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20088600000018

第18章 借官护道,商场如鱼得水有保障(2)

胡雪岩代表王有龄来同漕帮头目魏老爷子谈判,他不仅陈述了友人王有龄的观点,还客观地为漕帮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境况。连原本处于对手位置的老江湖魏老爷子,在听了胡雪岩的分析后,都觉得他替自己帮会考虑的很有道理,于是便叫来了他最信任的大弟子尤五,并介绍说:“胡老弟虽是‘门槛’外人物,但对我们漕帮事务倒也是十分关心,这个朋友我们应该交,你们谈谈吧。”尤五碍于魏老爷子看重胡雪岩的面子,同时又得知胡雪岩代表的海运局要买漕帮的囤米,一时间不好意思推托只能勉强接待。但善于察言观色的胡雪岩看出尤五似有难处,却豪爽地开口说:“帮兄弟我的忙不可勉强,我们宁可另想办法,也决不能使好朋友为难。”

重情重义的尤五哪里见过这么讲义气的商人,于是也毫无虚言地说了实话。他说:“不是不肯卖掉这批米,只是目前战乱当头,米价将来一定看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胡雪岩不仅没有责怪的意思,还替他考虑,说:“只要漕帮将这批米先借给海运局作‘海运’之用,阜康钱庄一定不仅给漕帮贷款,而且米价可以按最高价计算,总之一句话决不让漕帮吃亏。”尤五听了,当然高兴得没话说。因为这样一来,本是帮助胡雪岩的尤五反倒让胡雪岩帮了漕帮一个大忙。

胡雪岩不仅帮助王有龄解决了漕米的问题,还帮漕帮解决了钱的问题。所以,尤五事后很感激胡雪岩,他觉得头目魏老爷子说得很对,胡雪岩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向来“投桃报李”,重情重义的尤五就经常把江湖上得到的许多信息提供给了胡雪岩,使得胡雪岩在浙江一带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这其实都是一桩桩的小事,但在那危急的时候,胡雪岩搭了一把援手,不仅让别人的境况发生了改变,就是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便利。所以,人们常说“救人如救己”。

当初,王有龄自杀殉国,李秀成因为佩服他的忠烈,所以并没有为难他的家属,让他们全都回了上海。虽然当初胡雪岩在王有龄死后,也说过“有我胡雪岩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王有龄家里的那些孤儿寡母。”但那毕竟只是生活中仗义的一句话。一旦牵扯到金钱利益关系的时候,朋友,就是亲人之间都有很多因此反目的。历史上、生活中可不乏这样的例子。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钱庄中有大约十万两银子,是王有龄这几年在为官时候所得的“收入”。等到王有龄一死,胡雪岩觉得这些款项有必要进行交接,将它们还给王有龄的家人,避免因此伤害了王胡两家多年的交情。

如果是在平时,十万两银子对胡雪岩来讲是个小数目,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此时的他,要做到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杭州的钱庄生意在那个时候已经中断,而且钱庄又经历了资助李元度、筹粮、运粮等风波,胡雪岩上下四处打点,钱庄因此所剩的现银也不过只有三四万两,离十万两有好大一段距离。

依照王有龄跟胡雪岩的交情,王有龄如果在天有灵,也一定会谅解胡雪岩当时的处境。不过王太太是个妇道人家,或许不一定能晓得胡雪岩的心,王有龄家的亲友对胡雪岩就更加隔膜了。

对于王有龄的家里人来讲,他们唯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家有钱在胡雪岩这里存着,而且不知道这笔钱究竟能不能收得回来。刚好,王有龄死去的那段时间,外头已经有了胡雪岩的闲话。如果此时,胡雪岩不能拿出白花花的银子给王家家人,那不正应了外面的传言,别人甚至还会说胡雪岩欺负孤儿寡母。

这对于重情重义、视名声为第一位的胡雪岩来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戏剧性的是,好不容易筹措到的十万多两银子,在给王太太送去之后没几天,就被原封不动地送回了钱庄。虽说王太太遭受了丧夫之痛,伤心万分,但她也算是个见过世面,明事理的官太太。

在伤心之余她很理智地觉得,自己家人这段时间以来多亏了胡雪岩的细心照料,才不至于让他们受到别人的欺负。而胡雪岩当前正是用银子的重要当口,给自己家送来这十万两银子,他的资金肯定周转不过来。

于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王太太经过了这件事情,对胡雪岩已经是百分百的信赖了。所以,她很明事理地将这十万两银子给胡雪岩退了回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胡雪岩当时资金周转不灵的难题。

所以,由此观之,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很多的实惠。

做人是这样,做商人更应该这样。在商场当中,沉浮无定,没人可知,你今天对同行的一个帮助很有可能就换来了你明天困难时候他的援手。毕竟,商场之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

生意成功,菩萨要保佑

做生意就如行船,有了东风就能更好行船。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能力也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世间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无论如何也办不到、办不好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这当中有很深的学问。

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习惯性地在遇到问题、困难、挫折的时候,双手合十,向老天爷、观音菩萨祈祷,期望他们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将菩萨供在庙堂里面,是一件虔诚的事情。但这种虔诚是为了让他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让他保佑事业顺顺利利,让他保佑全家人健健康康……如果没有这些目的作为基础,没有人愿意将他们高高地供在庙堂之上,再顶礼膜拜,还专门为他们花费大量的钱财修建庙宇,请来和尚诵经,上香献贡品。

人性,生来就有一种心理,就是“利我性”。如果一件事情表明了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不能带来什么“好处”,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去做这件事。供菩萨是这样,交朋友也是这样。

或许有人会对这种提法提出质疑,但这是毫无漏洞可击的。

一个人就算伟大到为了人类牺牲自我,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为了民族牺牲自身利益,那他还是有所求的。他求的就是人类的繁盛、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相信一句话“菩萨不是仅仅用来拜的,该求的时候还得求”。

这句话应用到生活中,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已有的一切资源,应用到生意中,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商机来获得生意的盈利。当然,这里所指的利用是建立在道德底线基础上的。

你不能因为有菩萨,求菩萨帮你杀人犯法;你不能因为有朋友,就让他帮你做坏事,你也不能因为有生意伙伴,就怂恿他一起昧着良心做生意。

胡雪岩是个公认的“人情精”,更是个能利用一切资源的好手。

这从他懂得借官护道,找了王有龄、何桂清、左宗棠这些靠山中可以看出。但胡雪岩利用供的菩萨的实例绝不仅仅在和官人的结交中,可以说,甚至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也深深地贯彻这一做法。

中国向来有一个说法“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可见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借力的重要性。胡雪岩一直秉持着这种精神,所以他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朋友来看待,因此获得了不错的人缘。而对于这些人缘,胡雪岩并没有浪费,他很机灵地将他们都利用了起来。

在当学徒的时候,胡雪岩并没有把共事的可能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伙计当做同事去看,而是将他们当做朋友对待。正是这种以诚相待,他收获了朋友带来的愉悦、亲密,在增加自身很多快乐的同时,也将他们变成了自己能力的见证者和名声传播的推动者。

不光如此,他还将这种借用“贵人”帮助的方法应用到了跟老板,跟师傅,或者跟来往的客人上。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人变成了朋友关系,心态马上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地结交很多朋友。

也因此,他才从那些往来的可称为朋友的客人口中,得知了一个好学徒需要做的事情、具备的能力,从而很好地锻炼自己;然后,他又从可以成为朋友的老板娘那里,得到了关心与认可,为孤身一人闯江湖的自己带来了很多心灵上的温暖;他甚至还从可称为朋友的老板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方式、方法,还曾经得到了“贵人”于老板将家底托付的支持,也给他奠定了走上大商道路的坚实基础。

当时,胡雪岩的患难朋友王有龄调任到湖州做知府的时候,胡雪岩也抓住了这个对自己来讲绝好的机会。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封建结构组织模式:一个政府,必然要设有财政部门。而到了大清朝,它的金融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地方政府税粮的交付、公款的来往、公库的管理等,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需要直接运往中央,只需要委托一个钱庄或者票号来代理就行了。王有龄这会儿到湖州做了知府,胡雪岩这个铁哥们儿当然期望争取到这个好差事。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好处。

首先,一旦钱庄和属于统治地位的官府有了往来,那牌子自然就会硬起来,按照今天我们的话说,就是“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知名度高了,又和官府有利益关联,那钱庄做什么事情都会比较顺利。因为在那个官本位的时代,政府经常会找商人的麻烦,而商人一旦与官府联系上,官府即使不帮忙至少也不会对他们从中作梗;再者,一旦钱庄代理官府的公库,那所有的公款都会存到钱庄里面。虽然大部分公款都只是短期存款,但这对于钱庄加强资金流通,充实钱庄存款,增大放款实力等都有相当有益的作用。

所以,胡雪岩抓住这个机会,在王有龄面前提了这个小要求,很自然地王有龄就把这个肥差给了自己的好朋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人觉得这种做法有点“索要”的味道。但是,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一个人,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不主动地争取,那机会能眷顾他吗?特别是在生意场上。你忸忸捏捏地不好意思,不提要求,不去谈判,别人怎能知道你的想法,主动送上门给你生意做?当然不可能。胡雪岩不向朋友借用他的佛手,王有龄不可能天天巴着他问他要不要这个肥差?

就像后来帮麟桂“擦屁股”一样,胡雪岩并不是白白给他那么多银两去填亏空的,他看中的是麟桂即将改任,那以后江宁和浙江方面的所有公款往来,都要将指定交阜康汇兑。这对于麟桂来讲,只是举手之劳,所以,他帮助了胡雪岩这个朋友。甚至,又因为阜康踊跃认购官票,麟桂又尽了一次“举手之劳”。他向户部奏请褒扬阜康,也等于让政府给阜康挂个类似于今天“中国优质名牌企业”之类响当当的牌子。这不但让阜康名声在外,还很有面子,继而提升了业务。

试想一下,如果胡雪岩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商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非常的强,那么他就不会得到那么多贵人的帮助,做成那么大的生意。当然,如果仅仅是仗义,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而不加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那那些好事也不会主动跑到他那里。

所以,我们说“菩萨不是用来供的,而是用来求的”。有了资源不会用,这就好比古人来到了现代,看见什么都便利却不会使用,只会木讷地低效率生活、学习、工作。而这对于强调高效率利用的今天来说,浪费就意味着最大的犯罪。

本质上来讲,求人帮忙,就等于是在借力。虽然有句话这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能力上的极限,就算是全才也不可能每个方面、每个领域都做得很棒。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借助于外力来让自己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