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心灵洗个澡(全集Ⅱ)
20085500000025

第25章 坦然面对缺憾和不足(2)

毫无疑问,肯尼亚之所以再一次得到这份工作,与他对待老板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如一地感激自己的老板,而不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当成自己的敌人。

因此,有意见要和老板及时沟通,即使遭到解聘,也要体谅老板的处境,要礼貌地离开公司;即使心存不满,也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任意发泄,更不能当众辱骂老板,你的辱骂只会让你显得不成熟,缺乏理性罢了。

一个对老板心怀感恩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老板铭记在心,而且只要他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就会被老板提拔、重用,就会得到老板的信任与尊重。

自立者才能自强

惟有独立,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甚至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力更生可以战胜困难,生活中的强者在面对困难时,大多数会选择自立,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到处等、靠、要。

一名车夫赶着货车沿着乡间小路行进。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车轮陷入了泥泞中,再也无法前进。这时,愚蠢的车夫吓得茫然失措,一筹莫展,痴呆呆地站在那里,凝视着货车,不断地高声喊叫,求大力神来助他一把。

大力神来到后,对他说:“朋友,用你的肩膀扛起车轮,再抽打拉车的马。你自己不自力更生,尽力解决,仅靠祈求我,怎么行呢?”

自力更生是克服困难的最好办法。如果遇上困难时,我们不努力去想办法解决,而总是乞求他人的帮助,那么就永远也不能自强自立。

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淡到人的人格结构、人内在德性修养时,首先谈到人的独立意识。他说:“所谓独立,就是不倚赖他人,而常昂然独自往来于世界者也。”他认为《中庸》所讲的“中立而不倚”,其实质就是指人的独立意识。梁启超把“独立意识”提到人的素质上来理解,他说:“独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摆脱野蛮步入文明的标志。”

清代李鸿章、张之洞兴办洋务,其旨即在寻求国民工业、军事、商业的独立,他们想建立自己的民族工,用来抵制外国工业势力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想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以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他们虽失败了,但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从观念上对国民是个冲击。

当年清朝政府军队没有先进武器,只好从日本进口大炮枪支,同时也进口弹药,然而枪支和弹药不配套,无法使用,又只好重新进口,以求与前面进口的武器、弹药配套。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依赖进口,就必然受到他人刁难。

一个国家要强大,必先自立。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要想自强,也必须先独立,要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得生存的条件与权利,依赖别人必遭被动。因此,独立是自我解放的先决条件。拥有独立意识,可以促使自己主动塑造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不依赖他人可以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梁启超说:“每个人都具有自强不息的独立意识,凡事靠自己,断绝依赖他人的念头,如同打仗行军,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只有各自为战,拼死突围,方能寻得一条生路。如果总想依靠援军,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定从思想上削弱了战斗力,一旦陷入重围,万难寻出生路。”

不依赖他人,可以培养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梁启超和同仁们在一起,经常谈论中国国民为何有那么重的君主思想,这除了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和愚民政策外,有没有国民素质方面的原因?梁启超反复研究历史,认为国民的君主意识和国民缺乏独立意识有关。梁启超认为,人们一旦谈到独立,总要谈到民族之独立,而忽略了国民自主意识的独立。国民缺乏独立意识,纵使民族独立了,仍会遭受外敌的欺凌。中国国民总希望当官的为自己“做主”,总把社会的改良以及惩治贪官污吏的希望寄托在某个“清官”身上,这和当年康有为他们把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皇帝太后身上是一样的。总以为杀了某个贪官,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或者产生一两个为民“做主”、清正廉洁的官员就可以把社会引向进步。岂不知国民没有自主独立意识,总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国民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就失却了上进心,就会变得愚弱懒散,国家仍不会兴旺。只有独立,才能不倚。独立,意味着坚强。独立,是人走向自我完善的起点。

国民不独立,国家就不富强,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没有独立意识,他的生活也难以有起色,因为不独立,就会依赖他人,而依赖他人的人,又有几个能获得长久的成功和幸福呢?所以,惟有独立,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甚至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无争,才能无忧

不争,心境自然开朗;不争,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

“争”是一个中性词,为一己私利与人“争夺”、“争抢”是不为人耻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情而争,则是值得赞扬的。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热衷于前一种“争”,他们为名争,为利争,结果争来争去,除了烦恼增加外,并没有得到什么有意义的实质性的东西。

事实上,不争才能无争。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

宋代的向敏中,在宋太宗时为名臣,在真宗时晋升为右仆射,居大任三十年,没有一个不顺从他的人,当时人们以德高望重看待他。

《宋史》记载:向敏中,真宗年初(1017年),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翰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庆贺。”向敏中仅惟惟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惟惟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塑重。向敏中依然是惟惟诺诺,也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耐力的官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大小的得失,都虚心接受,这样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宠辱不惊”。朝中有人三次致意恭贺,而他是三次勉强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任高官30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这样从政处世,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所以,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惟有虚可以承受百实,惟有坦荡可以化解百怨。所以,人贵在以虚修养自己,以坦荡交游涉世。

宋文潞公,一生以虚受坦游自守,在他辞官回归洛阳时,已是80高龄了。神宗看他精神健旺,年力康强超过常人,问他是不是养生有道,他回答说:“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只不过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头的事情而已。”这真可以作为名言。康仲俊高龄96岁,还非常康宁,他自己说在少年时代,读千字文突然有感悟。他生平对待事物从不动心,仅虚受而已,所以老而不衰。

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却也不怎么样。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不争,心境自然开朗;不争,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有时候,我们只是没有主见,喜欢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自己的衣服真难看,我们就可能以后再不会穿了;而另一方面,则更为奇怪,别人的话语不论我们爱不爱听,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问问别人,自己的衣着、言谈、工作表现等等如何。

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在乎别人看法的心理,但是千万别太依赖别人的看法。过于依赖别人,是没有主见、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这种不好的习惯不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是工作,导致自己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变成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了。

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克服在意他人看法这一缺点呢?

其一,要学会向他人说“不”。

如果又有人要求我们做东做西,又要求改这儿改那儿的时候,假设这些要求是过于吹毛求疵,没有这个必要的话,试着鼓起勇气婉言相拒。

其二,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挑个对自己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来好好地款待自己一下。比方说挑一个不错的餐厅,独自去享受一番,坐最喜欢坐的位子,点最喜欢吃的菜,喝最喜欢喝的酒。此时,没有任何人会来这里干涉你,然后慢慢地独自品尝眼前的美酒佳肴。相信你一定可以发现:这种没有任何人在旁边说教的时光是非常快乐的。

其三,自助助人。

每当面临一些需要作抉择的问题,请将自己设想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亲近的人可以马上帮助你,这时该怎么办?设法独自地解决问题,你将会发现:其实自己一个人可以做得很好啊!努力改变自己的依赖之心,不为别人而去改变自己,这样才最真实,也最快乐。

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自己要瞧得起自己,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认为反而是一件不足轻重的事情。

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玫瑰总会开放。可是,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平坦的路程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在乎别人的看法。

钱一民原来在某公司的营销部当经理。一天他突然接到人事部门的调令,调他去供应部当经理。在公司,供应部的地位哪里会比得上营销部呢?钱一民心想,如此一调,不就是明摆着对自己不满意吗?看来前途不妙。以前钱一民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搞物资调动,和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是有些受不了。开始的时候,钱一民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后来他自己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以前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部经理后就没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领悟过来:“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期望值无形中随着部门的调动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进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现供应部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供应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大家平时把它忽略了而已。钱一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自信,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感染了下属。

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部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钱一民收到一张人事调令,他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积极心态,而不要一味地在自己的消极意志中沉寂下去。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如意地挑选那些又重要又体面的工作,很可能要被动地接受一些工作安排。这时候心中要清楚:不要让自己降低标准去适应工作,而应按自己的才华提升工作标准,不要干削足适履的傻事。

记住: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

成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个辉煌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汗水和心酸,这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没有人不渴望获得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成功前自己应该付出什么。生活中有两类人:一是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可称为清醒型;一是糊里糊涂不知怎样打发日子的人,可称之为迷糊型。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属于清醒型的人,能够为自己所确立的目标孜孜以求。但也有一些青年人自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而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能帮大忙的人的身上,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是迷糊的人生态度。

目标是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比幻想好得多,因为它可以实现。没有目标,也就不可能主动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成功。

马未平先生能够从周薪25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副董事长的职位,不久后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长,是因为他用目标随时鞭策自己。他对目标的解释是:“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一定听过这句话,也一定从这句话中很清楚地知道了凡是杰出的成就都是历经多年努力才能获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