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20087300000029

第29章 成事攻心之道(5)

曾国藩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故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尽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养其道德。对此李鸿章十分感激,他曾对人说过:“恩师所待既深情又严厉,从道德规范,到生活习气对自己要求都严,受益极深,终生不忘。”李鸿章对曾虽以师相待,但他毕竟是极有主见之人,经常因固执己见而时有冲突,曾有几次想离曾而去。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并决定将大营迁往安徽祁门时,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如同“釜底”,没有进退余地,从战略上看移营至此十分危险。在太平军攻击下,的确险情不断,李鸿章等人一再要求移师他处。而曾国藩坚持己见,甚至对李鸿章等人说:“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不久,双方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更加尖锐,终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

李鸿章第二次入幕曾府,曾国藩对其“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吴汝纶撰《李鸿章江苏建祠事略》中说:“曾国藩前后幕僚,多知名之士,其能争议是非者,李鸿章一人而已。”虽不全是事实,但李“认真”的品格确为老师所欣赏。

在曾幕,李鸿章不仅仅是起草文牍,而是参与重要军机。回营不久,曾就派他回家乡组建淮军、驶援上海,稍后又任江苏巡抚,开始了他的“一生事业”。李鸿章进曾国藩幕府等于进一个高级研究班。在军事上,他得以独当一面地招练骑兵、组建淮扬水师,复习他以前自学的步兵战术,故出幕时三大主要兵种的大部队指挥已相当娴熟。以前,李鸿章能浪战而不耐战,不善防守;在曾国藩身边,他学到了深沟高垒的“站墙子”防御之术,学到了保饷道、粮道而无后顾之忧的坚守之法。李鸿章曾说:“我以为湘军有异术,今天晓得,不是别的,只不过听到长毛来站在墙子前罢了。”正是这站在坚厚墙壁前的防守战术,使当年淮军在关键的虹桥之战、北新泾之战中未被太平军击。

当初曾国藩决定让李鸿章组建淮军之时,就对李寄予厚望,称淮军“正可以济湘军之穷,而为鄙人弥缝无限之缺憾也!”以后曾国藩又三番五次强调这一点。李鸿章果真不负师门重托,很快成为上海滩的最大赢家。李鸿章一生的基础也在此间夯实。

李鸿章在曾国藩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政事到立身处世均有长足进步。从李鸿章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受曾国藩的影响之深:曾国藩早就使用洋炮,李鸿章来沪后见识到洋器之利后,不惜花费重金为淮军装备上了洋枪洋炮;曾国藩在幕府中供养“三圣七贤”十位名儒,李鸿章组建淮军后也效其技组建幕府广招幕僚,并与上海势力中的商绅打成一片。李鸿章十分感念曾国藩的“积年训植”,他曾向部将刘秉璋述曾之恩:“我跟从的师辈多了,没有一位像这老翁善教的。他随时随地随事都有所指示。”李成名后朝野舆论也说他“果毅坚贞,克绍曾门衣钵”;他自己则说:别的弟子多不愿遵从师门成法,但“鸿章笃守”。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感念不止挂在嘴头,也表现在行动上。1863年底李鸿章的淮军攻克苏州后,朝廷命令他率部前往南京增援正在攻打“天京”的曾国荃部。接到命令后,李鸿章念及恩师对自己的培植之恩,不想去天京与曾国荃抢功,于是一直以种种理由迁延不前,以致受到朝廷的严责。倒是曾国藩理解李鸿章的用心,他为之辩护说:“李鸿章平日任事最勇,进兵最速,此次会攻金陵,稍涉迟滞,盖绝无世俗避嫌之意,殆有让功之心,而不欲居其名。”因为湘军已将天京团团围住,曾国荃独占全功之心又切,不愿让他人分功。而曾国藩颇有为难之处,作为两江总督的他有责任命李鸿章速往,但如此一来又使胞弟大不满意。李鸿章深谅曾国藩的困难,所以甘冒被朝廷责备之险而一再拖延,不使曾为难。

曾国藩曾有过写一本《挺经》的想法,书虽未出,李已深谙内中之味。李曾对知己者说过:“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在湘军攻陷天京后,曾氏兄弟一度大遭物议,李暗中支持老师,并用“墨守挺经”四字相勉。它表明《挺经》之道乃对抗压力之宝,又表明李未辜负师门厚望,大纲一致。

李鸿章与曾国藩同朝为官后难免会有政见不合,但曾、李关系大体不错,特别是在与朝廷争地方利益、与顽固派斗争时总能互相配合。甚至在李鸿章的晚年,曾国藩逝世已久,李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中风卒于南京,消息传来,李鸿章不胜哀痛,他感叹说:“吾师果以死颖!不可复生矣!天乎天乎!奈之何哉!……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并亲笔题写了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这样的挽联,寄托了对恩师的绵绵哀思,也是对两人终生之缘的一个总结。李鸿章以后对曾氏之子纪泽、纪鸿多方照拂,又协助长兄李瀚章编校《曾文正公全集》156卷,也许,李鸿章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补报曾氏一生的恩情。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鸿章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知恩图报,时时把老师挂在嘴边,对其心怀感恩之心,实在令人敬佩。现实中的很多人谈到自己的成功历程时,常常会强调自己的努力,以及一路所遭遇的挫折和阻力,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提携,功成名就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抛到脑后。这样的人无论取得的成就多大,都不会得到真正的肯定和赞美。

做人要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感激之情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能将一切好的事情吸引到我们身边来。当我们努力将感恩作为一种经常性的习惯来实践时,我们的生活就会明显地变好,变得很好,然后就会变得好极了!世界就会经常性地回应我们的感恩态度,向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朋友、活动以及让我们的生活得到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应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珍惜幸福的感觉。

9.看客上菜,说话要讲究技巧

人生当中不可避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善于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学会看客上菜,不仅可以轻松改善人际关系,也能让自己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如果说说话是一门艺术,那么这门艺术可以说历史悠久。对待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说话的艺术性体现在:尽管人人都会说话,然而效果却大不一样。有句话叫不会说话得罪人,不会烧香得罪神。许多人之所以不受别人喜欢就是因为不管对什么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常常闹出一些矛盾和是非,不仅得罪了人,而且在很多方面为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李鸿章的到达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大约50万人观看并欢迎了这位清国重臣。李鸿章参观了自由女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1896年9月2日上午9时许,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名臣的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这个访谈中,李鸿章应该说是集中暴露了他的一些真实想法。

问: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