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20022300000003

第3章 探究人性(2)

那些企图证明人类在本质上是自私的或者是无私的人,常常使用动物行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有时候,这些人是依靠古代的“洞穴人”来证实他们的观点的。这些情况在哲学家、神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中尤为明显。这些人常常求助于寓言,用诸如狮子、老虎、狼等动物来证明人是无法信任的。在马斯洛看来,这是极其荒谬的!

即使从理论角度而言,这样的理论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根本不能够凭其他动物的行为对人类的行为作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实际上,一个判断对于某个物种的特征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另一个物种来说,则可能完全是错误的。因此,与其说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家是达尔文主义者,倒不如说是伪达尔文主义者。对于心理学家而言,他们有时的确会为了种种原因利用动物研究的成果,但只要他们是严谨的,他们就会承认,这只是为了对实验加以改进,或者是为了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不指望这些内容可以揭示关于人性的真理。

无论如何,就人性问题而言,伪达尔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常常会导致与设想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既然总是把人与狮子、老虎、狼等进行比较,那为什么人与食草动物就不能比较呢?很容易看出,伪达尔文主义的比较仅限于少数几个物种,而地球上的物种成千上万。

更重要的依据在于,如果我们选择人类的近亲类人猿,尤其是黑猩猩与人类进行比较的话,那么,生物学上的遗传特性似乎并不是向自私、残忍、支配和专横等方向发展的,而是更加倾向于合作、友谊和无私。这些行为恰恰是黑猩猩常常表现出来的。除了在野外环境中取得的证据,现在的实验证据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例如,各种实验都表明,黑猩猩会帮助它们的伙伴,包括匀出自己的食物,救助将要饿死的邻居,强壮个体常常是弱小个体的保护者而不是统治者。那些在工作中与黑猩猩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他们能够与黑猩猩建立真正的友谊。

但是,实际上马斯洛并不希望进行过多的诸如此类的观察。因为,这种论证的思路不管怎样仍是错误的。但是,这种富有想像力的实验的确很具诱惑力,只需举出在动物中存在无私甚至利他的行为,就足以推翻伪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伪达尔文主义认为,通过对其他物种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得知,人类在本质上是自私的、残忍的、乐于支配他人的。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荒谬的、错误的。

最后,马斯洛对有关史前洞穴人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般的看法是洞穴人是原始的、野蛮的、好斗的,甚至是极其残忍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科学家对史前洞穴人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解剖学。除此,一无所知。只是因为洞穴人看起来野蛮,人们就认为其行为必然残忍。与我们的现代文明相比,也许洞穴人要善良得多,对其他成员更具利他性。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但从我们有限的知识出发,我们同样也不能得出洞穴人凶残的结论。

总之,在有关自私人性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任何倾向于借助动物行为或是人云亦云的洞穴人的行为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中不值一提。

健康的自私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像自私、无私等词汇,其本身就带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如果什么事被认定是自私的,那么通常人们的反应就是“应该反对它”。但是,精神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却要求我们抛弃这些简单的方式和态度。

例如,对受虐狂的研究表明,大量表现为无私的行为产生于精神错乱或是自私的动机。我们不应该总是被无私行动和外表所迷惑,因为表面的无私的下面也许掩盖了惊人的敌意、嫉妒或者仇恨。

在对此类病人实施精神治疗的过程中,常常有必要至少在某些时候教会他们采取所谓健康的自私的行为方式。对于那些缺乏自尊感和那些把自己的基本需要看成洪水猛兽的人来说,有必要用一套全新的方法来使他们认识自身。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获得心理健康。换言之,从精神病学的观点来看,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并非永远可取。

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弗洛姆曾经这样概括上述观点:“一个既不自尊也不自爱的人是不会真正尊重、爱护别人的。”因此,有必要区分健康的自私与不健康的自私,健康的无私与不健康的无私。更具体地说,我们必须明白行为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差异。外在行为也许是自私的或者是无私的,引起这些行为的动机,同样可能有自私或者无私的差异。

这项一般意义上的结论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被证实,其依据是心理学上关于健康者与不健康者的临床经验。心理健康与无私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也许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将行为按动机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更加精确地指出心理健康与我们所谓的健康的无私之间的确有很密切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就会变得更有价值。

实验表明,当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显得无私时,其根源往往由于他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表现感情丰富。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源于内心充实而非贫乏。而一个精神病患者自私的举动,往往是一种在被剥夺感驱使下的产物,其表现有恐惧感、不安全感和内心贫乏感。

在临床上,通常假定自私、敌意以及邪恶产生于个体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受到了阻挠,无论它们是缘于过去还是现在。

由此,我们把无私称为心理满足,把自私称为心理贫乏。

仇恨和侵犯

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吗

按语:

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仇恨和侵犯的行为,而那些心理变态的罪犯则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们杀戮、残害他人,却没有一丝悔意。仇恨和侵犯行为的确具有相当的能量,并产生很大的作用,由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其根源。最严肃的问题是“仇恨和侵犯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吗?”读完本文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关于暴力攻击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相信这种行为是本能的,是人类天性中所固有的;许多行为科学家都把仇恨和侵犯行为说成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是根据对动物的观察得出的。因为动物是相互侵犯、破坏成性的;而人也是一种动物,所以人对暴力也会有一种本能的爱好。对于这种观点,马斯洛是持反对意见的。

尽管有一些动物具有侵犯性,但许多动物却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动物王国中同一种动物间的暴力和侵犯行为,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例外。而且,那些与人关系密切的动物几乎没有本能的侵犯行为。猴子尤其如此。比如说,黑猩猩实际上就没有过为侵犯而侵犯的行为。与此同时,马斯洛也承认,对某些个别的动物和某些种类的动物而言,暴力和侵犯行为似乎就是它们的天性。

人类科学家发现:暴力和仇恨的程度在有些文化中可以是零,例如,阿拉派什人是那样温和、友爱、互让,以致他们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找到一个有一点个人意志的人来主持他们的各种仪式;而另一些文化中暴力和仇恨的程度却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像多布和恰克奇那样的民族,他们互相僧恨到了极点,以致恨不能将对方斩尽杀绝才好。通过对北美黑脚印第安人的研究使马斯洛确信,人类侵犯行为的根源不在于遗传而在于文化。那些印第安人根本不知侵犯为何物,尽管这个民族很骄傲、坚强,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些印第安人既使是喝了酒受酒精的影响后,他们也仅仅是变得欢快、友好,而并非是互相冲撞。

应该说侵犯性攻击行为是基本心理需要受到挫折,或无力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时的一种反应。一个学会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的人是不会诉诸暴力、侵犯或破坏的,尽管他们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

健康、成熟的人乐于与他人建立友谊、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乐于同集体一起工作。而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患者因没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满足他们想得到他人承认和赞许的强烈心理需要,所以在憎恨与破坏行为中找到了某种乐趣。我们社会的极端分子是心理变态罪犯,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奸诈、自私与侵犯成性之徒的危险之地,在他们看来,侵犯行为是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一种反应或防卫。因此,他们杀戮、残害、折磨他人,却没有一丝悔意。马斯洛这样去认识心理变态者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他们没有爱他人的感觉,因而可以不带仇恨,也不带乐趣地伤害,甚至杀死他人,就像杀死那些碰巧成了害虫的动物一样。

既然侵犯性行为主要是由文化带来的,那么,一般说来它是可以被杜绝和纠正的。

正确处理侵犯性攻击行为的方法是不要害怕。我们必经学会如何才能不害怕自己的攻击性。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汽车,那么,侵犯性攻击行为就好比是汽车里的汽油。它确实有相当的能量,并且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作用。以下列方式处理攻击性,或许会温和一些:诸如,把“我不喜欢这样”、“我不喜欢那样”,改成“我觉得你不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的话说出来。

马斯洛认为这种处理攻击性的方法是相当明智的,这意味着这种人是健康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