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随时都可以开始
20088400000018

第18章 人生的得失之间(2)

有人说:“追求和执著是不一样的,放弃与失去也是不一样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人可以因为自己的理想而有很多的追求,但是当你决定向着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目标不断前进时,那么你就应该执著面对。当然也会因此而出现许多不断的放弃和许多无奈的失去。不断失去而后又不断得到,但却永远也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鱼与熊掌真的是难以兼得。

在生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天每人都是24小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爱情、亲情、事业、健康、休闲、金钱等各种颜色的东西,我们当然都想要,但我们每天只有24小时,基本没办法平均分配,只好注定让一部分东西先丰富起来。常常会听到一些工作狂们说的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用命换钱,将来拿钱换命”。这虽然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但实际上正是一种就个人健康与人生事业之间做出取舍的真实写照。可见,在所失和所得之间,就看你个人的取舍了。关于人生,不外取舍。

安然看得失

聪明的人懂得在乎属于自己的幸福,懂得情感的人会呵护身边的爱人,明智的人知道该放弃的不要苦苦纠缠,超脱的人知道随其自然才是最佳选择。到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不一定是你所刻骨铭心的,但是的确是属于你的,不珍惜你就是傻瓜;渴望得到的,有可能是最好的,会让你思念终生,但是不属于你的就不要执迷不悟;惟有祝愿你心中最好的得到幸福,才算是你的明智和潇洒。待到将来回首往事,你会为自己的英明而欣慰,你会为自己抉择而心安理得。

人生苦短的叹息,人老珠黄的烦恼,花开花落的无奈,总是令人感叹。拥有的过程,也正是失去的进行式,人和事务不可能永恒存在,生命都是如此,何必在乎短暂生命里的得失呢?得到了固然美好,没有得到也不失为一种简单和轻松。两手空空,更显得飘逸和潇洒。放弃不必要的冥想,珍惜眼前的平凡,自娱自乐,心安理得,没有刻意的追求,便不会有失去的伤感和沉重。

时常听到周围的许多不幸,也时常看到许多晦暗,都会为那不幸的人而叹息,为那晦暗而扼腕。就我们个人来讲,也是常常为自己鸣不平,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失望;感情的饥渴,生活的不满,任谁都可以说出一大串牢骚。发散心情可以理解,事实上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还是有很多的光明在照耀我们。

细想想,人世间真的有很多美好,令人醉心的工作,令人心仪的人,令人痴心不改去追求的人生,令人期待的美好未来。也许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依然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力不从心的时候感叹自己不走运。其实,自己已经拥有的,已经很好了,只是自己缺乏认识。在手中的,往往不觉得珍贵,没能得到的,经常认为更好。这是人们本能的欲求,更是根本的贪心。

每一次的觉悟和放弃,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伤感过后,便会更加认识了自己,更加理解了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迈出下一步,更坚定地走进余生,回首过去的同时,我们都会超脱的望向未来。眼神里的凄楚,因为深刻而变得美丽。

生命总是让我们越来越成熟,满足现状让人心态安详平和,升华的境界让我们无限感谢造世主,无数的喜怒悲哀编织了每个人人生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你和我。生活如诗如画,有阳光也有风雨,这才符合自然规律。平静面对得失,执著自己的超脱,直面万千世间炎凉冷暖,坦然自若,勇敢,自信!要知道,这就是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克服你的“约拿情结”

什么是“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既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总是伴随着一种心理迷茫;我们既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既对杰出人物感到敬仰,但又总是有一种敌意的感情;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也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障碍。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自己,一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约拿情结的特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约拿情结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会幸灾乐祸。

简单地说,这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等。据马斯洛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们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有些问题或许真的没有解决办法,因此,你必须让它按自身的方式发展。试试下面的小窍门:把你关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将这张纸揉碎,扔进废纸篓里;或者想象麻烦事就像洗澡时身上的肥皂泡沫顺着身体盘旋流走。思想控制情感,因此,如果你设想烦恼消失了,实际上你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坏心情随之一扫而光。

完美可“欲”不可求

中国有句俗语: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论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如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精灵神通的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刘备文才武略皆平庸无奇,却三分天下而居其一。刘邦虽然只是个市井之徒,却知道知人善任,运用谋臣的智慧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从而开创汉家天下。鲁迅少年学医,后弃医从文,而得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如果当初鲁迅追求“两全其美”的话,说不准就会寂寂无名,被淹没在了历史中。

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只是一种憧憬,一个向往,只能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和体验;其实广阔的宇宙,浩渺的大海,燃烧的红叶,熊熊的火焰,呼啸的风,寂静的夜,耀眼的闪电,轰鸣的雷声,绚丽的云彩,丰饶的田园……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丽。还有童贞的孩子,热情的青年,沉稳的中年,慈祥的老人,他们都是人类的一种美丽。

就拿一个人来说,上帝不可能让他占尽所有的优点,总要给他一点不称心或不满意。完美的人是没有的,白璧无瑕、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而完美的人生也是没有的。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或许为爱情而伤感,或许为事业而苦闷;或许为亲人的离开、朋友的失去而伤心……不论是沉重的思虑,还是身心的疲惫,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缺憾。一个人不是神,不是圣者,不可能没有瑕疵。“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人于己又怎么能做到完美呢?

如果我们一味地苛求对完美的追求,我们只能更多地品味失望和痛苦。其实在许多时候,我们追求到的完美;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生活里,可以找到美丽的花朵,但无法找到完美无缺的美丽。当我们抛开对完美的追求,或许就会赢得朴实而永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