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20084000000018

第18章 不懒惰,勤动手——培养爱劳动的观念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40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动手的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在媒体上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某神童13岁上大学,毕业后又硕博连读。当周围人纷纷把羡慕的眼光投向这位神童的母亲时,却传来了他被学校劝其退学的消息——原因是该生不适应住集体宿舍,无法独立生活,身上换下的脏衣服、脏袜子在宿舍乱丢;吃饭后用过的饭盒四处乱放等,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与学习。另一位大学新生刚入学时,其母亲为她雇了两个保姆,专门照顾她的日常生活。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给孩子金山、银山,还不如教会孩子劳动的本事。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能做一番大事,然而,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

俄罗斯有一个叫瓦利亚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家里有祖父母、父母,还有一个姐姐。但是,这个家庭虽然富有,却从来不娇惯孩子,而是鼓励孩子放学回家后,自己动手做一些能做的家务活。

瓦利亚从7岁时就学会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在这个家庭里,瓦利亚还承担了遛狗、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即使是清扫积雪和除杂草,他也是父母的好帮手。

在祖母60岁的生日宴会上,瓦利亚在妈妈指导下代表晚辈祝辞:“我们保证勤奋学习,认真劳动,感谢祖父母的爱戴,我们决心用行动减轻长辈的劳累,以爱心解除祖母的忧愁,祝祖母永远欢乐,永远美丽……”在祖父61岁生日家宴上,瓦利亚忙着给客人斟酒、加饮料、换盘子,担当起服务员的角色……

如果你也像瓦利亚的父母那样,在保证了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适当地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又锻炼了他将来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预防孩子变成“寄生虫”,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观念,是每个父母都不能忽略的问题。

教子心经

1.教育孩子参加家庭劳动

当孩子稍大一点时,父母就应教育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如孩子两岁左右时就要教他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类;一个12岁左右的孩子应当成为有能力做部分家务活的帮手,如打扫卫生、择菜等。在教育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方面,小力妈妈的做法就值得父母们借鉴。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12岁的小力可以说是一个干家务活的能手了。他的鞋子脏了自己洗,书包脏了自己洗,房间自己收拾,从来没有让妈妈操过心。放假在家时,如果爸爸妈妈去单位加班,家里没有人做饭,他就自己动手做,不但会炒一些简单的家常菜,还会做汤。一个12岁的男孩子如此“能干”,是他天生就喜欢做家务吗?不是,3岁时候的小力也和其他孩子一样不喜欢动手做事,玩具哪里玩了就丢在哪里,不知道收拾,妈妈说过几次没有效果后,她意识到必须加大对小力劳动观念的培养。于是,妈妈不再跟在他后面帮助他收拾,而是任由他到处乱丢,结果小力下次想玩一个玩具枪时,只好到处找,结果找不到,就急得直哭,这时妈妈就耐心地对他说:“如果你上次玩后把枪收拾到玩具箱,这次不就很容易找到了吗?”小力听后不再哭了,说:“妈妈,你帮我找枪吧,找到后我再也不乱丢了。”妈妈同意了,结果妈妈在厨房的阳台上发现了小力丢在那里的枪,就交给了小力,并再一次叮嘱他“不想玩时就把它放进玩具箱”,它小力点了点头。后来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力再也没有乱丢过玩具。

到小力4岁时,妈妈就教他洗自己的袜子、小短裤等。每次做饭前择菜时,妈妈就让他搬一把小板凳到厨房,和自己一起学择菜。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小力出现不耐烦的情绪,妈妈就给他讲与蔬菜有关的故事,这样小力既锻炼了劳动技能,又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小力从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后来,不用妈妈招呼,小力就经常主动帮助妈妈择菜了。

随着小力年龄的增长,妈妈又逐步教会了小力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现在的小力不但是学习上的“尖子”,又是干家务活的能手,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而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他妈妈的功劳。

2.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孩子进入学龄期,其主要活动为学习,但是,父母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他劳动习惯的培养。安排适当的劳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益处。

陈章良出生在农村,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不能不说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和培养非常有关。

由于家境清贫,陈章良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助干活。他6岁就会带弟弟,7岁就会喂猪、捡猪粪,直到9岁才上小学。上初中时,他还是全队的插秧能手。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四年劳动,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仅用17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至博士的学业。难怪有的大学生问他:“你是否绝对聪明?”他说:“我很刻苦。”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章良的父母虽然目不识丁,但他们却能尽到父母的责任,以劳动人民的质朴感情教育陈章良怎样做人。他们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学做事,“不要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下玉米来”,“要好好劳动,努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正是在父母亲这种质朴的劳动观念的教育下,陈章良才一步步从家乡的泥土地走向辉煌的人生。

3.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

孩子入学后,父母要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如大扫除、修路等都要积极参加,使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另外,还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引导孩子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接触实际,手脑并用,使他既发展智力,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鼓励孩子劳动,但这个劳动是要适度的,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让年龄较低的孩子劳动,必须是简单而具体的,同时父母要做指导或是示范,不能让孩子做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事情,如让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去刷马桶、洗浴缸是不现实的,孩子既做不好还容易挫伤他劳动的积极性。另外,无论教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安全第一,不能强迫孩子做危险性大的家务活,如擦窗户上的玻璃、修理带电的电器等。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先给予对方的印象是外表而不是内心。假如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又怎能获得别人的敬仰和接近的机会?

——何善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