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80

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

小①国寡②民;使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⑦而用之。甘⑧其食,美⑨其服,安⑩其居,乐(11)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小:作动词,使……小。

②寡:少,作动词,使……少。

③什伯之器:各种器具,工作效能较高的器械。

④重死:重视生命。

⑤徙:迁移,迁徙。

⑥舆:车辆。

⑦结绳:相传为文字发明前远古时代人们记事的方法。

⑧甘:以……为甘。

⑨美:以……为美。

⑩安:以……以安。

(11)乐:以……为乐。

【译文】

国家范围要小,百姓人口要少。拥有工作效能较高的器械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迁移。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各种兵器,却没有人去使用。使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让百姓感到:现有的吃喝很香甜,现有的穿着很华美,现有的居处很舒适,现有的风俗习惯很让人安乐。毗邻的国家能相互望见,鸡和狗的叫声能相互听到,百姓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延伸阅读】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颇为不满,但又看不到历史前进的方向,以为只要丢掉礼治和道德仁义,便可以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去。在那里,国家很小,百姓很少,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不用兵器,不用舟车,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描绘的,实际上是一幅美化了的人类早期社会的图景。

老子所描绘的那种纯净、美好而又原始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从来都不曾出现过,当时和今后也都不会出现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要让历史倒退是不可能的。不过,在世界各国的宗教宣传中,却有老子所赞赏的那种社会生活的影子。

《圣经》中描述的上帝安排给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就是一种恬静的田园生活。

伊甸园里有河流,分四道流向四方;园内果木茂盛,景色宜人;亚当和夏娃在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后来,他们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食禁果,才被逐出了这片乐园。从此,上帝派天使把守住了通往伊甸园的道路,再也不让人类进到这所乐园中去了。然而,上帝是慈悲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派遣耶稣为救世主,救赎世人。得救者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和上帝一起同享永福。

伊斯兰教信奉的后世极乐境地,也称作“天堂”,或称“天园”、“乐园”。

伊斯兰教描述,这个乐园是一个有树木遮阴,流有乳河、酒河、蜜河和水河的美丽清凉的花园。这里的人们,吃美味可口的鲜果和饮料,穿绸缎的衣服,睡舒适柔软的床榻,以金银和珍珠做装饰,有大眼睛的美女和童男陪伴,生活无忧无虑,见面互相道“平安”,可以尽情享受安拉给予的物质和精神的赏赐。

伊斯兰教认为,只有虔信者和经末日审判后,确认的行善者,才能以这个乐园作为后世生活的归宿。

佛教则说,积德行善、一心念佛的人,死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里有庄严的殿宇、美妙的景色、丰富的物质,人民身心清净、健康长寿,没有群魔扰乱的痛苦,享有永脱轮回的快乐。佛教宣称,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托生莲胎之乐,没有住胎出胎的生苦;只有承受光明相好之乐,没有由壮而老的老苦;只有享受悠然自在之乐,没有生病患疾的病苦;只有接受寿命无量之乐,没有四大分散的死苦;只有相会法侣亲朋之乐,没有眷属生离死别的爱别离苦;只有普受友谊抚爱之乐,没有断绝情谊的怨憎会苦;只有安享万事如意之乐,没有事与愿违的求不得苦;只有深谙五蕴皆空之乐,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炽盛苦。

上述“八苦”,在极乐世界都不存在。但要往生这片乐土,必须止恶从善,信佛念佛。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其教义思想互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类似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这种理想社会,可以是天上的,也可以是地上的。比如佛教所传的地上乐园,叫作“郁多罗拘卢”。“拘卢”是阿利安人的一族,所住的地区也叫作“拘卢”,在今印度德里以北一带。这里曾有过古朴平静的生活,因此成为后世所怀念的理想的社会环境。

宗教家们之所以要宣扬符合其宗教教义的理想社会,是因为其宗教创始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社会不满。他们看到了现实中的许多黑暗、不公及人民的痛苦,所以便设想出一个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世界,并以此作为宗教追求。

老子不是宗教家,也不是救世主。但他作为本阶级的思想家和代言人,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为统治者提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虽然他的构想是一种倒退,并不理想,但这毕竟是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抨击——无奈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