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0083200000040

第40章 学科与人才:科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4)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和默顿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往往有师生关系,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斯特和米立根,米立根和安德森,安德森和格拉塞,费米和杨振宁、李政道等等都是师生关系,这种案例有20多对。据统计,美国有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们年青时曾在63位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手下工作过。

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

(1)提倡让学生走近学科大师,如有可能,最好能师从学科大师,做其研究生,或者做其博士后,在大师手下从事研究;或者邀请学科大师来校、来研究所讲学,为学生走近学科大师创造条件。

(2)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研读学科大师的论文、专著和回忆录,等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经验,尤其应引起我们注意,因为我国当前最为缺乏的就是杰出科技人才。

学科教育的第五个重要特征是:“科研—教学—

学习三结合”(洪堡原则)是现代研究生学科教育方式的发展趋势。美国教育学家B.克拉克说,洪堡原则告诉我们,“应该通过使学生参与科研来训练他们从事科研。学生在实验室和研讨班,当他们对教授指定的科研问题或者他们自己提出的科研问题寻找答案时,他们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结果教授和学生成为搞科研的同事,在共同寻求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的真理的过程中携起手来。以科研作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因此,科研使教授和学生定向,把教学和学习合拢来成为促进知识的一个无缝的承诺之网,铸成了一个紧密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

(1)提倡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2)现在国内大学本科生教育有弱化科研活动的趋势,本科生很少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毕业论文也有走走形式的趋势,这对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独立研究能力的效果甚少。应改变这种状况。

这种现代研究生学科教育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和独立研究机构均有实践,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学科教育的第六个重要特征是,全面提高科学人员的科学素养,才能为学科共同体提供合格人才。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一个经常有原创性学科理论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具有如下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

(1)掌握前沿科学理论(科学知识);(2)讲究科学探究的路线与方法(科学方法);(3)遵循正确的行为规范(科学精神);(4)了解时代的自然观思想(科学思想)。

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1)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要改变目前研究生仅重视科学知识和外语学习的片面做法。根据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科学家科学素养的几个要素、它们的功能、培养目标以及增强手段与机制,列表简述如下:(2)在学科共同体内,也要形成一个讲究全面提高科学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文化氛围。

通过您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学科教育的特征在总体上有所了解了,这也是他们为什么科学人才辈出的原因所在。科学工作者从事的科学学科研究活动,主要是在国家科学院、大学和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三大圈子内进行的。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研究所”,它是学科研究成果的生产基地,因而也称之为学科基地。人们发现,一些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所往往人才辈出,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它培养来的或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1978年已有25位,真令人羡慕。这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学科基地建设的问题。世界高水平的学科成果主要产生于各国高水平特别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之所以是学科原创力强国,主要原因是它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学术传统的著名的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所,所以建设高水平特别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就成为发展科学的基础。

从美、英等国的经验来看,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有四个特点:

如前所述,一是拥有名师。从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结果来看,具有原创力的科技人才的造就的重要一环,是“名师指点”,诺贝尔奖获得者间往往有师徒关系,所以“庙有大菩萨”是很重要的。

二是拥有众多杰出的青年学者。从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结果来看,获奖者大多数是年青人,年龄在30岁左右。所以科学原创性的事业,主要是年青人的事业。

三是具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从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结果来看,攻读博士和参加博士后研究,是培养科研人员原创力的重要途径。

四是配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是科学家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配有善于管理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们一般要具有做好基础研究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评价、资源配置、文化氛围建设等”能力。

您可以举例加以说明吗?

这里对上表中的“交流、合作、竞争”作一点说明。英美的科学社会学家认为,学科共同体内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对学科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有密切的关系。学科共同体内的交流、合作、竞争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有形的。

因为科学现在已经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科学的各级管理组织会出面组织科学家的交流合作,比如举行几年一次的正式的学术交流会、创办各种正式的学术杂志、组织出版各种学术专著,等等。这种正式的、有形的、公开的学术交流,对繁荣科学思想、推进科学研究,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绝大部分学术会议不开了,一些学术杂志停办了,这时科学工作者就感到学术空气沉闷,学术信息封闭。其结果是,在这十年中科学发现的成果明显减少了。

学科共同体内交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是“无形学院”,即科学家们私下的、非正式的交流合作。科学家之间经常通过书信交流科学思想,未定稿就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情况,比如,人们发现科学家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常常用大量的篇幅交流科学思想。若干科学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是这种交流方式的第二种情况,最典型的是法国数学界的布尔巴基学派,他们由十几个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的校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著书立说,成果累累,令世人刮目相看。举行小型的、非正式的、自发的学术讨论会是这种交流方式的第三种情况,这种交流容易使学术深化,推动理论发展。

下面我们仅就第二种情况作一点展开。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科学家的合作小组中,往往包括了少数非常高产的科学家和许多相对来说成果较少的科学家,于是前者就成为小组中的领袖人物,后者就成为一般成员,科学共同体内的这些子群体是通过他们的领袖人物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领袖人物对内组织学术探讨,开展群体研究,培养研究生;对外彼此之间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横跨整个学科进行学术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小组能够追踪急速变化着的科学前沿,在科学理论快速增长的时期能够跟得上新的科学发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作出更新的科学发现。例如,在分子生物学界一个在噬菌体研究中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小组的领袖人物是这样回顾他的小组对他们作出科学发现的影响的:

一旦开始了噬菌体的研究,我就要继续工作下去,因为看起来在这里能够进行比利用其他材料更有趣的实验。此外,研究这些病毒的人们组成的可爱的群体是非常融洽的;在我们中间,我已经看到也将会看到很细微的竞争秘密和某些窃窃私语;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热衷于彼此之间的合作以推进整个工作。

上述例子表明在合作研究这个子群体当中,科学家通过交流合作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而推动科学发现的形成。此外,当这一科学发现被提出以后,通过学科共同体内子群体之间的交流,这一科学发现的新理论就会得以传播。那些最早获得这个新理论信息的科学家们,就会很快地觉察到新理论的学术价值,就会迅速地将这一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内,并且利用这一新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更新的发现。科学社会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交流愈及时,则新理论的扩散的速度就愈快,那么站在新理论基础上作出的更新的科学发现数量的增长就更快。学科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有效运作,有赖于管理者的卓越工作,与他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鉴于这一特征,在学科基地建设中应注意:

(1)学科的发展需要管理权威。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学科研究资源,以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2)正确区分管理人才与研究人才人选的条件。并非一个优秀的研究人才就能担当好一个研究部门的管理工作。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懂科学,更要懂科学管理。

(3)主要管理者(如研究所所长、院长)的年龄,一般应偏中老年为好。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学科理论成果一般是在科学家处于中青年时期完成的,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平均为36岁,化学奖获得者是38岁,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是40岁。相反,科学家被选为国家科学院士时,已中老年化,如美国1960耀1967年当选的院士286人的平均年龄为50.7岁。因此,科学家在中青年时,一般花在科研上的时间较多,其角色是科研型。这时一般不宜在稍有成就时就将其放在所长、院长的领导岗位,将其角色换为管理型,由于年轻,他们不一定有管理经验,如果将他们放在领导岗位,其结果可能是他们既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又耽误了科研工作。相反,优秀科学家到了中老年时,功成名就,对科研活动的开展又有丰富的经验,虽在科研上不如中青年人精力充沛,但做科研管理工作却是用其所长。

跨学科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与人才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下面请您介绍一下在多学科或跨学科导向型中,科学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基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