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0083200000049

第49章 一体两翼:科学普及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1)

[内容提要]科学素质的内涵—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普及的体制(先由科技社团主导,然后政府资助和介入)—科普工作和科技研发构成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体两翼”。西方发达国家科普的五个特色—特色之一是不断呼吁社会认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特色之二是科普的目标已从单纯普及科技知识,发展为全面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质—特色之三是在科普方法上已从向受众单向介绍,发展为双向互动参与—特色之四是,在科普活动规模上出现了大型活动—特色之五是在科普社会资源的开发上注重与大众传媒合作—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密切相关。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在整体上要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的目标,并要求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定意志。今天我们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问题,以便我们在进行这方面工作时有所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自近代以来,愈来愈重视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该说,他们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与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有一定的联系。现在这些国家公众科学素质的达标率比我国要高得多。

中国科协在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和2003年,依据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5次调查,前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1996年仅为0.3%,2001年为1.4%,2003年为1.98豫。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虽然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为17豫,1992年欧共体公众为5豫,1989年加拿大公众为4豫,1991年日本公众为3豫。

科学素质的内涵

因为自己落后,所以更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您是否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科学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它包含哪些方面?

公民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认为,公民科学素养至少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掌握科学术语和概念,二是理解科学处理现实问题中的过程和方法。1983年美国学者米勒增加了第三个方面,即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可以从我们在后面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有关引文中看出。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在上述第二段引文中,共有6个命题。其中, 第一个命题涉及“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的冲动”的科学素养,第二个命题涉及“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科学素养,第三个命题涉及“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科学素养,第四个命题涉及“以科学的态度来参与社会事务”的科学素养, 第五个命题涉及“科学价值判断”的科学素养, 第六个命题涉及“科学思维习惯”的科学素养。

所以,到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一般认为,公民同时达到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解,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发达国家科学教育界普遍认为,这种科学素养应该被看做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

我国界定科学素质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1994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科学素养构成主要提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科普工作的内容上讲,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宣传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培养公众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2000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又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他指出:

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

近几年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中,关于科学素养构成往往是提四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例如200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就是这样提的。

这次《科学素质纲要》对科学素质的界定,比以前又更进一步,在“四科”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能力,即应用“四科”来“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原文如下: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从内涵上来分析,我国的“四科一能力”与英美等国所界定的科学素质是一致的。那么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的呢?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学校的科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另一是社会上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对学校正规的科学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一直都是极为重视的,政府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及其政策和承担教育经费中完全起主导作用。

对社会非正规的科学普及工作,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一般来说,是先由科技社团主导,然后政府资助,其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便普遍采取政府推动的办法。如在英国,科学普及工作最早是由1799年成立的皇家科普协会和1831年成立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主导,其间政府只是作些资助。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都意识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十分重要,应作为其科学技术政策的一部分;鉴于该工作的公益性、社会性和市场手段调节失灵性,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此工作上需要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科普工作体制

请您主要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非正规的科学普及工作上的做法和经验。既然在这些国家科学普及工作先由科技社团主导,然后政府资助和逐步介入,那么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我先讲英国。在西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最早是起源于英国的科技社团。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但到1799年成立的英国皇家研究院,其职能就拓展为两个,除了进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外,还将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它的主要职能,在这方面的活动有:面向公众和社会作科学报告和演讲,旨在弥补学校科学教育,激发公众的科学热情。1799年成立的皇家科普协会和1831年成立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其职能则主要是从事科技普及的工作。从此,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进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便开始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科技社团由于意识到通过科学普及工作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人才优势,他们都义不容辞地将自己看做是国家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这在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最早得到明确的表达:

皇家学会作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学术性科学团体,显然在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并且在前面的段落中我们已经指出了它在此事业中可能发挥的多种作用。本特别小组(adhocgroup)的成立反映了皇家学会极为关注此事。我们现在建议,皇家学会成立一个公众理解科学常务委员会。它的责任是:(1)监测和评估公众理解科学的进展情况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2)在科学交流中、在传媒上、在其他活动中以及一般的公共关系中,保证为科研机构和组织提供关于怎样提高公共理解科学的建议和指导;(3)监察皇家学会自己的一些活动,比如面向外行公众的讲座、科学传播奖项、新闻记者研讨会、简报会和新闻发布会、与“议会与科学委员会”以及其他类似组织之间的交流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科技社团更加意识到通过科学普及工作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要求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为要求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中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作了如下分析:科学技术在我们居家与工作的日常生活的多数方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我们国家的繁荣都与之息息相关。几乎所有公共政策议题都涉及科学或者技术的方面。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科学的成就以及科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理解。

许多个人决定,比如关于饮食、接种疫苗、居家与工作中的个人卫生和安全等的个人决定,都会因人们对其背后之科学的理解而受益匪浅。“理解”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了解,还包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之局限性的领会以及对科学之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正确评价。对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变易性之本质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解以及读懂数据材料的能力,也是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公众能够更多地理解科学的范围和局限性,更多地了解科学的成就和科学的方法,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加美好或者更有所不同呢?本报告的基本论点是,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这是事关全英国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这些长期目标,就要求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一项投资,并非是资源允许情况下的某种一味的奢侈。1993年,英国政府对皇家学会的上述报告作出反应,发表了科技政策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与技术战略》,阐述了英国政府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其中将促进公众对科技的理解作为科技发展战略之一。据此英国政府推出了一个名为“公众认知计划”的科普计划,支持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等一些科普组织开展活动。

看来英国的科技社团确实在对国内公众的科普工作中,起到了“社会主力军”的作用,政府推动在其后形成。那么美国的情况如何?

美国也是如此。1848年成立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一直在美国公众科普工作上起主导作用。它是一个全国性的科技社团,有点类似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紧接在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报告之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公布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全面提高美国人科学素质的研究报告,它指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

用这些知识装备他们,使他们同公众一道,全心全意地参与建设和保卫一个开放的、公正的和生机勃勃的社会……

掌握人类、国家和世界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智慧。而人的智慧又依赖于人所受教育的特点、分布和效果。简言之,理事会得出的结论是:.不断地执著地探索的科学可以为人类提供生物环境知识和社会行为知识,人们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找出解决全球问题和地方问题的有效方法。没有这些知识,创造一个安定世界的进展就会遇到许多不必要的障碍。

科学强调和解释生命体相互间和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培养着自然界的理智之光,人们进行技术使用的决策时应当了解,如果没有理智,人们就会鲁莽地毁灭生命赖以生存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