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为士①者不武②,善战者不怒③,善胜敌者不与④,善用人者为之下⑤。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⑥;古之极⑦。
【注释】
①士:将帅,统帅。
②武:动武;勇气。
③怒:愤怒,被激怒。
④与:对斗,相拼;敌对。
⑤为之下:居人之下。
⑥配天:符合天道。
⑦极:准则,法则。
【译文】
善于当统帅的人,不轻易动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被敌人所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善于用人的人,心甘情愿居人之下——这叫作不硬与人相争的“德”,叫作善于利用人,叫作符合天道。这是白古以来的法则。
【延伸阅读】
老子以军事家和哲学家的双重智慧,为带兵的统帅谋划了高深的策略。这些策略,既能调动自己军队的士气,又能有克敌制胜的充分把握。而真正能够将这些策略运用自如的人是不多的,所以世上难以找到常胜将军。
带兵的统帅,面对瞬息万变的军情,可以作出各种相应的灵活对策,尽可能地抓住战机,把握主动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切莫与敌人拼耗实力。《魏书·侯渊传》中,载有一个典型的战例:
北魏大都督侯渊,率领七百骑兵,奔袭拥兵数万的葛荣部将韩楼。他孤军深入敌方腹地,挟一股锐气,在距韩楼大本营一百多里地之处,将韩楼的一支五千余人的部队一下子就打垮了,还抓了许多俘虏。侯渊没有将俘虏全部带回自己的大营,而是将他们放了,还把缴获的马匹、口粮等东西都发还给他们。侯渊的部将都劝他不要放虎归山,以免增加敌人的实力。侯渊向身边的将士们解释道:“我们带领的这只军队仅有七百骑兵,兵力十分单薄,如果跟敌人硬碰硬,敌众我寡,无论如何都不是敌人的对手。因此不能和对方拼实力、拼消耗。我将俘虏放归,用的是离间计,使韩楼对他们疑心,举棋不定,这样我军便能趁机攻克敌城。”将士们听了这番话,才恍然大悟。侯渊估计那批释放的俘虏快回到韩楼占领的蓟城了,便率领骑兵连夜跟进,拂晓前就去攻城。韩楼接纳曾被俘过的这批部下时,就有些不放心。当侯渊紧接着就来攻城时,便怀疑这些放回来的士兵是给侯渊当内应的。他由疑而惧,由惧而逃,弃城而去没多远,就被侯渊的骑兵部队追上活捉了。
侯渊以七百骑战胜数万兵马,如果打硬仗、拼实力,那根本不是韩楼的对手。所以,他充分发挥自己骑兵部队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处。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放归俘虏的机会,设计离间敌人,出其不意发动进攻,处处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一举而获全胜。
老子还强调,明智的统帅,善于“用人之力”,能够发挥人的各种才能,用于克敌制胜。《淮南子·道应训》中,载有这样一个例子:
楚将子发平时留意招揽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将一位“神偷”也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攻楚国,子发受命领兵迎敌。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楚军三战三负,节节败退。楚国的谋士、勇将,全都竭尽全力,但还是无计可施。这时,子发突然想到了这位“神偷”,便让他出马。当天晚上,“神偷”潜入齐军营帐,把齐军主帅的睡帐偷回来献给子发。子发十分满意,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这个睡帐,据说是将军您的用品,所以专程来归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潜入齐军营帐,把齐军主帅的枕头偷回来献给子发。子发还是派使者将枕头送还给齐军主帅。第三天晚上,“神偷”再次潜入齐军营帐,把齐军主帅头上的簪子偷回来献给子发。子发当即重赏“神偷”,又派使者将发簪子送还给齐军主帅。齐军上下都传遍了主帅物品被三次偷去的消息,大家都十分惊骇。主帅与幕僚们商量道:“如果今天我们再不撤兵,恐怕楚军主帅子发就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了。
楚军的实力明显弱于齐军,但楚军统帅子发善于用人,发挥“神偷”的特长,用偷对方主帅物品的方法,来吓唬对方,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乖乖地逃跑了。
老子不主张硬拼,而强调智胜,这样既不伤自己的元气,又有获胜的较大把握。上述两个战例中的统帅侯渊和子发,堪称智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