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20092700000013

第13章 兀者王骀

【原文】

鲁有兀者王骀①,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②:“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③。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④?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⑤。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⑥!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注释】

①兀:通作“跀(yuè)”或“刖”,断足的刑法。“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骀(tái):假托的人名。

②常季:鲁国贤人,传说为孔子弟子。

③中分鲁:在鲁国平分,意思是在鲁国彼此间差不多,不分上下。

④无形:不具有完整的形体。心成: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一说“无形”指不须用形表,“心成”指潜移默化。

⑤直:通作“特”,仅只的意思。后:意思是落在对方的后面。

⑥奚:何。假:已,只。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谈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比不上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做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寓意】

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延伸阅读】

这一段故事似乎很简单,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所谓兀者,就是受了刖刑的人,即被砍去双脚,一只脚或被抽掉脚筋的人。在我国古代,受到这种刑罚的人,一般都被人视为恶人,即触犯了法律,罪有应得的人。然而,在那种时代,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都是被冤枉的,比如:大军事家孙膑。他的同学好友庞涓,由于学问本领不如孙膑,就阴谋设计害他,让他受了刖刑,孙膑因此成了终身残废。孙膑是个大大的好人,因此,受刖刑的人,不见得都是坏人。

孔子的学生常季,口口声声说王骀是个受过刖刑的人,言外之意大有鄙视之意。然而古今中外,却很多人都犯这种毛病。而孔子就不同,他不但夸奖王骀的才识胜过自己,而且说自己也要去拜他做老师,并且愿意把天下的学生都带去给王骀。这才是我们持有的态度。

虽然孔子是一代圣人,却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即“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故事。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十分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和名望甚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也错了。”

一代圣人孔子尚且会犯这样的错,因此,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警惕自己。

说到以貌取人,大家肯定还会想到三国时期,与卧龙孔明齐名的“凤雏”庞统。

当时,庞统隐居在江东。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鲁肃就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欢,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轻易地将他放走了。于是,鲁肃只好将庞统推荐给了刘备。

庞统虽然早亡,但是从当事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生前所做的事情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孙权因为以貌取人,所以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不说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和天大的遗憾。

而司马懿则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但他从小喜好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结结巴巴对人说:“这……这举狂支兵……兵马,敌……敌人就打不进来。”人们都笑他人小心大,做不了文官还想当武将。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被司马懿看中了,并且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扫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唐朝时期,韦诜择婿的故事更是为以貌取人的人上了一课。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力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长时间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回答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罢,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几许配给他。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族人都取笑他,叫他“碧鹤”。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作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厚望,后来当了礼部尚书,颇具声望。

韦诜选中了裴宽,着眼点不是放在此时此地,而是放在了彼时彼地。韦诜没有以衣貌取人,不以贫贱取人,是因为他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裴宽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可以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眼光果然没有错。

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某个人现在很贫贱不一定证明他日后就不能富贵。反之,某个人眼下很风光不一定证明他以后就不会窘迫。关键在于要学会识人,从这个人的本质出发,看出他日后的情形如何。

不以貌取人,对于今天的企业用人之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杨朱和弟子在宋国边境的一个小客栈里休息,发现店主的两个老婆长相与身份地位相差极大,忍不住向店主人问是什么原因,主人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所以举止傲慢,可是我却不认为她漂亮,所以我让她干粗活;另一个认为自己不美丽,凡事都很谦虚,我却不认为她丑,所以就让她管钱财。”

回头想想,现代企业有多少领导,用人能像这位旅店的老板一样公允分明呢?如果领导一看见美丽漂亮的女孩子,不管她才能如何,都要尽收门下,给她们最轻松的工作和最优厚的待遇,而能干、谦逊,但长相平凡的员工,却让她们干粗活,工资也不高。这样的老板,怎能不让人很心寒啊?

以貌取人的领导,最终会伤透下属的心,久而久之,务实之人必然会悄然离别,而花瓶也不可能为你带来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懂得以貌取人的危害,要力争摆脱这种以貌取人的传统方式,对人才的甄别,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这样,你才不会错失千里马,更不会将朽木当块宝。

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既可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着坏的趋势转化,所以我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决不能仅仅盯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表象,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目前的状态。我们要懂得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道理,不要以貌取人,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对人和事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人生大智慧: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切记不要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