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中国地理
20091300000011

第11章 平原丘陵

平原的定义

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广阔而平坦的地区称为平原。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

平原的类型

按照平原的成因一般可分为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但大多数形成一般都是河流冲击的结果。堆积平原是在地壳下降运动速度较小的过程中,沉积物补偿性堆积形成的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都属于堆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冲积平原。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我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构造平原是因地壳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

平原的成因复杂,有很多种类型。根据海拔高度,平原可分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500米之间)。根据地表形态可分为平坦平原(如冲积平原)、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状平原(如内陆平原、湖成平原)、波状平原(如冰碛平原,多河流泛滥平原)等。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和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平原的形成

平原是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剥蚀夷平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

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风、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就华北平原为例,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亿30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挟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平原的特点

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5%,平原不但广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是经济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另外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带。

平原代表性区域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560万平方千米。

欧洲东欧平原:400万平方千米。

亚洲西西伯利亚平原:260万平方千米。

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150万平方千米。

北美洲北美大平原:150万平方千米。

亚洲图兰平原:150万平方千米。

亚洲恒河平原:45万平方千米。

亚洲印度河平原:30万平方千米。

欧洲中欧平原:30万平方千米。

亚洲松辽平原:35万平方千米。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又叫松辽平原,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长约10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00公里,主要由辽河、松花江、嫩江冲积作用形成。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称松嫩平原,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地处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至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至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位于我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的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形成的,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也因此得名。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丘陵的定义

丘陵,通常海拔在200~5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丘陵的类型

由于地球表面形态起伏,丘陵是在绝对高度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按相对高度分为:200米以上为高丘陵,200米以下为低丘陵;按坡度陡峻程度分为:大于25°以上称陡丘陵,小于25°称缓丘陵;按不同岩性组成可分为:花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种沉积岩丘陵,如红土丘陵、黄土梁峁丘陵等;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丘陵、剥蚀夷平丘陵、火山丘陵、风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冻土丘陵等;按分布位置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称为海洋丘陵等。丘陵地区,尤其是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往往由于山前地下水与地表水由山地供给而水量丰富,自古就是人类依山傍水,防洪、农耕的重要栖息之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因其风景别致,可辟为旅游胜地。

丘陵的形成

丘陵有各种各样的形成原因:

小的山脉的风化

不稳定的山坡的滑动和下沉

风造成的堆积

冰川造成的堆积

植被造成的堆积

河流造成的侵蚀

火山和地震

史前陨石

人造:比如露天开矿造成的堆积、古代居民点造成的堆积等,此外还有园林工艺故意造成的丘陵地区,比如高尔夫球场等。

丘陵的特点

丘陵地的特点:山顶形状浑圆,谷宽岭低,斜面较缓,谷内常有溪流,谷间和斜面上多为水旱田和幼树林。居民地多依丘傍谷,人口较多,农产也较丰富。丘陵地有利于军队机动集结、分散荫蔽,便于观察射击和指挥,便于坦克越野行动。

辽东低山丘陵

辽东丘陵属于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构造上属华北地台辽东隆起带。古老的基底变质岩系在铁岭、营口、丹东等地广泛出露,含有丰富的铁矿和菱镁矿。中生代以来发生强烈构造运动,以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为主,并有花岗岩侵入。第三纪初侵蚀夷平,喜马拉雅运动有广泛的拗曲、断层和岩浆喷发。第四纪以来多次世界性的海面波动以及冰后期海浸高海面以后的间歇隆起和多种营力的剥蚀夷平,使沿海发育了层状地貌和复杂的海岸类型。千山为辽东丘陵的主干,海拔500~10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如步云山、黑山、绵羊顶子山。山地两侧为400米以下的丘陵地,面积广阔。因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偶有台风过境,形成局部洪涝灾害。地带性植被为赤松和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地势增高,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矮林,是我国柞蚕和暖温带水果基地。

山东丘陵

山东丘陵地处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它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数山峰,虽海拔高度不大,但气势雄伟,如泰山海拔1545米,巍峨挺拔,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喻。

东南丘陵

东南丘陵位于长江和两广之间,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涵盖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6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超过1500米。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适宜发展农业。

两广丘陵

两广丘陵是我国广东、广西两省区大部分低山、丘陵的统称。主要山脉有十万大山、云开大山、莲花山等。丘陵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数山脉超过1000米。广东境内多花岗岩,红砂岩地形,广西境内多石灰岩地形。西江、北江、东江沿岸有河谷小平原。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东,包括中国湘、赣两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低山和丘陵,都叫做江南丘陵。该地区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浙闽丘陵

浙闽丘陵是我国东南丘陵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钱塘江至广东惠东、河源一线以东的中国东南沿海。区内峰峦逶迤,河流纵横,海岸曲折,岛屿棋布,四季常青。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占全区面积85%。由于山脉受构造控制,浙闽丘陵地区分布着许多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武夷山、天目山、仙霞岭、括苍山、雁荡山、戴云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