶到井边打水。这时,寨上的人大多才懒洋洋地起床,路上清静得不得了。突然,一个奇异的景观吸引了娄姑:寨门口的那株古老枫树上,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那股欢悦的劲儿实在让人好生羡慕。娄姑看人了迷,索性搁下桶坐下来,专心致志地在那儿看个够,没想到这越看越有意思。
她发现,嬉着,欢着,一些麻雀飞走了,但飞不了多远,又打转回来。还有一些麻雀,闻听到树上的欢叫,也从大老远飞来了。不大一会儿,枫树的枝桠上,便站满了密密麻麻的麻雀,黑压压的一片。一个突发的奇想就这样诞生了,娄姑想,麻雀都有一个聚会的地方把大家团起来,我们侗家为什么不也建一个像样的场所把村中的男女老少招集在一起呢?娄姑好不兴奋,连水也懒得挑了,摇摆着空桶便乐嗔嗔急切切地往寨老家赶去,见了寨老,便口吐“琵琶籽”似的把获得的灵感说了。寨老听了,连说“这主意好,这主意好”,当下便将村寨族人招集起来,在寨中那棵几抱大的杉树上搭起了一面阔大的棚沿。棚沿搭好后,有事一招呼,大家就会自觉地奔这儿来;闲来无事,老人孩子们走走串串,也会不自觉地在这儿歇上一歇。从此,这一奇特的建筑便在侗家村寨中传了下来。至于鼓楼的名称起源,有人说,好像跟娄姑的名字有些瓜葛。
在黎平铜关的杨家寨后山的坡顶上,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始初时依照大杉树模样而建造的“独脚”鼓楼遗迹,当地侗人称之为“楼劳栋”(Louc Laot Dongh)。老人们说,这座“楼劳栋”已经有些年代了,他们从小就听老辈人说,侗族祖先迁到这地方的时候,建“楼劳栋”的坡上原来有一棵几抱大的像一把伞的大杉树。
不过这“树”的打造可不一般。
侗寨鼓楼的造型主要有在于栏民居结构上加高的干栏式、从地上直接支撑起来的楼阁式、与寨门合而为一的门阙式、集塔、阁、亭于一体的密檐式等。但无论何种造型,一般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顶尖部,居中竖一根长约3米的木柱或铁柱,并套上5~7颗陶瓷宝珠,串连成葫芦状。顶盖多为四角形攒尖顶,也有六角、八角的。顶盖下面的周围木格“像蜂窝眼一样千孔万眼”,每一面的木雕“像燕窝一样垒泥点点”。
中部是层层叠楼,形成宝塔楼身。楼檐一般是六角,少数是四角或八角。每方檐角皆层层上翘,重檐而上。由上到下,一层比一层大。楼身以4根巨大的杉木为主柱,直抵楼顶。另有4~10根粗壮的矮圆木的副柱。楼内横梁和边缘的椽板上,雕绘着许多精美的图案。下部是楼底,多为八柱或十二柱落地的四方形开敞式厅堂。有的用砖砌有内槽,外面用开敞的廊柱环绕。厅堂正中是火塘,四面围以条石成木板长凳。整栋鼓楼,全是木制结构,数百上千根纵横交错的梁、枋、柱,悉用榫结合。
在贵州,鼓楼的造型多为密檐式,其楼身下部特别高大,以上各层重檐相挨,相距甚密。凡有斗拱的顶层下面,均设有棂窗。按其顶部结构,可分为歇山、攒尖、亭顶三种。歇山顶斗拱鼓楼,顶层均为九脊,檐角起翘,全部承载皆落在短柱和斗拱上,或平面六边形、正方形,立面六角五层、六角九层、四角七层;攒尖顶斗拱鼓楼,比较华丽,其主承柱顶端各面均设有棂窗,体式多样,结构也较复杂,有立面八角九层四坡面、立面四角十一层六坡面、立面八角十五层八坡面、立面八角十三层八坡面等;亭顶斗拱鼓楼,外观呈六角亭样,首层四周的木格窗都悬出大厅板壁外,置于周边的垂花柱上,显得轻巧美观。
常听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不能不说,侗家鼓楼确实是个好去处,赏心又悦情……
聚众议事、歌舞行乐都在鼓楼下说至lJ鼓楼下面的“清爽幽凉”,又要从一些“史”话说起。
很多资料上明明白白地写着,鼓楼的前身是“卡房”,侗家人叫“堂卡”或“堂瓦”1。今之鼓楼,榕江县的东江一带,称之为“百”,《祭祖歌》及从江的“九洞”等地,称之为“楼”,湖南省通道县称之为“鼓楼”,《赤雅》称之为“罗汉楼”,《黔记》称之为“聚堂”。称谓不同,内质也就各有侧重,但都没有错。侗家的鼓楼,倒真的有点“大肚能容天下可容之事”。
先说“鼓楼”。对这个词语最正确的解析最初还是来自娄姑。
流传于侗族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是说:在那个曾经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向安居乐业的侗族人民也难以幸免于兵匪的骚扰。一天…娄姑正在坡上做活,倏忽看见一队兵匪凶神恶煞地往村寨冲来。当是时,正是家家户户的午饭正热络的时刻,人们一点警觉也没有。娄姑拼尽了力气连滚带爬地跑进村寨,想要挨家挨户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走投无路之际,娄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一步跑到村中的那株大杉树下,爬上树梢,抡起一截木棍便“乒乒乓乓”地敲响了悬挂在上面的牛皮鼓。寨人听到鼓响,蜂拥地赶到树下,娄姑告之详情,大家立即布置准备。兵匪进寨,村民们有备而战,直把兵匪打得落花流水……
史载的记录由此续接,并谓之以“击鼓报信”,说寨中一旦有不平之事发生,用一根长约数丈的木杆,叩击鼓楼上的长鼓。
寨人听到之后,便会携带各种各样的镖枪刀刃,汇集到楼下,静候寨老的吩咐”。这一约定,在以后特殊时期的“联款结盟”中又作为一种特定的号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今人时有相传。
“堂瓦”和“聚堂”,都体现了聚众议事的功能。这与“侗款”这一古老的侗族社会组织形式有着相当严密的关系。“侗款”盛行时期,侗寨的村民们都要到这儿来参加春耕前的“约青”寨上的男女老少经常到大树下歇凉休息、聚众议事、唱歌娱乐。过了若干年,大树“老”了,人们就在大杉树生长的地方照着杉树的样子建起一座楼,楼中间只立一根柱子,因此就叫“楼劳栋”。当然,随着建筑工艺的日臻完美和建筑装饰的日显堂皇,今天,确实很难再找到更为典型的“楼劳栋”遗存了,但是作为“树”的象征意味,还能随处听到、看到关于它真实的演绎。
没有鼓楼的地方,春节期间要“踩歌堂”,便临时砍一棵杉树,立于所谓的“鼓楼坪”上,把它当作“鼓楼”,人们便围着它唱起歌跳起舞来。有的地方不慎失火,把寨子烧了,鼓楼也烧了,他们建寨的时候,不会先建家居的民房,而是先建鼓楼:砍一根杉树,高高地插在原先的鼓楼遗址上,权且当作鼓楼,以示它作为侗家村寨的存在……27又是树!虽然侗家有许多关于树的风俗和礼仪,但却较少关于树的流传,说到它,侗家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寨老管地方,古树保村庄。”
还是杉树!单一的关于杉树的“口头禅”一句也没有。只是在一些辞书上有类似的解释:杉者,常绿乔木,一枝发几簇,生生不息,葱茏繁茂,不择地居,落土即活……
构造精巧而又美观认真地打量一番,还真发现,不论是楼体的外形,还是建筑的则样28,鼓楼真的很像一棵苍郁的大杉树,尤其像春天里发芽、抽节正是丰茂的大杉树。故鼓楼又叫“遮阴树”。
和秋收后的“约黄””两次讲款活动。事关“款约”之事,亦在这里审理和法办。时至今日,“侗款”这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消隐,但兼涉到村寨事宜的村规民约、政策法令的制定、宣讲、处罚等,这里依然是大家不约而同的一个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