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的选择与放弃
20090200000027

第27章 人生路上的进与退(6)

人生在世,大多是在得与失之间度过。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走出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利与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对此,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仔细咀嚼这段话,其中的味道,我辈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事业小有成就,但心里却空空的。好像拥有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总是想成功后坐豪华游轮去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了却心愿。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让人放不下。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固然重要,但是,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放下。这个“放下”不是通常所说的丢掉,而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经历的挫折和困苦。

人之一世,需要我们放下的东西很多,在人们心灵疲惫的今天选择放下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只有放下才能让心灵净化,才会活的更加充实、坦然和快乐。

戒除贪念,知足常乐

在网站和其他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发表对贪婪、不知足者的各种看法。下面这首流传在民间的《十不足诗》就是其中之一。

终日奔忙为免饥,

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衫,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

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

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就会造成灵魂变态,永不知足的人,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这样的人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显然,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地位、权力、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梁武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梁武帝赐给他15顷田,一座山林,八万棵林木,但他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他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听后,不满地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你想想,我的心理能获得平衡吗?他应该赐给我更多的钱粮、土地。”

妻子劝道:“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恋财富、追求显达的人,过一种平淡的日子不是也挺好么?何况现在我们受到的赏赐也不少啊!”

妻子的话,鱼弘自然听不进去。他是个追求官爵、贪图钱财的人,他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他在担任郡守后,仍嫌官小;他有巨额家产,却仍感不足。在贪念的驱使下,他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精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时不享乐,什么时候再享受呢?”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稀有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锦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没过几年,他便一命呜呼。

相比之下,有许多人比他要明智得多,这些人安于本分,安于拥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轻松,无拘无束,洒脱自在,避免是非,从而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晋朝人介之推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他曾跟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吃了不少苦头。晋文公继位后,要奖励贤臣,但介之推却回归故里,没有得到任何赏赐。

一天,介之推突然对他的母亲说:“作为国君,要做到赏罚分明,办事公平,确实不易。”

他的母亲知道,凡功臣皆有奖励。有的封给土地,有的赏给官位,有的给予金银,惟有自己的儿子一无所有,现在儿子说这种话,肯定是心怀不满。于是问道:“君主没有给你论功行赏,你是不是不高兴?”

介之推说:“母亲,你想到哪里去了?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然而孩儿都不放在眼里。因为追求功名,向往富贵,不是我的为人之道。所以,我才躲在山村里,宁愿躬耕自足自给,也不吃君主的俸禄。”

他的母亲欣慰地说:“孩儿的为人,为娘的怎么会不知道?你这样见利让利,闻名让名,不贪图富贵,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啊!”

于是他们母子就在绵山里安了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一边劳作,一边观赏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致,终日里过着一种安逸、平静的生活。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既敬重,又难过,就派人去绵山请介之推,可他执意不出山做官。文公无奈,只好把绵山封给介之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并意味深长地说:“这介山的名字记载了我的过失,也记载了人间的一个贤臣良士。”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聪明过人,学富五车,然而他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对此,很多人都不解。

有一天,孔子问颜回:“回,你家贫屈卑,胡不仕乎?”

颜回说:“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千粥;郭内之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高兴地说:“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育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十分精彩,尤其是颜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论,更是精彩绝伦。当孔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的时候,他的回答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他说:“自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家有琴,一阵轻快的弹指,琵琶弹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有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孔子认为颜回说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赞赏颜回的思想和品德,认为他真正实践了知足者不以争名夺利来拖累自己等古训。正因为这样,所以过着洒洒脱脱、轻松愉快的生活,丝毫没有烦恼。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企业家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

生活中的智者总是喜欢把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所以他们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