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20092700000058

第58章 成者英雄败者贼

【原文】

满苟得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①,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②。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③,不亦拂乎④!故书曰: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注释】

①昔:昔日,当年。桓公小白:齐桓公小白。入嫂:娶了嫂嫂。

②杀君:杀了齐简公。窃国:自立为国君。受币:接受了(田成子常)赠与的布帛。

③言行之情:言语和行动的实情。悖战于胸中:在胸中相互矛盾和斗争。

④拂:情理上极不相合。

【译文】

满苟得说:“小的盗贼被拘捕,大的强盗却成了诸侯,诸侯的门内,方才存有道义之士。当年齐桓公小白杀死兄长、娶了嫂嫂而管仲却做了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国君而孔子却接受了他赠与的布帛。谈论起来总认为桓公、田常之流的行为卑下,做起来又总是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卑下,这就是说言语和行动的实情在胸中相互矛盾和斗争,岂不是情理上极不相合吗!因此古书上说过:谁坏谁好?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失败的沦为卑下之人。”

【寓意】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延伸阅读】

春秋时期,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死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命。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实在令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们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仅限于春秋时期,后来的社会也是如此。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却是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然而持有此种观点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不管是历史,还是后世之人,多半都是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能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而刘邦只是个沛县小混混。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然而,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刘邦的胜利并非出自偶然。

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屡立战功。此外,直爽阔豪的项羽敬爱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为士兵吸疮疗毒。但项羽刚愎自用。要知道,战争是一种群体力量的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垂死时刻也不忘向部下夸示勇敢的项羽,正因不纳范增的谏言,放虎归山,最终四面楚歌;正因为刚愎自用,不联盟韩信,结果腹背受敌,酿成一个英雄的悲剧。此外,项羽没有卓越的政治头脑。称王易,守国难。俗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杀子婴焚秦宫,坑降卒毁协议,杀义帝背合约。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吗?

而刘邦则完全不同,他善于用人。他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当世不可多得的豪杰,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我才战胜项羽得到天下。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吗?此外,刘邦还采用平民化政策,广施福利,收拢民心,比如著名的“约法三章”便是刘邦拉拢民心的一个典型举措。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等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英雄。

其实公平地说,庄子“成者英雄败者贼”的观点有些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然而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它们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生大智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纯地说“成者英雄败者贼”,主要看他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是否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某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