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说:“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所谓“时局”可以从字面上拆解:“时”指的是时效性,“局”指的是局势。那么时局联系在一起说的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局势的变化。在商场当中,市场瞬息万变,时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商人要有很强的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商人有果敢决断的魄力,敏锐透彻的眼光和完善迅捷的行动力。只有跟随着市场而动,跟随着局势而动,生意人才可能在生意场上成功。
眼光灵活敏锐,才能把握市场动向
一个生意人缺乏敏锐之性,将难有大作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眼光的重要性。但生意场上所指的眼光,又远非平常意义上提倡的“要高远、要准确”这样简单,它还要求这些眼光一定要跟上市场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
市场瞬息万变,眼光也要随着一起发生敏锐的变化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而所谓的眼光敏锐,不就是我们提倡的要发现机会的另外一种表述吗?生意场上,商人只有在具备了敏锐的眼光的基础上,他才能把握住商场上稍纵即逝的商机,也才能从众多的机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而机会对于商家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胡雪岩就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机会。”既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我们就必须要在机会没有消失、刚出现的时候想尽办法发现它,然后将它利用起来。而要做到这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个人的眼光必须敏锐。
纵观红顶商人胡雪岩显赫的一生,几乎都是靠敏锐眼光发现了机会,进而把握住机会的结果。而那些所谓的敏锐眼光,依赖的是他长期以来对市场动向的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了解和把握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靠手腕、靠方法,胡雪岩靠的方法就是扩充自己信息来源的渠道;它还需要靠行动,胡雪岩的行动就是舍得投入自己的心力,然后才在那些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找准它们变化的动向。
胡雪岩出生于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处在商人们认为最难做生意的乱世,却在生意场上驰骋,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他自己看来,关键的因素是因为自己做生意都随着时局、随着市场而动。
而后人客观的评价也是这样:他的生意成也好,败也罢,确实都与时局、与市场有关。比如他开设的钱庄就曾经向太平军那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这是和他把握住了太平天国注定走向败局的大势有关的;再比如他从办钱庄到转为做生丝生意销“洋庄”,也是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正是因为他对这些时局的把握,胡雪岩才能把握住政治动向导致的市场动向,从而才取得了成功。
胡雪岩原本出身于钱庄,所以他对于钱庄的一切都非常的熟悉,做起这方面的生意来也是得心应手,但奇怪的是他在别的领域的生意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成功。探根究底,他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把握住时局,眼光敏锐地跟随时局而动。当然,这种眼光的敏锐并不能肤浅地将它归为“运气好”之类,而是他胡雪岩实实在在能力的表现,也是他长期在商场中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试想:就算他能找到得力的干将,就算他能管理有方,就算他学业很精,但如果没有非凡的综合能力,没有商场中积累的经验,他不可能有敏锐的眼光,不可能把握住市场动向,不可能取得一系列生意的成功。例如,决定要做生丝生意的时候,胡雪岩根本对生丝就没有多少的了解,唯一了解的只是自己手下的一对夫妇。但是,胡雪岩凭着自己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市场的真实走向:那个时候刚好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而丝绸要发展就需要纺织,一纺织就一定需要大量的原料,而中国是蚕丝生产的大国,所以,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那么,在这个时候做这方面生意,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肯定能赚大钱。
于是,说干就干,胡雪岩雇佣了老周夫妇替自己打前锋,终于在生丝领域获得了第一次成功。有了第一次,相应地就会出现第二次,直到后来他对生丝行业已经非常娴熟,甚至成为了业界的龙头。而这种跨越不熟悉的行业做生意获得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因为胡雪岩眼光敏锐,看准了市场走向的结果。
当然,胡雪岩做生意之所以能呼风唤雨、所向披靡,除了他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动向外,还和他与官场交往紧密,熟知政事、了解政局有关。比如在关于杭州战后的善后赈济这件事情上就可见一斑。
那个时候,杭州城被围,城内的百姓已经到了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将它们进腹的地步。而面对如此紧急的境况,胡雪岩说过一句:“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
他这里说的“这时候”以及“做事”,自然已经不是指商事的运作,但是他所说的“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用于商事运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当时,官本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生意人做生意主要是要跟随政治的步伐,所以这里所讲的眼光敏锐、需要跟随市场而动,也有跟随政局而动的隐形涵义。
当时的情形是:因为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得铁桶一般密不透气,而外面政府军队又没有足够的兵力打开一条让后备物资入城的通道,所以,胡雪岩带来的运粮船只能停在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望城兴叹。但是,胡雪岩绝不是那种迂腐,一根筋的人。他纵观了政治局势之后,并没有选择苦守等杭州城被收复的那一天,而是在绝望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将筹集来准备用来救杭州老百姓的米运往当时也刚刚经过大战劫难的宁波。这一方面固然与胡雪岩菩萨心肠,心系百姓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一种特殊局势下的应对策略:大米放在自己这里,进不去城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可如果将这批大米给了宁波,不仅解了宁波的急,还给杭州老百姓留了储备。这个局势下,这应该是最好的应对策略了:杭州未解围,粮食给宁波救急;杭州解围,粮食再给杭州老百姓。
此外,胡雪岩这个胸怀天下的人,还是一个对政治有十分眼光的人。当时官军和太平军作战,他根据当时形势的实际发展情况判断出“长毛”(太平军)是不会持久的,并认定了官军早晚要将他们打败。所以,他认为:既然天下大势是这样,那么就不能学某些不法商人浑水摸鱼,两面三刀,趁机投机取巧。因为在他的眼里,凡是不地道的行为、投机的生意是不会长久的。而善于借势的他,当然会想到营势造势,继而做大生意。所以,那个时候他尽自己所能地帮官军打胜仗,眼光敏锐地看到了帮助官军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好处。
按照胡雪岩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要做。要知道这不是亏本生意,是一种投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势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为朝廷打败太平军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给你以方便。你想想看,这还能不发达?”
所以,我们讲:眼光的敏锐,除了对于市场动向的把握,还需要对政事有一个了解和把握。毕竟现代社会,人人都处于一定组织的统治之下,政治永远是国家机器的核心。所以,要想从商,就必须要对国家时局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天下大势,才能够顺势取势,也才能够把握市场动向,预测到市场发展方向。
返回到太平军和官军冲突的这件事情上来,当时情况下,政治上来讲势是在官军这边,所以,胡雪岩自然要帮官军。而那些昏头黑脑、不会分析形势的人,才会仅为眼前可图的几笔蝇头小利而断送了大好前程。在胡雪岩看来,洋人那一面就是这样,他说:“洋人虽刁,刁在道理上。只要占住了理,跟洋人打交道也并不难办。”
胡雪岩的这种看法在当时很是与众不同,因为那个时候清朝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闭关自守,等到晚清海禁开放之初,人们便都普遍对洋人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他们或者觉得洋人就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或者就因为洋人有先进的科技而认为他们是不可侵犯的神人。结果当时有不少的商人就因为不能认清真正的形势而无法与洋人平等往来,更别说进行生意上的交往。而胡雪岩虽然读书不多,但洞悉天下大势。所以,他才能和洋人做好生意,并为他商业上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胡雪岩那会儿刚把从湖州收来的新丝运到上海,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出手。原因是他敏锐的眼光又一次探到了市场的发展动向。
首先,他觉得洋商那个时候做的生意是垄断性质,所以开价不理想;其次,他觉得他要联合同行控制生丝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而一旦等到控制生丝市场的这个条件成熟了,那么市场现在的主动被动关系就会被扭转过来。洋人不仅会被迫给自己出高价,中国商人在与洋人进行生意往来的过程中也会提高不少地位。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胡雪岩虽然苦等着这个机会,但是当时的情况是:胡雪岩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他根本就还不具备与洋商讨价还价的实力。所以,他必须要联合同行,袭断生丝收购,才能与洋商抗衡。为此,他一方面请刚结识的上海朋友古应春加紧和洋商进行谈判,另一方面私底下让他姨太太的叔叔去拉拢上海的丝商大户,以便将生丝方面的同行联络更多,大家众志一心共同创造这个反扑的机会。
可喜的是到后来,朝廷忽然决定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洋人当时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低头,终于开出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于是胡雪岩当初预测到的市场动向终于来临。他不仅自己净赚18万两银子,也让大家“大获其利”。
也许,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只有让你自己拥有了一双精明的眼睛,能快速敏锐地看到市场的走势、政治的动向,你才能获得生意上的成功。而眼光敏锐的锻炼,不是一朝一日的结果,应该是长期的积累,长期对自己能力的充实。
准确定位市场,成功之路由此蔓伸
人要识潮流,不识潮流,落在人家后面,等你想到要赶上去,已经来不及。
商场向来被认为是变幻莫测的一个小战场。而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想在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那非得有统帅准确的眼光,制定出了合适的军事策略,安排好了周密的部署不可。商场中也是这样。商人如果要想获得商场上的成功,把握方向的人必须要有非常准的眼光。
现代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未来。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眼光对于事业、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当然了,既然是眼光,根据字面意思那一定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可眼睛看到的东西有虚实两种,这就侧面反映出眼光还有正确和失误之分。
正确的眼光,可以让人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聪明的人如果再在那些方向和本质上对它们大加利用,一定会换来成功。生活上是这样,生意上也是这样。当一个生意人拥有正确的眼光时,他就能看见稍纵即逝的商机,就能制定出合乎市场发展的规划、就能走对发展的道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要有正确的眼光,基础的要求就是这个人非得能把握住市场运行的规律不可。并且这个要求也就意味着已经步入商海或者是即将步入商海的人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市场观察、分析能力,不断给自己充电。任何人只有在长期大量经验的积累之后,这种拥有准确眼光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那些光想依靠现成是不可能的。
在大商胡雪岩看来,眼光的准确还表现在应该能跟随世事而动上,也就是他的名言所说:“天变了,人应变。”意思就是指在世势时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人不能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思维和眼光看问题,分析事情,而应该也相应地做出变化,调整思维等来顺应时局。
客观地说,眼光绝对不可能一开始就准得不行,这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是经过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了很久一样。
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想获得这种非凡的能力,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眼光,就需要慢慢地一步步地锻炼。当然,面对别人的经验,非常有借鉴的必要,特别是那些大商们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这样会加快你蜕变的速度。
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再见机行事,所以他任何时候都急缓相宜,应对自如,这就是眼光的作用。生意场上,因为四处充满了搏杀,也就充满了凶险,结果往往是一招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在商场行走,真的很像是在沼泽地里面行军,任何的一步前进都需要你眼睛准确的观察,脑子准确地判断。而且,很多时候是这样的:生意越大面临的危险就越多,从而风险也就越大,因而越让人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