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20092700000019

第19章 七窍开而浑沌死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儵(shū)、忽、浑沌:都是虚拟的名字,但用字也是有寓意,“儵”和“忽”指急匆匆的样子,“浑沌”指聚合不分的样子,一指人为的,一指自然的,因此“儵”、“忽”寓指有为,而“浑沌”寓指无为。

②七窍:人头部的七个孔穴,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译文】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这两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儵忽”。这既是聪明能干的意思,也给人一种匆匆忙忙,反应敏捷的印象。而中央之帝呢,是个糊里糊涂、眼不明耳不聪的憨厚老实之人。有一天,这两个聪明人结伴游玩,到了中央之帝浑沌的地盘上,浑沌很亲热地接待了他们。儵与忽非常感动,于是商量说:“我们大家都有七窍,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吃东西,鼻子能呼吸,浑沌没有长这些器官,我们是不是帮他一个忙,把七窍给他开了,让他眼可以见到美色,耳可以听到美音,嘴可以吃到美食,鼻可以闻到香气。这该多好啊!”结果他俩就真的去给人家开七窍。每天都开一窍,七天之后,七窍倒是开了,浑沌也因此而死去了。

【寓意】

无知无欲,留住本真自我,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同样的道理,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

【延伸阅读】

每一株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壤,山峰上种不了牡丹,低谷下养不了杨柳,湿地里也活不了含羞草。每一株植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壤,长对了地方的花即使不施肥,也能够生机盎然,长不对地方的叫杂草,迟早会被淘汰。因此说,万事万物要想各得其所,最关键的就在于“合于己”三个字。

《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个公案:

一个老和尚带了一个小和尚,在深山里居住了多年。这个小和尚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说,就是很不懂事,看到客人来了也不知道打招呼应酬,连自己的师父也不懂得招呼应酬,成天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从来也不知道烧烧香拜拜佛。

有一天,几个参学的人听闻山上有个老菩萨,便来拜见老和尚,与之谈经论道之后,觉得老和尚真是相当高明。过了几天,老和尚出山办事,参学的人看到小和尚懵头懵脑,便问他:“你跟着师父几年了?”小和尚说:“五年了。”参学者说:“都已经跟了五年了,你还什么都不会吗?我跟你说,见到师父,就一定要磕头;师父下得堂来,就一定要帮忙把师父的衣服接到手中,帮他放好;师父要洗脸洗脚,一定要亲自侍候,见到客人要主动招呼应酬。”总而言之,这些人心肠好,也耐得烦,花了好长时间啰啰嗦嗦把这些待人之道给小和尚传授了一遍。

过了几天,老和尚回来了,小和尚立即就迎上前去,给师父磕头,问候辛苦,还打洗脸水侍候。老和尚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小和尚说:“师父啊,弟子以前不懂事,这几天全靠这几位师兄教我如何待人接物。”老和尚听了非常生气,冲着几个参学者说:“我这么好的一个娃娃,竟然被你们教坏了,全都给我滚蛋!”

那几个参学的人认为自己聪明,认为自己一直所津津乐道的待人接物之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殊不知,他们是大错而特错了。老和尚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小和尚,因为返璞归真、本真自我很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合自己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别人,更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千万不要拿着自己的那套经书去向所有人讲经布道。

同样的道理,适合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千万不要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别人身上的东西,“拿来主义”要不得!

吕伟亮大学毕业留在上海成了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外地工作的父母爽气地拿出20万元给他未来结婚使用。吕伟亮近期还没有结婚的打算,所以决定做一些投资。他看准学校附近租房市场火热,就投资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租金收入相当可观。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先是第一对租房者提出要增配洗衣机、电冰箱,看在租金较高的份上,吕伟亮增加了投入,结果这两个租房者住了两个月就搬走了。第二对租房的大学生搬来后常常彻夜狂欢、打牌喝酒,邻居不堪其扰。第三对租房者干脆将房子作为堆放伪劣产品的仓库,结果害得吕伟亮也被牵连。

对于吕伟亮这类单身在上海的上班族来说,没有家人可以分担事务,如果投资某种产品要消耗较多的精力,甚至占用上班时间,就得不偿失了。投资前应对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适合别人的投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人生大智慧: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本色,不要将自己的东西随便放到别人身上,也不要把别人东西随便拿来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