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20091400000051

第51章 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延续

人生虽不漫长,却是一个充满期待、值得守望的旅程。这个旅程或者平淡无奇,或者风光旖旎,关键的是你起程时,是否带着梦想出发。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心中都能怀着梦想,并为着这或远或近的“梦想”投入全部的努力,那么梦想就不会再遥远。但是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却认为孩子的梦想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这与环境、时代、社会乃至文化传统有关,与父母自身的身世、观念及文化素养等有关。

子女在父母心中常被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中国有良好的传统,父母都希望小孩子比较有文化,哪怕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也知道要让儿女有文化,称之为:中国家庭的教育投资积极性超过某些政府当局。父母大都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延续到下一代,希望儿女是诚实的,善良的,美丽的。哪怕自己不一定达到了多高层次的真善美,甚至自身还可能有一些缺陷,也希望下一代更好,青出于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并不是谁的梦想都会开花结果,只是,人生因为有梦想才变得美丽,梦想是每个人心里最美丽的种子。童年是多梦的季节,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保护孩子的梦想,这样梦想的种子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离梦想那么遥远!在一本杂志的“知心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今后你想做什么?”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八省市的2855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调查。这么多的孩子,一定会有很多五花八门、充满激情和想象的梦想,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大约只有7.29%的答案中能看到激情和梦想的影子。这些答案中有“周游世界,飞跃万里长空、成为飞行员去宇宙上和外星人打交道……”这些都是让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的事情,可惜充满这样梦想的孩子太少了。92.71%的中小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一样的标准答案:“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

中小学生本应该是充满童真、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可是面对问卷,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所有原本属于他们的激情与幻想都无影无踪。究其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受父母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影响太深。

在另一份对父母的问卷中,对于“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的回答是:“好好学习,事事争做第一。”“出国留学,不学习就是死路一条。”“一直学下去:学士、硕士、博士……”父母把这种生存的压力过早地传播给了孩子,孩子也就自然开始压制自己内心的激情与渴望,他们过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这是十分可悲的!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美的事物和现象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丑的事物和现象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做家长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加以培养,使孩子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再经过努力,最终使孩子形成一定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自己的特长,关键在于发现它。钢琴前的笨蛋也许是画布前专心操作的小学徒;数学课上的迟钝者也许是手工方面的小能人。因此,发现了孩子的特长,就不必仿照攀比,非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画家不可。家长要善于发现,顺其自然,诱导孩子成才。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对于家庭教育也不乏启发作用。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已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在同学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出了发挥自己的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为什么瓦拉赫会成功?因为他没有按照父母安排的轨迹行走,而是打破了父母的规定,为了属于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梦想会使人心中产生一种激情,这是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是可以令一个人“虽九死而不悔”的生活向往,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对孩子要作全面了解和考察,和学校教师一起从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各方面进行了解,包括气质、性格、脾气,还要了解孩子的爱好,尤其是文化学习上的现实和潜力。对孩子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最好做到家长的期望、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潜能保持一致。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不少的家长不能结合孩子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来为他们选择成才之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跟踪仿效,而不去着力寻找他们的潜能所在,影响了他们智能的充分发挥。

发现孩子的特长仅仅是开始,关键在于引导和培养。一旦确认了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就应引导他把特长释放出来,并制定长远规划,一步一步地提高,使其不断发展。家长应该记住,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孩子的特长,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

父母几乎有许多天生的秉性,抚爱子女,养育子女,可贵天下父母心。但是,如何真正把子女抚育好、培养好,还有许多许多事情可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不要替孩子生活。“无论如何,这是孩子的生活,不是父母的生活。”作为父母,你所想做但没有做的一切、你乐意做但无法做到的一切都是你的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你的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你会不可避免地从诸多方面影响孩子,使他倾向于或者避开某些活动或道路。但是,如果你刻意或下意识地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望,这就有点太过分了。如果你始终想成为田径运动员,你就必须小心,不要强迫孩子向这个方向发展,也不要因为他对此不感兴趣而羞辱他。或者,如果你对自己的羞怯心理感到深恶痛绝,你就必须小心,不要对孩子的羞怯态度太过挑剔。无论是出于喜爱还是出于厌恶,你所沉溺的一切都会吸引你的孩子。

如果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感受和愿望,试图替孩子生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依赖性,并且为讨父母的高兴而背负沉重的负担。这是任何孩子都不该背负的过于沉重的负担。如果父母的快乐完全取决于孩子的行动,那么每次失败似乎都会对家庭的美满生活构成威胁。然而,这种美满是你的责任,不是孩子的责任。

所以,你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目标、梦想和愿望。这一切也许与你相同,也许与你不同,但都是他的事。让你的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发现这是否会超出单纯的爱好。如果你肯定孩子的感受和爱好,你就能最有效地帮助他更多地了解自己。

孩子的梦想是一个民族创新的灵魂。我们的祖辈和我们自己,如果小时候没有梦想,共和国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辉煌;我们的孩子一旦小小年纪就把心灵淹没在功利之下,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就会失去创造的动力,民族的未来就会失去光泽。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梦想,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多彩的梦想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天地有多大。有梦想的人,天地就广阔。梦想一旦萌发,就会使人为之而努力,无论能不能实现,始终是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