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03

第3章 人格(2)

近年来,我做事屡屡受挫,其主要原因是自己急功近利,只知进不知退,得罪了不少人。近日我闲居在家,终有所悟,为人处世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我过去曾自以为很有能力,能屈能伸,可进可退,又时常恃才傲物。最近我才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才知道自己没有一点本领,而别人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去学习的。因此我努力改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不再与人争强斗狠,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每做一件事情以能立能达为行动的根本,以不怨天尤人为行为准则。立,就是发奋图强,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达,就是办事完满通融,在社会上行得通。我这九年以来,痛下决心戒掉没有恒心的毛病,看书写字,从不间断,选将练兵,也非常用心,这都是发奋图强以争取站得住的工夫。所写的奏折公文,用词都很精到准确,没有一句与事实不符的话,也没有一个夸耀自己的词语,这都是完满通融以求得行得通的工夫。至于怨天,我从来都没有过。指责别人则是难免的事,但也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弟弟如果想告诫自己以求上进,似乎可以考虑学习我这几年的待人处事的方式,然后痛下决心规谏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曾国藩在信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努力进取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要及时抽身退步,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言行,以能立能达为体,不怨不尤为用,方能在人世间站得住,行得通。在逆境的时候顶得住,在顺境时要退得下,要“逆来顺受”,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他所说的“逆来顺受”,并不只是消极地退让、忍受,而是积极地以退为进,蓄势待发。这种对待逆境的态度,乃是一种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忍让,宽容,逆来顺受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愚”治智,以大法制小技也。

其实,曾国藩常引用古人的“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来阐明做人要能屈能伸的道理。人活在世界上,往往不得不委屈自己,在蜷曲中求取生存,然后再在适当时机从长计议。

我们只要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就会发现他以屈为进的事例有很多很多,这主要体现在曾国藩个人的为人处世包括做官的态度与方式上,但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声誉的事件上,曾国藩也能做到在“屈”中求“伸”。关于这一点,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治九年六月,法国设在天津海楼后的一个洋教堂的育婴堂里接连发生了几起死婴事件,有三十多名婴儿不明不白地死了,还出现了一批幼儿拐卖案,有人称是洋教堂所为。天津民众一片问罪之声,有人趁机煽动民众围攻洋教堂,要烧掉洋教堂把洋人赶出中国去。

法国驻天津领事馆领事丰大业,要求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出面制止民众的过激行为,出兵轰散民众。崇厚不肯出兵。丰大业便威逼通商大臣和天津知县衙门,并枪杀了天津知县刘杰的侄子。一时民众哗然,当即激起民愤,人们竟将教堂内的洋人和领事活活打死,多名修女也被打死。有人趁乱抢劫,见洋人就抢。在抢劫过程中又误伤了三名俄国普通游人。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法、英、美、俄四国发出联合声明,要求清政府严厉查处此案,并且调来各国战舰,开进天津海口,扬言要把天津炸成一片焦土,再炮击紫禁城。

事情闹大了,老佛爷也有点害怕,洋人可不是好惹的。于是火速调派曾国藩为直隶总督,处理这件事情。

曾国藩奉旨赶到了天津查办此案,洋人威胁曾国藩将闹事的老百姓全部枪杀,并且给领事丰大业办国葬,赔偿五十万两白银的损失。曾国藩据理力争,不肯屈服。并着人调查煽动者和凶手,抓获二十名闹事凶手正法。但洋人却不肯罢休,又要曾国藩严办天津官员,否则,炮轰天津,直驱京城。

为了保全天津,力保京城安全,曾国藩迫于无奈罢免了天津三名官员,并答应五十万两白银赔偿,但拒绝了为丰大业办国葬的无理要求。

法国公使无奈接受了曾国藩的处理,从而使“天津教案”平息了。

“能屈能伸”,其目的还是为了“伸”,为什么要“伸”?也就是说“伸”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小到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大到国家民族的利益。

第四节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子曰:八佾(yì)舞①于庭,是②可忍也,孰③不可忍也?

【注释】

①舞:舞蹈,跳舞。

②是:这,这样。

③孰:疑问代词,还有什么。

【译文】

孔子说:“八佾都在自己家里舞起来了,如果这我们都能忍耐下去,还有什么不能容忍他去做的呢!”

【延伸阅读】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反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行为。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怒吼一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虽然是自古以来圣人志士所提倡的,但是,在一个政局混乱的时代,遇到这样的事,不忍,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忍耐中寻求机会,才是明智之举。所谓忍,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克制自己。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可以影响到情绪,喜怒哀乐也不能左右。凡成大事者,或是历史上的名人,都具有忍的功夫。小不忍则乱大谋。善于忍,也可以养光韬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脏腑浅薄者,待事处人,不能行忍道,五脏六腑,赫然于世,这是不能成大事之所在。故此,凡欲成大事者,忍劲不可不练。

善于忍耐的人总是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而是把宏大的目标放在未来。曾国藩为人处世善忍,他认为,各种各样的对自己不利的流言蜚语,哪怕是打击、迫害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能够在不利因素面前做到镇定自如,忍耐一下,就能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方式,就能做到转败为胜。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生活中有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甚至可以把人逼入绝境。但这就是人生,我们谁也逃避不了。能够在流言蜚语面前学会忍耐,能够在困境面前学会忍耐,开动脑筋,想出另外一条出路,你才能从流言与困境中走出,才能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在忍耐中走过来的。

道光十四年的春天,曾国藩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与他同住一个宿舍的是当地知府的儿子,此人性情怪僻,很看不起曾国藩。

曾国藩学习的书桌离窗有几尺远,屋子里的光线又不好,看书很是费劲。为了借光,曾国藩就把书桌往窗口移了移。那个书生发怒道:“把我的光都遮了,我怎么看书呢?”对于同窗的蛮横、无理,曾国藩忍住心中的怒火说:“那我搁在哪儿呢?”书生指着床侧恶狠狠地说:“可以搁这里。”曾国藩依言把书桌搁在床侧。半夜曾国藩仍读书不辍。那个书生又发怒道:“平日不读书,这个时候读,还让不让人睡觉?”曾国藩便无声默读。

曾国藩忍受着同窗的羞辱,发奋读书,为他日后顺利地走入仕途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