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20085700000009

第9章 公而忘私,踏上仕途就要一往无前(1)

曾国藩说过:一旦踏上仕途,就要不畏艰险,投全部身心于工作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做官之人,一开始就要坚定信念,做官就要争做最好。既然踏上仕途,就要公而忘私,一往无前。

立志不高,无以致远

无长远志向,便无长远眼光,无长远眼光,便无耐力与忍性,无耐力与忍性,事不成矣。

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意味着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足够的决心与耐心,而这些是做成大事最主要的因素,所以,立志不远,是无法致远的。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因为不立志,就等于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难以激发自身前进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迷失方向,所以,立志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立志还不行,要立远志。这就好比你站的高才能望的远,当你的志向不够长远时,你也就无法走的更远。

尤其是对于做官的朋友来说,你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会有为官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缺少了魄力,那么,你就只有在原地上踏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远志、立长志。

曾国藩在谆谆教导子弟辈时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唯孔孟之是学,人谁得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立了志,那么上做贤人,下做小事,没有什么达不到的,我想立志行仁道,仁义就会来,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是每天与尧舜等圣人一同来来往往,那也是各走各的。

此外,他还说过一句话:“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短短的一句话,道理之精要,意义之深刻,含义之广泛,很值得我们做官的朋友去钻研。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从气度(气质)与事业,内与外多个角度来阐述志的内涵。他所谓的量,是民胞物与之量,是一个能装下百姓天地万物的无限量。而这正是做好官的首要法则。所以,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段话来解释: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这说的正是:只有秉承将天地万物、天下百姓与“我”融为一体的志向,才能有内圣外王之伟业,才具备升迁进阶之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志向,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志向,才使他成了日后的曾国藩。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立志笃远,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父母,更无愧于百姓的官。

上面我们说的是曾国藩关于人在官场应该秉承的志向。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曾国藩有关读书学习的立志故事,因为,只有有志于学习,才能得到步入仕途的机会,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劳与恒心来激励自己及他人。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所以,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要紧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有讲为读书做准备的;有讲怎样读书的方法;也有怎样让自己集中精力读书的,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补旧书,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可见,正是因为有如此恒远志向,才让他走上了真正的仕途,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有志者事竟成。”古有愚公移山、孙康映雪、王冕学画,今有张海迪的楷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说:“人无志,非人也。”的确如此,但凡古今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有志气、有追求的。古语说的好:“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可见志向是人立身之本。秋末冬至,大雁南飞,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南方就是它的目标所在。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人若无志向,就好比无航向之航船,无寄居之浮萍,虽也忙忙碌碌,但终是碌碌无为,终其一生。大诗人苏轼在《晁错论》中,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运动员们,他们哪个不是怀揣着报效祖国,实现自身价值的志向在台下勤学苦练台上挥洒汗水。有大志的人,在奋斗的道路中,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向着目标前进,为了理想奋斗,才能采摘到胜利果实。但是若只有空志而无实干,只能是空有其谈而已,真正的志向是需要奋斗去填充、去浇灌的。志向和奋斗就是鱼与水的关系,离开了谁,人生都会平淡无奇。

当年玄奘以“宁肯西行而死,怎能东归而生”的坚忍不拔之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天竺,取回佛经75部,达1335卷,弘扬了华夏之佛学。而李时珍以“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的壮志,历经27年的艰险,尝遍上万种类的草药,才得以写成《本草纲目》。还有拿破仑,或许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他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他的成功是以必胜的信念和“没有不可能”的志向而获得的。

事实上,任何成就的取得,理想的实现,除了客观条件外,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努力。人只要有志气、肯实干,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究会成功。

所以,要想做一名好官,就要在现实与理想、当下与将来两方面立下长远志向,只有这样,才能在遥远而高深的仕途上踩出一片印迹。

无超人勇气,便无骄人业绩

勇气之于业绩,好比空气之于人。

成绩是需要创造的,而创造的过程中最需要勇气,无超人勇气,亦便无骄人业绩。从这一点出发,做官,也需要勇气。

勇气是一个人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不二法则。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是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皆是勇气可嘉之人。勇气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倔强之气,然而,这里的倔强并非愚昧、固执己见,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智之勇、道德之勇。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是体现得很清楚的。他曾说过:男儿欲自立,必须要有倔强之气。也就是说,那种属于你自己的勇气是不可少的。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破武昌,清廷告急,便下旨告知曾国藩,让他帮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母亲病故正在家中守制。大家都知道,儒家礼教有个规定,父母亲死了,不管职务高低,官员必须离职回籍守丧三年,如果朝廷特别需要这位官员在职,可以命他不必离职,以素服办公,或者在家守丧没有期满的时候,诏令复职。还规定,官员为了标榜“孝”心,在这件事上可以不听君命。而曾国藩所传承的正是这样的儒家传统,但是,他并没有依照儒家的传统来守孝期满,而是倔强的认为:国事大于家事,死者不能复生,而生民还要自立、自强,于是便当即上疏皇帝,表明自己要戴孝起兵平乱,当时,他的同乡好友郭嵩焘听说后赶来再三劝他:你有远大的志向不错,但是,儒家传统是必须要遵守的。曾国藩听了对他说:如果我不去迎战太平军,那么,儒家传统连带儒家文化都会毁在这些流氓身上的。于是,他紧接着写下了《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观,不思一为之所也?

如此,则使人不得不佩服曾国藩因大义而违反儒家固有传统的勇气。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在家守孝以对儒礼,要么戴孝杀敌。但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勇敢的选择,才使他开始了创立湘军的计划,所以,那些没有决断力的人,不妨向曾国藩学一学他的道德之勇。

晚清时期,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所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日渐盛行。曾国藩虽说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但他立志“自拔于流俗”,转移一代风气。可是,他的团练军仅仅是由山民组成的,根本不是什么国家的正规军,所以,面对社会顽疾根本不可能做到手到病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勇气,更没有因为信奉儒家规范就纵容流氓,他在信中写道:“二、三十年来,应办不办之案,应杀不杀之人,充塞于郡县山谷之间……鄙意以为宜大加惩罚,择其残害于乡里者,重则处以斩,轻则立毙杖下。戮其尤凶横者,而其党始稍戢。诛其尤害民者,而良民始稍息。但求孱弱百姓略得安恬,即吾身得武健严酷之名,或有损于阴骘慈祥之说,亦不敢辞。”

可见,曾国藩为了做好自己的官职,尽到自己的责任,已不再拘泥于儒家的那一套德治学说,而是对一切丑恶痛下毒手。所以,才使得无数小人个个胆战心惊,乖乖束手。其实只要细细思索,就会发现: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敢于惩恶比乐于向善更为难得。

而曾国藩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得以位极人臣。

曾国藩早年带兵打仗并不像他早年考试升官那么顺利。当他开始与太平军交锋时,吃了很多败仗。这让他很灰心,甚至还投湖自尽,幸亏被身边人救了上来。但却因此而惹来朝中不少人的耻笑,于是,他又想到了自己的使命和众人对他的期望,最终得以振作起来。于是,他让手下向朝廷写奏折,禀报在湖南率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况。手下如实记叙战事“屡战屡败”,曾国藩看到了,提笔就改成“屡败屡战”,然后对手下说道:“我们可以丢掉性命,但是不能失了勇气!”就这样一句话,鼓舞了士气,最终使战局转败为胜。所以,我们从曾国藩的事迹中可以感悟到,真正的英雄,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勇气,勇气让一个人临敌不惧,受创不馁,只有如此,才能稳步前进,愈行愈远。

咸丰三年(1853年),湖广总督吴文镕被太平军围困在湖北省城,既不能攻出去,又不能安下心来练兵,于是只好每天开会鼓舞士兵坚持,说坚持就是胜利,但士兵看得很清楚,照这样下去只会饿死,与其如此,还不如拼死一战。但是,吴将军不同意,因为不舍得他们白白送死,或许救援几天就能过来。就在这时,怕饿死的崇纶扛不住了,向朝廷写了一封信说吴将军因为贪生怕死而等着被攻城,望朝廷速速将其处死。朝廷信以为真,当日将他处死。然而,太平军得知吴将军死的消息后,卸去了担忧,一举将城打了个稀巴烂,士兵死伤无数,可怜之极,而怕饿死的那个人独独活了下来,还被朝廷封为英雄。曾国藩看在眼里,实在做不到事不关己,于是开始到处搜罗资料,最终证明了“英雄”的罪行。从此,他在朝中的威望数一数二,引领了正义的风气。

可见,没有超人的勇气,就无法取得超人的成绩。没有超人的勇气,就无法在官场上驰骋。时至今日,曾国藩的诸般勇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精神的体现,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站出来方能彰显才华

人活一世,皆求出人头地。携才出列,是成功之必须。

俗话说得好:酒香还怕巷子深!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也要懂得表现自己,并且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发现,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