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20088600000036

第36章 要想站在商界前沿,唯有创新是手段(1)

胡雪岩说:“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得到势。”所以,他才能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如鱼得水,大展宏图,说白了就两个字——“创新”。

关于创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争着履行“创新”这个实践。而根据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利用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或者是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于是,人们在现有的资源和模式下,大力地拓展新的领域,发展新的方向,探索新的方法,获得新的成功。

稳定的成功,它需要一个团队托起

凡事就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

现代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团队”的力量,所以,才会在生活中、组织中,大力提倡团队精神,号召团队合作。而之所以团队能显得比个人更具有力量,是因为团队里面汇集了很多的个人。只要团队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那么加在一起,就成就了很多伟大与成功。所以,现代社会已经渐渐摈弃了“自己动手”这种观念,而转向于“跟着东风走”。

中国人向来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并一直将此作为是“大丈夫”的标准。所以,自己动手并没有什么错,也的确是符合了“靠自己一双手吃饭”这种观念,但是,这种思想仅限于在做人方面,应用到别的领域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经济学上已经发现“自己动手”不如“借着东风”创造的价值来得多,来得快。一个人,就算他有十分的能力,他也只可能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高人一等,在别的方面总有比他(她)厉害的人存在。而如果能将这个比自己厉害的角色收为己用,那不是就相当于是顺风而行,速度不仅加快,还减少了难度吗?

当初,诸葛亮之所以能打赢赤壁之战,靠的不就是对“天时”、“地利”的利用吗?如果光是靠孙刘联军的兵力,不靠老天爷送来的“东风”,他不可能创造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毕竟曹操也不是一个好惹的大军事家、谋略家。这就说明了,这个世界上那些真正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物,靠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那些成功很大部分是他们善于借势的结果。

对于胡雪岩来讲,他出生在那个战乱四起的混乱年代,照理讲,就算他有再大的能耐,在那些外在环境影响下,他也不一定能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但他竟然能在如此乱世成就一番事业,靠的就是他善于借势,善于分析时局的本领。

胡雪岩的一生,都认定自己做生意与时局有关。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有跟随时局变化的步伐,借着东风才能腾飞起来,而事实证明了他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当初,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的时候,就因为他借用了太平天国必然走向败局这个东风;他拓展新的商业领域,做生丝生意销洋庄,又借用了当时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国内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这个东风。

总之,他的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借势,不断地借东风。王有龄、何桂清、左宗棠是他的东风;太平天国、战乱、民不聊生,也是他的东风;就连他钱庄的老板也是他的东风。

当初,胡雪岩为了帮助王有龄捐官,不仅贡献了500两公款,还落下了被辞退的命运。但是后来,当王有龄做官归来的时候,胡雪岩并没有如同某些古时人的固执、迂腐——施恩不图报而拒绝接受王有龄的恩惠。相反,他充分地抓住王有龄这个东风,一路上顺着它跑下去,从而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起步、发展。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命运的不同,很大程度上真的取决于人的做事风格。有些人,他们可能也有如胡雪岩那般重情重义,广交朋友,但是却永远做不到胡雪岩那样的成功,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不善于借东风。

有些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思维:对于自己当初帮助过的人,如果某天他飞黄腾达了要报答你,是一定要推辞再三,不便接受他好意的。其实,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人与人之间,本就是一个互相帮忙的关系,不能笼统地讲你帮助了谁,或者是谁帮助了你。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帮助一个老人找到了家,表面上看来你是做了一件好事,你是帮助者,老人是被帮助者。但是转个角度来看,老人受到你的帮助回到了家,而你,却因为受到了老人给你帮助别人的机会,所以锻炼、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说起来,老人还帮助了你呢。

因此,对于很多人,在受到自己曾经资助过的人的帮助时,他们总是不断地推辞,仿佛接受了这样的帮助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就降低了自己的品质,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其实这是不对的。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是在别人落魄的时候给予别人帮助,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刻请求别人的援助。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是宣扬中的“人爱人”的社会。

再说,东风就如同是自然界的一种资源,在你不利用的时候,它就会凭空的消失,它并不会因为你的用或者不使用而改变自己出现与不出现这个事实。也不会因为你的使用而造成什么样子的损害,所以,理智地讲,东风是可以借的。况且,借势的过程,顺着东风的过程,其本质上是在实现“双赢”。

例如,早期胡雪岩做生丝生意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挣得“销洋庄”的暴利,准备投资生丝行业,借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这个东风。而实际上,洋人对于他来做这个生意,还是有一定的“盈利”可言的。他们的国家需要大量的生丝,而中国的生丝商们却几乎都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也就不可能完全地给洋人供应原料。但是胡雪岩一旦加入,就形成了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丝产业,这给需要原料的洋人提供了便利。

当初,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而向洋人借款成功,也是乘势的结果。

在胡雪岩生活的那个年代,清朝已经闭关自守很久,因此,能有外商进入国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别提国内的商人还有和他们借款的记录了,所以,胡雪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在他之前,不仅堂堂政府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而且清政府还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

但胡雪岩通过分析世事之后,竟然又让他找到了可以借的东风,并最终成功地借到了洋款。在胡雪岩的理论中,他曾宣扬:“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后来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那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在和洋人借款这件事情上,胡雪岩觉得可乘的势有好几个。

首先,洋人那个时候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这个目标,所以很愿意借款来资助朝廷军务。因为对于洋人来讲,只有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他们才好做生意。其次,那个时候朝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军务已经十分紧急,所以在对于不许向洋人借款这个条例上会有所松动。再次,领衔上奏这个提议的是左宗棠,他本人手握重兵,又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所以,胡雪岩看到了这个有利于借款的大好形势,终于借到了这个东风。

“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这是胡雪岩做人、做事、做生意的准则。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竭尽所能地为自己做势,让自己有借着东风跑的机会。

在官场上,他深知自己不是为官的料,但是却可以利用那些有东风之势的人。因此,他通过资助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并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钱,将那些官场中人的功名与利益和自己的商业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的地步,也从而让他们和自己成为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况且,胡雪岩借东风最高明的一点是他并非只是一味地巴结讨好官场人士,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支持、关照自己的生意,能为自己所用,让自己借着他们的东风在商场上跑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商业遍布全国各地名噪一时。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王有龄、何桂清等人的升迁和享乐没有一刻离得开胡雪岩。他们或许有做官的资本、做官的能力,但是如果不是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们不会走上那时候的官位。而胡雪岩,在熟知自己没有为官方面的天赋时,通过选择资助他们来给自己造就东风这个势。然后借着那些东风,稳稳当当,快速地行进在商场上。

左宗棠,这个大清朝声名显赫的忠臣,他平定新疆后,建立不世的功名,也是因为受到了胡雪岩这个后勤部得力干将筹粮筹饷的帮助。胡雪岩是个人情精,善于观察别人,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也能抓住他们的心,替他们排忧解难。当然,光是为自己寻找势力还不算成功的商人,还得学会运用这些势力,巧借东风。胡雪岩深深领会这些原理,所以他能够依靠那些靠山,转粮拨饷、筹款购枪,让所有自己从事的生意,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做。

最牛商家宝典——事做圆满,两头吃香

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有了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谁都没有好处。

中国人向来喜欢圆满,自然而然地遇事总喜欢“和稀泥”,所以,对于那些能“两头吃香”的人更是多一分敬佩之心。商家原本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一群人,所以,他们总是和“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这一形象联系在一起。而真正牛的商家,却能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圆滑”的人是最吃香的人,他们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用鬼语。虽然这种人在很多时候被一些人鄙夷为没有自我,但在实际接触中,他们却处处受人喜欢。

因此,做生意的人都以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为榜样,因为这会给自己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生意,图的就是有广泛的人气。现在的商业领域,不是有一句专业的词汇叫做“人脉”吗?甚至还有“人脉”就是钱脉的说法,可见,在商业领域中,广泛的人脉对于商业的巨大影响。

而对于商海中的人来讲,广泛的人脉怎么来?那就得来自于平时的交际。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凡事都做得很是圆满,两面吃香,那么他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机会——将利益对立双方的另一方一起收买过来。这就是创新!在别人只能损掉一方,保全另一方的情况下,如果你能想方设法地将事情处理的两边都得利,两方都为你所用,那你成功的概率比别人就增加了一倍。

胡雪岩就是一个善于多方取巧,八面玲珑的商人。他做事情,向来保证不仅不会损害朋友的利益,又保证自己得到利润,有时候甚至还会考虑到第三方的利益,所以,他总是在生意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很多时候,他不仅将事情办得很圆满,还会让坏心眼的商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里外不是人,以解那些规范商人的怨气。其中典型一例就表现在与“隆昌”米行斗法的过程中。

胡雪岩原本做的是钱庄的生意,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他总是在尝试着将触角伸到别的领域去。所以,这会儿他瞄上了做米生意。而其中,就必然涉及到了和其他米行存在着合作或者是斗争的关系。

“隆昌”米行,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个米行,由谭柏年在经营。

但是谭柏年却并不是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是个纨绔子弟。他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是因为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加上又继承了年代颇久的一家老米行,所以他成天斗鸡走马玩蟋蟀,躲在苏州乡下享福。米行的一切事务他都交给了舅舅谭柏年打理,甚至懒到连账本也不过目一下,只要能收到每年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就行。

谭伯年仗着自己是老板的长辈,又得到“全权处理”的权力,所以向来在米行中行使老板权利,对伙计十分苛刻,店里上下没有一个不惧怕他的。等到那年苏州乡下风调雨顺,谷米丰收,隆昌米行趁机敞开肚子,仓房里囤积了上万石新米,因此谭柏年需要为这些大米寻找买主。

按理说,谭柏年做米行生意也已经有差不多三十年的光景了,对米行生意那只能用了如指掌来形容。论资历和才干,他自己是完全可以独立开一家米行的,只可惜他家道败落,命运让他沦为别人的帮工。这让他向来有些不甘心,加上石三官对于米行又什么事情都不关心,所以他就动起了邪心眼,在账目上做了很多手脚,只是希望用存米销出的方式为自己制造翻身当老板的机会。

所以,当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的时候,谭柏年听说他有意于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就前去码头相迎。不巧的是,见到潘家祥之后,潘却说他已经与胡雪岩签订了契约。谭柏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一方面心里暗地里对胡雪岩刚进入米行就揽到这么大的生意耿耿于怀,一方面已经开始了虎口夺食的构想。

于是,和潘家祥是老相识的谭柏年使尽了伎俩,费尽了口舌,终于使潘家祥毁了和胡雪岩签的约。胡雪岩是致力于进军米行的商人,绝对不会因为对方愿付一笔违约罚金而高兴,所以,对于谭柏年私底下捅自己的一刀,他想着怎样再起死回生。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胡雪岩在商场征战了半辈子,见过的世面是多的数不清,经历过的艰难也多如牛马,他早就已经锻炼出了一身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和疏失,予以痛击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