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06

第6章 志学(2)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识广博的孔子也难住了,只好哑口无言。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承认自己的不足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博学多才,但是追求博学多才谈何容易。当自己遇到不知道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坦率一些,去寻找专家答疑自己的解惑。求知必须老老实实,应该敢于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表现出好学谦虚的态度,对方才会倾囊相授,你也才会获得解惑的机会。

敢于正视自身局限性的人懂得学无止境,他们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人们只有认识自己有所不知,才可能知道自己已经懂得了什么。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虽然孔子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孔子还多次谈到,自己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所以,孔子才会对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才会教育学生不要“不知”以为“知”。

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很多有成就的伟人、学者都认为:知识越是增加,自己的“无知感”越是强烈。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曾经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而那些现在还在藏拙的人,是不是应该明白有了疑惑就应该说出来,虚心向别人请教。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到现在,存在着很多未知,而正是这些未知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原动力。人类行进在从“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之路上,过去如此,将来更是如此。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等生物,不就是因为人类大脑善于思考吗?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考能力应用在解决未知上,而不要用在掩饰自己在认识上的局限呢?我们每一个人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无知,同时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警醒,以催促自己不断地努力。

人们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有疑惑就问,还要有意识地问,有胆量地问。同时,还要明白人的知识再丰富,也还是会有不懂的问题。只有当人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找到帮自己成才的老师,才会有所发展。遇到不懂的事情,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③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勤勉。

③耻:以为耻。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延伸阅读】

何谓谥(shì)号?是指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就叫谥号。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多种品德,凡是符合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而卫国大夫孔圉(yǔ)是因为具有哪一个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呢?学生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又能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只用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八个字。孔文子谥号为“文”是因为他做到了两点:一是,勤勉好学;二是,虚心下问。孔子的回答也体现了他一贯应用的治学方法。“敏而好学”就是要求人们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努力学习。孔子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古人推崇的人生理想是有所作为,把真才实学看作立身之本,并认定成才之路是“好学”。中国人已经把勤奋好学作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好学的格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还流传着很多古人发愤苦读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

“不耻下问”是教导人们不仅要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还应该求教于看来不如自己的人,不以这样的行为为耻。为了获得知识,我们不仅要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更要“下问”。孔子绝对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孔子带弟子到鲁昭公庙参观,看见了一个青铜器皿。这件器皿尖底、小口、大腹,腹侧有耳,放在一木案子上,竟是倾斜欲倒的样子。孔子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便问弟子们,弟子们也都摇头。孔子便向守庙人请教。守庙人说:“这是宵坐之器,又称欹(qī)器,是先王置于座位之右,表示警戒自勉的。”

这一说,孔子恍然大悟,知道了这就是自己曾听说过的欹器。当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如现在这样向一边倾斜,如果用水灌满它,它就会翻倒。只有既不空又不满时,它才能端端正正立在那里。君王就是用它提醒自己记住“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的道理。于是,孔子请子路拿来水,当场演示,给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尽管人们经常把“不耻下问”挂在嘴边,但觉得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所以做起来总有一定的难度。“下”字的意思不是指“低下、卑下”,而是指那些地位不如自己,年龄比自己小,或其貌不扬的人。但只要他们在道德上、学问上、见解上、思维方法上,有一点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他们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就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掩盖自己的不足,不怕因此丢面子丢身份。

很多人在向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请教时,会表现得很虚心,也不会觉得难堪,但是反过来要去请教地位比自己低,能力看似又不如自己的人时,就会耻于开口,觉得丢了颜面。但在孔子看来,不耻下问不仅不丢面子,而且还能体现君子的美德。“下问”是成就自己学业的方法,也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美德。

虚荣心很多人都会有,但不能为了一点点虚荣而阻碍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算是被人嘲笑什么都不懂,那又如何!解答疑惑是学习的第一步。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才清楚自己还有什么知识不懂。如果自己的问题都不愿说出来,那么谁能够帮你解决。学习上多问必多益,你问得越多,证明你思考得越多。只要你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只要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眼前的窘态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孔子还认为问个明白是知礼的表现。所以,当你遇到疑惑的时候,就应该说出来,切不可碍口饰羞。

孔子本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例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学习的方法。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首先必须是一个勤奋的人,同时还要具备谦逊的美德,虚心地向各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请教,能够真诚地把身边所有的人视为“老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礼”,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

第五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②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延伸阅读】

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平易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于学习,孔子到老都没有过厌倦之心,所以他可以自信地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的精神,但孔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玩网游,而是追求学问,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一箪(shí)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孔子的乐与忧全在于求学。“不知老之将至”说明孔子的年龄虽然大了,但仍然自强不息,不放松学习。从孔子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老者,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学者。

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孔子,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孔子好学到了忘记时间、忘记自我的地步,连自己已经渐渐变老都没有注意到。凡事好学的人自然懂得发奋读书,并以此为乐。这是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的生命精神。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的是对知识的无限追求。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浑浑噩噩,夜夜笙歌,嗜赌成癖,不思进取地活着,但有的人博览群书,秉烛夜读。不管在什么时代,后者都可以比前者得到更多的尊重。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要的,是每一个向上者所向往的。

不过,有的人对“活到老,学到老”总是抱着不以为然的心态。他们通常会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八十岁的老人再求学有什么意义呢?简直是自设障碍,人生已经踏上暮途,学再多的知识又能为自己挣得什么好处呢?不要因为人生所剩无几而感叹,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光,使生活变得被动,无暇投入积极的人生。孔子就可以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能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

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你就能获得更多,你就越有力量。知识对你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论你处于哪一个年龄段,学习都同样重要。在学习面前永远没有“晚”和“止”这个概念。只要你拥有一颗充满求知欲的心,尽管岁暮年深,仍可以视艰难的学习之路为坦途。

西汉刘向写的《师旷论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感叹自己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对他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论你正处于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你都不要丢掉对学习的热情。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就会被社会淘汰。其实,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不进则退,“活到老,学到老”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