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中国地理
20091300000028

第28章 特色地貌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冻融不断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外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水流搬运是以推移、跃移、悬移和溶移方式进行的。搬运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携带粗质沙砾。粉砂、黏土和溶解质则以悬移和溶移方式搬运。一般情况下,水流搬运悬移质泥沙的能力(即挟沙能力)与流速的3次方成正比。风力搬运是以推移、跃移和悬移3种方式进行。当风速大于4米/秒时,粒径0.1~0.25毫米的砂粒可被搬运,形成风沙流。波浪搬运是在海岸带进行,4种搬运方式都存在。水下岸坡上的粗质颗粒向岸迁移,细质颗粒向海迁移。潮流作用使细粒淤泥质向岸运动,而粗粒向海运动。此外,冰川搬运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在熔岩区,含溶解质的地下水往往呈溶移的方式;生物的扰动也有助于土层物质的迁移。

堆积作用

堆积作用是指搬运营力消失或减小时,或含溶解质的水溶液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积聚的过程。它常与沉积作用概念相通用,但含义更广。沉积作用更强调特定的环境、形体与积聚量。搬运营力包括风、重力流、水流、冰川、波浪、潮汐、海流等。水流、风、波浪、潮汐、海流在搬运物质过程中往往具有分选性,按照物质重量、搬运能力强弱和搬运介质流速的大小依次堆积。重力流、冰川的堆积没有分选现象。

根据物质堆积环境可分为3种类型:

1.陆地堆积物,包括:风化残积物、重力堆积物、坡地水流堆积物、河流冲积物、岩溶堆积物、冰碛物、冻融堆积物、湖泊堆积物、风积物等。

2.海岸带堆积物,包括:三角洲堆积物,海滩、沙砾堤、潮滩等海积物,生物堆积物。

3.海洋堆积物,包括:陆源碎屑海积物、生物介壳海积物、化学絮凝沉积物及海底火山、熔岩堆积物等。

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他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发育最为成熟,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雅丹地貌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峻的土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雅丹,这个名词,自本世纪被作为一种地貌形态的专有名词载入各种教科书和地理读物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曾亲眼目睹过它。而这种地貌形态为什么叫做“雅丹”,人们却很少去探寻,以为不过与“喀斯特地貌”一样,是个舶来语。

其实,“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

本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做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曰“雅尔当”,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

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理学界。

什么是盐矿

盐矿(halite ore;salt mine)为NaCl的总称,又称为“盐”、“钠盐”。其代表矿物为石盐。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什么是煤田

同一地史过程中形成并连续发育的煤系分布的区域。煤田大多表现为盆地形态,故又称煤盆地。同一煤田的煤系,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不连续分布是由于煤系形变后长期受剥蚀的结果。根据煤系的出露情况,可将煤田分为3种类型:①暴露式煤田。煤系出露良好,如中国大青山石拐子煤田。②半暴露式煤田。根据下伏岩系的出露,可以圈出部分边界的煤田,如中国开滦煤田。③隐伏煤田。煤系大部分被掩覆,无法确定边界的煤田,如中国苏北的一些煤田。由单一地质时代形成的煤系构成的煤田称为单纪煤田,如中国抚顺、阜新煤田;由几个地质时代的煤系形成的煤田称为多纪煤田,如中国鄂尔多斯煤田。煤田由煤系、盖层和基底3部分构成。根据地质构造、地理环境、生产规模,一个煤田可划分为若干个煤矿区或煤产地,一个矿区又可分为若干个井田。

世界上煤炭储量丰富,煤田众多,地质储量20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就有20多个,有名的有连斯克(俄罗斯)、鄂尔多斯(中国)和阿巴拉契亚(美国)等煤田。煤田面积一般由几十至几万平方千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煤田为俄罗斯的通古斯煤田,面积约104.5万平方千米,地质储量约2089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