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20022300000027

第27章 破译开明管理(4)

在理论与实务上,会愈来愈强调事物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任何一家企业与社会的整合共生关系,将更为强化。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代表整个社会。在民主社会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创造优秀公民或不良公民的功能。产品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企业的地位,同时也关系到一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例如,大部分国家对美国的产品都有一种固定的印象,他们认为美国生产的原子笔比其他国家的好,写起来比较流畅。而最近的例子是,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都意识到,必须共同合作制造高品质的产品。在冷战前大家对日本产品的印象是劣等的、廉价的假冒品,但如今我们对日本产品的评价,已等同于我们对德国产品的评价一样:品质精良,工艺水准大进。众人可以经由某个国家所创造的汽车或照相机,评判一个国家;有人认为德国的产品品质已经开始下降,若真如此,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大大削弱了。

破译开明管理的激励谜团

按语:

马斯洛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对人性的健康成长有益,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对于自我实现最有利。作为优秀的经理人或学者,着眼于利润和效益无可厚非,但以上这些是必须重视、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考虑,开明管理的理论架构在某方面和心理治疗很相似:一群差劲的人做了差劲的事,整天信口开河,他们就是没有勇气仔细描绘自己的目标、目的以及长期的计划;他们似乎害怕讨论价值与目的。如果我们检查清楚开明企业、开明组织、开明团体的长期目标,就会发现整件事没有答案,根本产生不了任何意义。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心理治疗的目的和长期目标是使人们运用超越动机,达成自我实现的境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健全社会的功能,也是健全教育制度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再补充一点,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的长期目标,也是所有准心理治疗团体像学习团体、敏感度训练和领导团体的长期目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的观点,我们先解释两个概念:“学习团体”,又简称为T团体,由社会心理学家莱温所创,将8~14人组成一个小团体,采用敏感度训练的方式,由指导员负责引导并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接受别人的建议,以达到以下的目标:员工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了解、沟通的技巧、接纳他人;“敏感度训练”,就是经由小团体的人员互动与沟通,使团体的员工能藉此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进而提升自我的效能。

开明管理的长期目标,也是一般组织理论的长期目标。一本书接着一本书,不断地讨论发展、新的组织理论、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的基础是对人性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关于动机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但对于理论的价值和目的却只字未提,即使有也是非常模糊的。至于动机理论的高等层面,即它的远期目标、超越动机或存在价值,都是希望人们更健康,进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即使我们不管长期目标,只着眼于眼前的目标——创造利润、成为健全的组织、保障未来,但仅仅这些也是不够的。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者都希望能够永久经营企业,他们心里想的不是二年或三年,而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他们不仅希望能经营一百年,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自己的组织和团体能健全地永久经营。所以常常感觉到,他们总是在处理如何扩大经营规模,如何把工作时间再延长一点儿,或者是修正亨利.福特的经营策略之类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此时有必要讨论人类动机和长期目标。

我们很少看到有哪位经理人或学者,有勇气以长期的观点、乌托邦理想或有价值的观点作思考。他们一致认为,较低的人力流动率、较低的缺席率,良好的道德或更多的利润才是经营的成功之道。但他们这样做其实忽略了开明管理所强调的心理健全成长、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

我们怀疑,他们可能是害怕这样的道德优越感,以为只有少数有道德的人才会一切以道德为优先考量。其实他们错了,开明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人本主义的;除利润的考量之外,还必须顾及员工发展训练以及组织环境的改造。

如果每位员工都清楚企业的未来目标、方向和长期计划,那剩下的就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或是如何使方法符合目的的事,完全可能轻易地获得解决。但是,如果长期目标混淆不清、相互冲突、难以理解,那么,所有关于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讨论将完全失去效用。

我们必须清楚地说明,开明企业除了短期目标外,更要有长期目标。企业必须有长期的打算,以一世纪为单位,而非四五年,利润的创造将因此更为可观。开明企业的健全心理、道德感的坚持将会全面改善组织的运营,当然包括获利表现。

通过不断追踪人力资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人们已经开始构建完整的流程,衡量开明管理如何达成财务上的成功。

与员工共享利润和收益的企业,与那些不与员工共享利润的企业相比,在财务上的表现更为出色。

在广泛的范围内,与员工共同分享信息,邀请员工积极参与的企业运营表现比独裁管理的企业好上几倍。

弹性工作设计,即弹性的工作时间、轮流休假制度以及工作延伸,更能创造财务上的成功。

人员的训练与发展对企业财务表现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企业的盈余有三分之二是由于集体经济参与、智慧参与、弹性的工作设计与人员的训练和发展。

改变对待员工的方式,也许改变薪资结构,更能提高生产力。显然,员工的参与可以协助企业拟定更完善的补偿金制度,包括利润共享、所得分享,此外,员工认股计划的效用更佳。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管理理念中,关于对待员工的方式以及员工对运营、财务表现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不同的论调。有些理论也许仍会认为,除非是有利可图的事,否则不做。但更大的争议在于:开明社会中,企业和工作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在未来的岁月月里,商业企业运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赚取利润,另一个更有价值的意义是,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组织内,他们凭借不同的方式——但都是合乎法律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且以服务于全体社会作为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利润的确是商业的生命调节器,但是,它不是惟一的,人性和道德等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至少从长期来看,这与企业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

人本主义管理技巧

按语:

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心灵、欲望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具体又该如何实现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呢?或者说,人本主义的管理技巧又有哪些呢?马斯洛指出,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因人而异的管理模式;第二,实现良好的沟通;第三,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马斯洛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心灵、欲望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因而管理的方法也应采用人本模式。那么,具体地又该如何实现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呢?马斯洛指出,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因人而异的管理模式

如果有一群极其优秀的人能够成长,并且渴望成长,那么,在这一类人身上,所用的管理原则只适合于人性高层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