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20022400000007

第7章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4)

从16世纪开始,俄罗斯的疆界伴随帝国扩张的脚步不断拓展,俄罗斯民族主义也日益兴盛起来。与此同时,帝国的强制同化政策在被征服地区也遭到了当地民族的抵抗,地方民族主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扩张和抵抗之间的抗衡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情绪,促使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不断深化,拯救世界的弥赛亚精神不断增强。为了抵制被征服地区的民族主义,俄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所谓的“俄罗斯民族优越论”,为俄罗斯民族主义寻找了又一个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沙俄的扩张政策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解释。“俄罗斯民族优秀论”将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置于特殊地位,宣称俄罗斯民族是“上帝的选民”,把俄罗斯民族同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相对立。“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也只有一个民族可以通晓上帝的真理……唯一的上帝选民——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米·比·波哥金强调世界上存在一种不可抗拒的“绝对精神”,它将在“上帝的选民”身上得到体现,这些民族注定要实现某种神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而俄罗斯民族即是被上帝选定的优秀民族。“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人都认为,俄罗斯就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承担的是特殊的使命。”

:俄罗斯是斯拉夫民族中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并建立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民族,它在幅员、人口、财富、政治威信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比任何其他斯拉夫民族都强,所以俄罗斯的知识分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强调俄罗斯在斯拉夫民族大家庭中充当霸主的所谓“天赋权利”。即便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也认为“斯拉夫的河都应汇入俄罗斯的海洋”,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民族主义倾向。十二月党人的代表人物彼斯捷尔公开宣扬非俄罗斯民族应该同化于俄罗斯民族之中,认为民族自决和分离是与国家的“安宁”相互抵触的。

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忏悔书中也劝说沙皇政府应该高举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那样所有的斯拉夫人,包括奥地利、普鲁士领域内一切操斯拉夫语言的人们,都将欢欣鼓舞、高高兴兴地置身于俄国的宽大双翼下,众志成城地一起去反对势不两立的德意志人,并全体向整个西欧方向前进。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甘心在全人类中扮演次要的角色,甚至不甘心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而是要始终并且独立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说过:“只有当整个世界只剩下法兰西人的时候,所有的法兰西人才会不仅为自己的法兰西服务,也为全人类服务;英国人和德国人也是如此。只有俄罗斯人,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说,要比其他民族早很多)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欧洲人,然后才是一个俄罗斯人。当我在法兰西,那我就是法兰西人;我和德国人在一起,我就是德国人;和希腊人一起,我就是希腊人。只有这样,我才是俄罗斯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才能更好地为俄罗斯服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思想。”

俄罗斯这些进步知识分子身上被深深地刻上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烙印。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为本民族的独特性深感自豪。尽管他们在思想上反对沙皇政府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但是面对帝国辉煌的“战绩”,他们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妥协和屈服。毕竟,祖国的强大和进步正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在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心中,俄罗斯不仅应该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中心,还应该要成为整个欧洲的中心。恰达耶夫认为:“我们负有使命在多得数不清的问题上去指教欧洲,离开我们的指教,他们就不会弄明白这些问题。将会有这样一天,我们除了已经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以外,还会成为欧洲的思想中心。”俄罗斯是上帝选定的“优秀”民族,因此它的地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高;同时,它的身上肩负了特殊的使命,最终将会通过东正教来拯救整个世界,因此它的历史经历也必定会与其他民族不同。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俄罗斯国家内部长期存在并且长久发展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俄罗斯民族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异族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成为第一个击败“异教徒”的东正教王国,这给俄罗斯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也强化了俄罗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俄罗斯民族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历史进程中的胜利者。作为“胜者为王败者寇”的信奉者,俄罗斯民族开始认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具有优越性,应该为其他民族所接受。“第三罗马”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给这种“强势民族主义”的理念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莫斯科是继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个基督救赎中心,俄罗斯民族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些因素促使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具有了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它超越了国家,值得其他所有民族加以效仿。因此,俄罗斯民族主义不仅成为了俄罗斯国家和政府对外扩张进程中的“合法通行证”,而且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一种共识,因而能够在俄罗斯的国家内长久地保持下来。俄罗斯民族和国家都是在与异族的斗争中产生和形成的,其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同战争密不可分的。战争诞生了“另类的爱国主义,同其他民族特性不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正是这种爱国主义使俄罗斯的民族特性真正成为了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的强大主人”。

战争即武力手段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和国家体制的形成与特点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俄罗斯民族在今后的历史发展和国际舞台中显示了自己同其他民族迥异的尚武精神和进攻意识,弥赛亚的精神理念则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民族增添了非理性的因素。“民族性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存在价值之一,民族性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它,培养它,悉心地呵护它,确切地说,应该抬升它,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修补。”19世纪俄罗斯的诗人丘切夫就曾经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在俄罗斯,只有信仰是可能的。”

“民族主义意味着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对民族利益的捍卫,这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典型特征。民族主义在俄罗斯的历史中从来都不是一个次要因素:它一直是,现在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在建立能够反映俄罗斯人民意志性格的国家的迫切要求之中。”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具有历史传承、不断发展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同。16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还没有形成自身稳定的体系,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表现为对异族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反抗、对自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的争取。16世纪以后,俄罗斯民族摆脱蒙古鞑靼人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国家赢得了主权。同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引发了民族主义的情绪,自此以后,俄罗斯民族一直将武力视为最有效的战斗方式,对战争也有着相当的偏好,尚武精神也就成为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事实上,战争也确实对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6世纪以后的将近四个世纪内,沙皇政府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大肆对外殖民扩张。此时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表现为以领土扩张、政治奴役、经济掠夺为目的,为本民族或少数权贵集团谋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这种狂热的民族沙文主义充当了俄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令他们愿意为了沙皇政府勾勒的“强国”梦想奋斗不息;这种民族主义伴随俄国民众度过了一次又一次自上而下进行的强制性社会转型,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俄罗斯民族共同经历的这些历史为整个俄罗斯民族提供了强烈的认同意识。当代的俄罗斯民族同历史上的俄罗斯民族不同,他们不再是由单一种族组成、语言、宗教、文化和分布区域相同的人群,但彼此之间依然认同属于同一个民族,产生这一认同意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共同的过往经历和对未来的共同憧憬。因此在探讨民族主义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共同”的东西:共同的历史、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成就、共同的生理、共同的失败、共同的悲伤、共同的憧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愿望等。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经过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之后,1991年,作为统一政治实体的苏联宣告解体。在谈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个经常被触及的话题。许多学者认为苏联时期官方对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大力宣传是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有关这一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苏联民族问题的存在是否是由官方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过分强调引发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苏联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特性各异的国家里,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难免的。事实上,在整个苏联时期一直都存在需要解决的民族矛盾,有些还十分严重。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有一些历史遗留的因素,也有一些客观的国内国际的现实矛盾,很难说就是由俄罗斯主义所引发的。其次,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的民族矛盾本身就十分严重,历史的因素使得苏联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内存在民族问题不但是不可避免,而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解决。同历史上的沙皇时期相比,苏联的民族政策相对公平公正,符合了绝大多数民族及各民族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民族关系也是比较稳定的。最后,从客观事实来看,在苏联时期的官方宣传和正式文件中,民族问题上的主流是宣扬和睦平等,不提倡或者是竭力淡化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哪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涉及整个民族生存的事件中,官方也是以“爱国主义”替代“民族主义”的宣传。尽管苏联的某些领导人在行为举措和谈话语句中透露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倾向,但俄罗斯民族主义并没有成为社会的思潮;国家和政府竭力维护的是整个苏联,是所有民族,而不是俄罗斯一个民族的利益。但是也应该承认,在苏联事实上的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趋势和倾向。

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俄罗斯民族

当今世界上有92%以上的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毫无疑问也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在沙俄时代、苏联时代,还是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民族都是该多民族国家中的主体民族。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民族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居民人数占据较大比例的,并且是在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占据主导或重要地位的民族。俄罗斯民族从俄罗斯帝国开始,到苏联时代,再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时代,从人数上来讲都是最多的。

俄罗斯民族是东欧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1世纪起,由于日耳曼人等“蛮族”部落的大举入侵,斯拉夫人这一庞大的民族群体开始了民族大迁徙,直到公元6世纪才结束。在迁徙的过程中斯拉夫民族逐渐分化为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这些斯拉夫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文化。东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第聂伯河流域、楚德湖和伊尔明湖地区,以及伏尔加河、奥卡河上游地区,并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民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公元10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各部族仍然处在流动和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像飞鸟一样在平原上分散居住,不时搬迁,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迁居到另外一个新环境中。12世纪到15世纪的时间内,俄罗斯民族在莫斯科公国的领导之下,展开了抗击外敌(主要针对蒙古鞑靼人)、建立独立统一的“伟大俄罗斯国家”的斗争。在完成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之后,16世纪的俄罗斯人逐渐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从波罗的海和白海到黑海、高加索山脉的广大地域内,小俄罗斯、白俄罗斯、诺沃罗西亚等一个接一个并入了大俄罗斯,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民族为帝国的成立和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帝国版图的扩大也更加促进了俄罗斯族的发展。在帝国对外扩张的进程中,俄罗斯族生活和居住的区域也随之扩大。一方面,沙皇政府的殖民政策中包含了鼓励俄罗斯人向新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政策,另一方面俄罗斯族人也因为种种目的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移居。例如沙皇政府在向西伯利亚地区的殖民就主要是通过商人的活动完成的。此外,由于政治原因,一部分俄罗斯人为了逃避迫害而躲避到了这些地区。到19世纪末的时候,俄罗斯民族的居住区域已经包含了中央区、中央黑土区、乌拉尔区、伏尔加区、西北区和伏尔加维亚特区等。从人数上来讲,俄罗斯族人口总数占俄国人口总数的44.4%,是帝国时代人口最多的民族,且在各个共和国中也占到相当高的比例,如在俄罗斯联邦中占到82%,在哈萨克斯坦占了38%,在乌克兰占到了22%。列宁就曾经说过:“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人占据着广袤的连片地区,人口约有7 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