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20088200000033

第33章 帮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误区(5)

消极的情绪会传染人,特别是对于敏感、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父母消极的心态和语言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使他也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用消极的语言来思考和与别人交流。要克服孩子消极的性格弱点,父母就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尽量用积极的词汇来与孩子、与别人交谈。如果把上面的那些话改为下面的话,那就好多了,对孩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你写字很认真,要是再写得快一点就更好了。”“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消化,是个好习惯,但如果你吃得再快一点也不会影响你消化,还可以省下时间去干更多的事情。”“你觉得我的说法不对吗?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做这么多家务活有点累,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你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是不是不开心?”“我们领导希望我们多干些活,也好,这可以让我们多得到一些锻炼。”我们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感觉更舒服呢?这会不会让我们更积极地去做事呢?相信,每个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会很少有抵触情绪,反而会让人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同样,对于孩子也是如此,这些积极的词汇会激励他更积极地行动。

鼓励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消极的父母总会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总是看到问题和困难。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容易影响到孩子,使他也总是看到事情的消极面和不利面,总是看到问题和困难。因而,要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性格弱点,父母要努力积极地看待一切问题,并帮助孩子在面临困难和不顺利的时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因为父母调动了工作,14岁的倩倩也不得不转学,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转学了。这次转学是转到了外省,因为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很多地方都不同,性格有些内向的倩倩和新同学总是难以融洽地交流和交往,很多老师也和原来的老师讲课方式不一样。这让倩倩在学习、生活和交友等各方面都很不适应,她感到非常孤独,也非常想念原来的同学和朋友。为此,她整天闷闷不乐,学习也失去了动力,很多活动也没有心情去参加,她很想再回到原来的学校。

妈妈看到女儿如此不快乐,就问她是不是对新的环境不喜欢、不适应。倩倩听到妈妈的问话,就伤心地流泪了:“我不喜欢现在的学校,我能不能再回到原来的学校去上学?”得到妈妈的否定回答后,倩倩泄气地低下了头。这时,妈妈对倩倩说:“我知道你对新环境不适应,会给你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很不开心,这也会影响你的学习和做其他事情。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女孩并且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吗?很多时候,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困难,你会发现这次转学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换一个新环境正好可以锻炼你的坚强,也可以帮助你学习更多的新东西。因为你对新同学和新老师不了解、与他们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不一样,这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多困难,如果你能积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逃避这些困难,你不就变得更坚强了吗?你可以虚心地向同学和老师学习一下当地的生活、风情,学习一下他们的语言,相信这些东西都很有趣,这样你不就又学到很多东西了吗?”

听到妈妈这样说,倩倩想了一会儿,看来转学对她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倩倩每天都按照妈妈说的去做,果然她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交了很多新朋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倩倩克服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她也为此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此后,她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学会了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经过她积极的思考和努力,困难都一个个被她踩在了脚下。

的确,困难的时候,只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困难就会成为可贵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妨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他就会变消极被动为积极行动。

8.“妈妈喜欢吃鱼头”

由于现代很多家庭都是4∶2∶1式的家庭,4个老人、2个年轻人都围着孩子这个全家的重心转,对他是百般宠爱、时时处处谦让,这让很多孩子都习惯了享受父母家人的爱,习惯了父母家人都要满足他的需求,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

有一对父母很为自己的儿子苦恼,因为5岁的儿子非常自私。在家在外吃饭时,若是有他喜欢吃的菜,他总是把菜盘端到自己的跟前,别人谁也不让吃,而是自己一个人霸占;他自己的玩具谁也不让碰,别的孩子玩一下再还给他都不行;看电视他总是一个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别人要是调了台他决不干;他要出去玩就让爸爸妈妈一定要带他去,不管他们是要上班还是累了想休息,否则他就会大哭大闹。

这对父母很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钱都紧着儿子花,好吃的、好穿的都紧着儿子吃、穿,好玩的也紧着儿子玩。父母付出那么多,没想到儿子却如此自私,从不考虑爸爸妈妈的感受和需求。实际上,父母为孩子付出太多,反而会让他养成自我中心严重、自私自利的坏毛病。而且,这对父母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没有适时地教育他如何与别人分享,没有教育他如何考虑和体谅并满足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懂得分享、照顾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不是孩子自然就能学会的,这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自私总是一种让人讨厌的性格,自私的孩子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自私最终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朋友,使他陷入孤立,这对他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他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父母千万不要让自己无私的爱培养出自私的孩子,而是要努力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心、体谅别人。

给父母的建议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是指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就像感受自己的情绪情感一样,具有同理心的人常常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能够将心比心地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要时常教育孩子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能够体谅和接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自私的孩子常常是缺乏同理心的,他只会考虑到并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能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感受和需求。3岁的毛毛和4岁的丁丁是很要好的伙伴,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他们的父母也经常互相走动交流。有一天,丁丁的妈妈又一次带着他来到了毛毛家,丁丁带来了爸爸新给他买的一个玩具小熊,这个电动小熊会唱歌会跳舞,丁丁很喜欢。丁丁的妈妈和毛毛的妈妈在客厅里说话,丁丁抱着小熊来到了毛毛的房间,毛毛看到丁丁的小熊就想要玩一玩,可是丁丁说什么也不让他玩。毛毛就伸手过来抢,丁丁急得大叫,手快的毛毛一把抓住了小熊,丁丁一边使劲推着毛毛,一边大声喊叫着。

两位母亲听到孩子的叫声,赶忙奔了过来,弄清了缘由后,丁丁妈妈对儿子说:“给弟弟玩一会儿,他再还给你,好不好?”丁丁紧紧抓着玩具,看着毛毛,还是没有同意的意思。毛毛的妈妈拿出了儿子的电动汽车,劝慰儿子:“你玩你的汽车吧。”毛毛推开妈妈手中的小汽车,非要玩丁丁的小熊。丁丁妈妈只好对儿子说:“你把小熊给弟弟玩,你玩弟弟的汽车好不好?玩够了他再还给你。”丁丁只好同意了。

终于解决了问题,两位妈妈又到了客厅,可是不一会儿,又传来了丁丁和毛毛的打闹声。她们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丁丁的小熊不唱也不跳了,他正要生气地去打毛毛。妈妈赶忙拦住了丁丁,丁丁又生气地把自己手中的毛毛的汽车狠狠地摔到了地板上,汽车的车灯顿时被摔落了,车轮也掉落了一个。毛毛妈妈鼓捣了一会儿电动小熊,还是没有动静,毛毛只顾在一旁呆呆地看着,而丁丁看到没有动静的小熊更加伤心,他又要走上前去用手打毛毛。

此时,丁丁妈妈对儿子说:“我知道小熊不响了,你很难过,但是你把弟弟的小车摔坏了,他也会很难过的。”丁丁只顾哭着说:“毛毛还我小熊,毛毛还我小熊。”妈妈捡起已经摔坏的汽车,问儿子:“你把弟弟的小车摔坏了,是不是也要还他汽车呢?”丁丁使劲推开了妈妈的手。但过了一会儿,丁丁看到毛毛也咧开嘴哭开了,他又看了看妈妈手中坏了的汽车,好像明白了什么,他突然停止了哭泣,也许是意识到自己摔了弟弟的汽车,弟弟也会很难过。于是,他走过去给毛毛擦起了眼泪,并安慰毛毛说:“毛毛不哭。”

看着这两个稚气的孩子,两位妈妈笑了,丁丁妈妈想到可能是小熊的电池已经没有电了,就对丁丁说:“小熊的电池没有电了,充上电就会好了。”毛毛妈妈也说,这个摔坏的小汽车毛毛已经玩了很久,并答应毛毛再给他买一个更好的。两个孩子这才破涕为笑了。

丁丁妈妈就摔坏的小汽车说的那两句话也许让儿子有了一点同理心,他理解了毛毛的玩具坏了他也会伤心,这才让他采取了给毛毛擦眼泪并安慰毛毛的举动。在孩子的行为伤害到别人的时候,父母可试着让孩子理解一下别人此时的感受和心情,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孩子的同理心。

让孩子知道别人也有各种需求

孩子自私,有时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别人也有自己的各种需求和感受,不知道别人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很难过,他不了解自己的自私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这样他就很难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而只想着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被父母家人宠爱的孩子在自己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他习惯了这种需求总是得到满足的快乐,他也会逐渐产生以下的观念:我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爸爸妈妈满足我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为我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于安乐的人就难以离开安乐,如果某一天,父母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某一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不适应、也会很难过。而父母除了一味地满足孩子,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爸爸妈妈在照顾、疼爱他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在孩子提出某些需求的时候,父母因没有能力满足他也会有很大的压力、会难过伤心。父母这样的做法自然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同理心,容易让他变得自私。

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表现得很无私,他们甚至用谎言来满足对孩子的爱和各种需求,比如,家里穷,买了好吃的,父母自己舍不得吃而全都给了孩子吃,并对孩子说:“你吃吧,爸爸妈妈不喜欢吃这个。”然而,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掩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有个《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常常让人伤感:孩子小时候,妈妈每次炖了鱼,总是把鱼身上的肉全都给孩子吃,而自己只吃鱼头。当孩子懂事地把鱼肉让给妈妈吃的时候,妈妈笑着又把鱼肉夹给了孩子:“孩子,你吃吧,妈妈喜欢吃鱼头。”有一次,孩子事先夹到了一个鱼头,他尝了尝,觉得没有鱼身上的肉好吃,就又夹给了妈妈、让妈妈吃。后来,这个孩子每次吃鱼,都习惯性地把鱼头让给妈妈吃,并说:“妈妈喜欢吃鱼头。”妈妈用谎言掩盖了自己的需求,她是无私的,但她的无私却换来了孩子的自私。这不得不让放弃自己的一切去爱孩子、却培养出了自私的孩子的父母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