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20087400000004

第4章 秦:突然崩溃的帝国(3)

秦昭王去世后仅六年,他的曾孙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在处理完内乱之后,秦始皇嬴政重用王绾、李斯、尉缭子、王翦、蒙恬等人,只花了十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回顾秦国崛起的历史,我们看到,几百年来秦国一直以攻立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以严刑峻法著称,只重视耕战,不知仁义为何物。然而其国内,按秦昭王时亲自到秦国出访的荀子说法:“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上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可见,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导致秦帝国崩溃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三、秦何以暴

长期以来,秦国一直被冠以“暴”的名号,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即有“暴秦之欲无厌”之语,而秦国推行暴政也一直被认为是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国“暴”在什么方面呢?

最常为人提及的就是刑罚严酷。

西汉晁错说,秦帝国“法令烦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这话没错,秦法极其严格,一点儿小罪就可能判死刑,而光死刑就有夷三族、灭宗、坑、年裂、体解、磔、腰斩、弃市、戮、剖腹、绞、囊扑、蒺藜、凿颠、抽肋、镬烹、定杀、赐死等十几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过,秦始皇几次亲自下令实行大规模的连坐。这在秦国不算什么,当年商鞅在渭水边断案,一日之间渭水便被血染成了红色。山东六国更重视礼治或德治,法律制度没有秦国严格而且刑罚较轻,将秦国的一套直接施行于山东六国自然引起一些反感。山东六国的人肯定也不习惯,很容易违法。有记载说,当时每年判刑的案件以千万计,弄得监狱像集市一样热闹。但是,光这个就足以亡秦吗?秦人在这种制度下生活了上百年,不也挺好吗?这是习惯问题,时间足以解决。后来西汉帝国的法律体系其实就是照着秦法的模子刻出来的,比如一人犯法,家属连坐的“收帑相坐律令”就还在执行。这个被人谈论最多的暴政,其实不算特别暴,不是主要问题。

其二,大规模地征伐,无休止地用兵。

比如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而且长期在北方驻军、筑长城进行防御。人们往往把北伐匈奴的时间定在前215年,根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资治通鉴》上面讲进攻匈奴是因为卢生进献了一部天书,上面有“亡秦者胡也”的话,于是“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卢生进献《录图书》是在前215年。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不对,因为《史记·蒙恬列传》和《资治通鉴》都明确指出蒙恬“暴师於外十馀年”,前215年距蒙恬被杀只有五年,据秦国灭亡也只有八年。这不是矛盾了吗?况且,五年的时间修长城,够吗?如果按照蒙恬被杀的时间往前推十一年,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221年,在这一年蒙恬还参与了灭齐的战争。可见,蒙恬在灭齐之后就立即被秦始皇派往北疆讨伐匈奴,这仗一打就是十一年。

在北伐匈奴的同时,秦始皇还同时对南越进行了征伐,也是兴兵动众。《资治通鉴》记载:“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打仗就打吧,更要命的是,为了打仗还得修大量的军用工程。在北方修万里长城被后世骂了两千年。不光是修长城,还有当时的军用高速公路直道。CCTV有过关于这个的纪录片,工程量之大不亚于长城。最终由于工程难度太大,没有修成。在进攻南越的过程中,为了运送粮食、军队,也修了很多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灵渠。打仗、修工程还有驻军,老百姓自然不堪其苦。

其三,大兴土木。

阿房宫被人骂了两千年,不过考古发掘告诉我们骂错了,阿房宫只建了一个夯土台基。但是,秦帝国大兴土木绝对不假。比如说他在骊山修的秦始皇陵,按《史记》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现代考古发现地宫东西长一百七十米,南北宽一百四十五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运动场,中心点的深度约三十米。修这个陵墓,总共花了三十八年,最多时动用人力接近八十万人。当真是老子天下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比如被项羽一把火烧了的咸阳宫,据说是每灭一国,就将其宫殿照原样在咸阳边上建一个,最后是从雍门到泾水和渭水,全是宫殿。

当然,还有沟通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驰道,平坦的地区有六十九米宽,比现在的京沪高速还要宽将近一倍。

搞这么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起今日的四万亿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是市场化运作,那倒或许能拉动内需。但是那年月是无偿剥削,官吏们鞭子一挥,给我干活去。你敢不去吗?小心全家人头落地!

秦国为什么会推行暴政呢?

暴政,顾名思义,是暴虐的政策。为什么实施这样的政策,这就需要进行一下政策分析了。一个政策的出台,背后一定有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远的不说,就说燃油税吧,不是有利益集团的反对,怎么会一拖十几年?扯远了,回到秦帝国这里,秦帝国由什么人统治?或者说,在秦帝国的统治阶层中有哪些政治势力?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自然明白秦何以暴了。

帝国没有议会,帝国政府里只有三种人,一是皇帝,二是贵族,三是官僚。

皇帝只有一个,不用多说。

贵族分成两类。一是皇族贵族。他们是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包括皇帝的兄弟、儿子等等。二是后族贵族。一般而言,包括皇帝的妻子及其家人,也就是后、妃加上外戚。皇族的政治资本是他们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而后族的政治资本是与皇帝的姻亲关系。

官僚呢,从出身来看分四种。一种是凭借自己的学问当官的知识分子,一种是凭借战功当官的军事将领阶层,一种是凭借自己家族在地方上的财富和势力当上官的地方豪强,最后一种是皇帝的奴仆,即宦官。

这七种人,构成了从秦到清中华帝国中的七大政治势力。中华帝国的历史,就是这七大势力的斗争史。

单就秦帝国来讲,前面讲秦国崛起时我提到了两股推动力量:一是君主,二是士人。后者,其实又分为两种人,知识分子(文士)和军事将领(武士)。这就构成了秦始皇时代的三大政治势力:皇帝,以蒙氏和王氏为代表的军功阶层和以李斯和诸博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其他四种势力,宦官(赵高等)和皇族(扶苏等)力量比较弱,被打击得比较厉害的是地方豪强,也就是原来山东六国的贵族,后族在史书上并无记载,好像压根就不存在一样。

由这个权力结构我们就可看出,皇帝居于最上层,统治着整个帝国,在皇帝之下是军事将领集团和知识分子阶层共同构成的官僚体系。在这种政权结构之下,政策主要体现了皇帝、军事将领集团和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诉求。

皇帝的诉求因人而异。秦始皇征服欲很强,野心很大。早在他当秦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当然,他不会说出来,但有这么一件事暴露了他的野心。

前238年,嫪毐因为和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奸情败露而发动叛乱。叛乱平息以后,秦始皇将母亲囚禁在秦国故都雍县的萯阳宫。而且放下恶话说,凡是敢就太后之事进谏的,把他剁成几截,扔在宫外!而且说到做到,先后杀了二十七个劝他的人。这时候,又有个叫茅焦的人来劝他。大家都觉得茅焦肯定是去送死,所以他的亲戚朋友害怕连坐,全都跑了。一开始秦始皇根本就不想见他,但茅焦说了:“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

秦始皇听说还有这么个不怕死的人,心想:“这么牛?故意找茬是吧!”非得见一见不可,就让他进来。同时又下令说:“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非把他给煮了,不让他与殿外的二十七个一起凑成二十八宿。

茅焦进门之后,行完礼,说:“臣闻有生者不讳言死,有国者不讳言亡。讳言死者不可以得生,讳言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闻也,陛下欲闻之乎?”这话把秦始皇说懵了,秦始皇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何谓也?”

茅焦接着道:“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说着就直接脱衣服准备受死。秦始皇突然醒悟过来,赶紧向茅焦道歉,而且封他为上卿。自己亲自驾车去把太后接回咸阳。

对于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柏杨先生就说:“茅焦每一句话都在刺激秦始皇发疯,而秦始皇竟没有发疯,简直不可思议。可能秦始皇正在寻觅一个下台阶梯,而茅焦适逢其会。无论怎么吧,茅焦的言论并没有说服力量,而只有激怒力量,竟然发生说服效果,以致使我们怀疑经过的真实性,假定是真的,我们怀疑是不是出于秦始皇的安排。”

其实,打动秦始皇的正是“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这句话。这相当于在说:“你再这么搞,会尽失民心,统一天下就难了!”他在乎天下人对秦国、对自己的看法,而因此能够压制内心的怒火,正说明他具有极大的野心。如果秦始皇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他管别的国家人怎么想?

由于他野心大,征服欲强,所以凡是不服他的,他都要去讨伐。执行对外侵略的政策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