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20093100000009

第9章 中庸做人才是大智慧(4)

12.做人“呆”一点也无妨

我们说,做人不妨有点“呆”气,其实质是保持单纯、诚实、正直的品行,而不去为了自己,动外脑子、耍小聪明。这种“呆”实则是大聪明——脱离了狡猾的动物习性的真正的聪明。另外,生活中也还有那么一种“呆”气,如果我们有,也不妨让它存在,这就是由于对学问和事业的执著与投入而表现出的一种“呆”气。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利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家庭贫困。他小时候性格文静内向,腼腆害羞,甚至见人不敢说话。镇上的人都喜欢捉弄他,常常故意把一枚一角和一枚五分的硬币同时扔在他的面前,要他从这两枚硬币中捡一枚。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每一次都会引起人们的哄笑。镇上的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小傻瓜,傻到了连一角和五分哪个面值更大都分不清的程度。

其实,威廉不仅不傻,而且有超乎常人的聪明。有一次,一位老大娘对他说:“威廉,你怎么会不知道一角比五分更值钱呢?”威廉回答说:“当然知道。我要是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会没兴趣再扔钱给我了。”

人世间也有许多人喜欢招摇过市,把自己擅长的技能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以此招揽别人的羡慕与宠爱。他们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小聪明与小技能,也惧怕被别人当做傻瓜,才会上演一幕幕引火烧身的悲剧。

春秋初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年轻气盛的公孙子都也不例外。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到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没有本事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只能耍小聪明,或锋芒毕露、虚张声势。就是有本事,关键时也得“呆”一点。真正懂得中庸之道,掌握了做人学问的人考虑的是长久的利益。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大智慧者外表跟愚人一样,但内心则知法明理,严格要求自己心性的提高,说话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妄加评论他人之长短,追求的是“和为贵”的境界。

13.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被人们称为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黄金定律。简单地说,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说,这是可以终身照着去做的实行仁德的方法。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你会收到一种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这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规律。

我不愿别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别人的身上。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他能做到,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个全才,他比孔子小31岁,出身于商贾之家,后在鲁国季孙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据说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维持,子贡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后,子弟们多是服丧三年,即待师如父,内心服孝三年,子贡却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个茅棚,亲自在那里守孝三年。在风水先生中还传说,孔子的墓地原先选在葬少白皋帝的地方,但子贡看了后认为那只是一个帝王的风水,孔子是千古圣人,那处风水不行,然后才选了曲阜孔子坟墓所在的那块风水圣地。孔子不称许子贡,可见推己及人之难。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而一帆风顺、条件优越、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业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机关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不善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有人说,推己及人,“它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的确,现在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可以说都与缺乏恕人的思想有关。这一点也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

有一个企业讨论什么是“文明”的标准,他们的回答是,时时想到他人就是文明。这个回答通俗而又生动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质。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时时想到他人、想到社会,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恕人的思想,正是反映了文明的这个最基本的精神。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趋势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一点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好的人缘也就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