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与身①,孰亲?身与货②,孰多③?得与亡④,孰病⑤?是故甚爱⑥,必大费;多藏⑦,必厚亡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⑨,可以长久。
【注释】
①身:生命。
②货:财产。
③多:重要,宝贵。
④亡:失。
⑤病:有害。
⑥甚爱:过分爱惜,极端吝音。
⑦藏:储存。
⑧厚亡:非常大的损失。
⑨殆:危险,失败。
【译文】
名誉和生命哪个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宝贵?得和失哪个有害?所以说,极端的吝啬,必定会造成很大的破费,过多的储存必定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失败,这样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延伸阅读】
老子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善于将两个矛盾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研究,也善于将一个事物分解成两个矛盾的对立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说的就是事物朝着相反方向转化,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运动。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老子所运用的,就是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哲学,不仅对中国人有影响,对亚洲好些国家都有影响,尤其对东邻日本影响最大。日本人十分强调:“不能过于贪求,过犹不及。”从这种观念出发,日本人就很注意适度。所谓“九分不满,十分则溢”,讲的就是要满足于“九分”的程度,不要追求“十分”圆满的道理。因为追求过分的圆满,会招致不幸,应了那句古话:“万事满至十分,其上无以复加,忧患之本也。”
日本有个民间故事,叫作《会唱歌的乌龟》,很能反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观念的本质。这个民间故事说的是:
在很久以前,有个地方住着一家四口人: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后来,丈夫去世了,妻子守寡,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过得很拮据。想不到大儿子贪得无厌,偷偷地将家里稍值钱的财物席卷一空,独自离家出走了。小儿子倒是十分孝顺,与母亲相濡以沫。为了赡养母亲,他每天上山去砍柴,然后挑到集市去卖,挣得一些钱,买回米和母亲喜欢吃的蔬菜。
有一天他砍柴时,遇到了一只小乌龟。小乌龟告诉他,自己会唱许多动听的歌,只要将它带到人来人往的集市上去表演,就可以挣得比卖柴多好多倍的钱。第二天,小儿子照乌龟的话做了,将它带到集市去唱歌,引来了很多行人观看,果然获得了许多作为谢礼的钱。此后,小儿子经常带着小乌龟一边卖柴,一边表演,挣了好多钱,很快就成了一个富裕的人,使得母亲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那没有良心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发了财,便厚着脸皮回来,向弟弟打听发财的奥秘。小儿子忠厚老实,念兄弟之情,便将来龙去脉都向兄长和盘托出。大儿子羡慕不已,认定小乌龟就是摇钱树,死皮赖脸地向弟弟要去了小乌龟。
大儿子迫不及待地将小乌龟带到集市,要它表演,但小乌龟就是不吭声,引起围观的路人的嘲笑,使他出尽了洋相。大儿子一气之下,就将小乌龟给宰了。小儿子得知乌龟死了,非常伤心。他将小乌龟埋在自己家的附近,还在坟上栽了一棵小树。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一看,小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有几百只乌龟,每只乌龟嘴里都叼着金块。小儿子将金块收起,一下子成了大富翁。
大儿子知道后,又跑来砍下这棵树的枝条,插到自己家的院子里。第二天,这根树枝也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也有几百只乌龟,但它们口中都没叼金块。大儿子气急败坏,就爬上树去捉乌龟。他爬得很高,乌龟没捉到,手上抓着的树枝却突然折断了。他从高高的树上掉了下来,受了重伤,腿骨也摔断了。
这个民间故事中贪心的大儿子,实在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他不懂得,期望值和满足程度,是成反比的。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便越难获得满足。他想和弟弟一样一夜之间成为富翁,却既不肯进行辛勤的劳动,又不肯付出爱心,更不肯积德行善,那金钱怎么会凭空而来呢?
《会唱歌的乌龟》中的大儿子,想将小乌龟当做摇钱树,结果没有成功。那么,世上究竟有没有摇钱树呢?日本人认为是有的。在这个国度中,盛行一本《处世百科事典》,它告诉人们说:“你有摇钱树,知道吗?它就在于你有没有这种心。它就是知足。不论有多么多的财产,如不满足,则与穷人一样。贫困如果满足,就与财主一样。”
再回味一下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深深地觉得,人如果要过得愉快,一定要学会自我满足。当然,满足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对象的。人们可以在满足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可以在发现不足之处时觉得满足。
“知足”和“知止”,实质上是一种平衡心理的技巧,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还可以永久地感到幸福。知足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