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复活(名师1+1导读方案)
19997800000005

第5章

这一章接第六章而来,结束了聂赫留朵夫的回忆,又回到了审判现场。在重点描写男女主人公之外,作者还通过传神的语言勾勒出其他人物的特点。副检察官口若悬河,只为卖弄学问;卡尔津金和包奇科娃的辩护律师为了三百卢布,颠倒黑白;玛丝洛娃的律师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在这荒唐的审判中,玛丝洛娃蒙冤大哭。她的哭泣让聂赫留朵夫内心受到了触动,他开始慢慢“复活”了。

学习与借鉴

1.形象的比喻。如“他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形象地写出他害怕被玛丝洛娃认出来的感觉。再如写他面对玛丝洛娃时,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弄死一只受伤的小鸟”,既准确地写出现在他们二人的关系,也形象地展示了他复杂矛盾的心理。“她却像一头被包围的野兽”,表现了玛丝洛娃的痛苦无助。

2.细致的神态描写。作者善于用简洁精确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如“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写出她无罪受审,又被揭起伤疤的愤恨之情。“强自克制的抽噎和夺眶而出的泪水”,则是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的展现。

被告们作了最后陈述,法官们开始商量用什么方式提出问题来交给陪审员们去解决,这又花掉不少时间。最后,所有的问题都确定了,庭长开始做总结发言。

庭长一开始讲话,玛丝洛娃就目不转睛地盯住他,仿佛怕听漏一个字。这样,聂赫留朵夫不用担心跟她的目光相遇,就一直看着她,他心里发生了一种常见的情况:心爱的人久别重逢,她的外貌由于这些年饱经风霜,变得使他吃惊,但接着透过外貌,她的本来面目逐渐恢复,聂赫留朵夫脑海里又出现了那个举世无双的人的主要风貌。

聂赫留朵夫心里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不错,尽管她身穿囚袍,身体发胖,胸部高耸,尽管她下巴放宽,额上和鬓角出现皱纹,眼睛浮肿,她确实就是卡秋莎,就是在复活节黎明时用她那双充满生之欢乐的热情眼睛,天真地笑盈盈地从脚到头瞅着他这个心爱的人的卡秋莎。“居然会有这样的巧遇!偏偏排在我陪审的庭上审讯,十年不见,偏偏在这里的被告席上看见她!这事将怎样收场啊?但愿快一点,快一点收场!”

名师导读

此时聂赫留朵夫关心的不是卡秋莎的命运,而是早点收场。这时他仍是自私的,还没有觉醒。【心理描写】

他心里产生了悔恨情绪,但他还不愿受它支配。他认为这是个偶然事件,不久就会过去,不会损害他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做了坏事的小狗,主人揪住它的颈背,把它的鼻子按在闯祸的地方。那小狗尖声狂叫,四脚抵住地面,身子往后退,想远远离开自己闯祸的地方,并且把它忘掉,但主人铁面无情,不肯罢休。聂赫留朵夫也感到他以前的行为多么卑劣,也感到主人那只强有力的手,但他还是不了解他所干的那件事的后果,也不承认他有一个支配他命运的主人。他还是不愿相信眼前这件事是他一手造成的。可是那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他,他感到无法脱身。他还在硬充好汉,若无其事地坐在第一排第二个座位上,习惯性地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随便摆弄着他的夹鼻眼镜。不过,在内心深处他已感到,不仅那个行为,而且他的整个闲散、放荡、残忍和自满的生活是多么残酷、卑鄙和恶劣。在以往的十二年里,有一块可怕的幕布一直遮住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那件罪行和犯罪后所过的全部生活。如今这块幕布在飘动,他已经偶尔看到了幕布后面的景象。

名师导读

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此时的心理状态,现实让他痛苦,内心却想逃避。【比喻修辞】

庭长终于结束发言,洒脱地拿起问题表,交给走到他跟前的首席陪审员。陪审员纷纷起立,因为可以退庭而高兴,但又仿佛害臊似的,两手不知往哪儿搁,一个个走进议事室。等他们走进去一关上门,就有一个宪兵来到门口,从刀鞘里拔出军刀搁在肩上,在门外站住。法官们站起来,走出去。被告们也被带走了。

“害臊”一词反映了他们在法庭上没有尽到职责的心理。【用词准确】

陪审员走进议事室,像原先一样,第一件事就是掏出烟来吸。刚才在法庭里,他们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多少都觉得自己的处境有点尴尬,自己的行为有点做作。但是一走进议事室开始吸烟,这种感觉就过去了。他们如释重负,在议事室里分头坐下,顿时兴致勃勃地交谈起来。

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最终认定西蒙·彼得罗夫·卡尔津金犯了罪——认定他参与谋财害命。而对包奇科娃,首席陪审员要严格按法律办事,认为包奇科娃是毒死人命案的同谋犯证据不足,并取得胜利。而对玛丝洛娃的问题却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首席陪审员坚持说,她在毒死人命和盗窃钱财方面都犯了罪,但有的人不同意他的意见,有的人动摇不定,可最终首席陪审员的意见逐渐取得优势,主要因为陪审员个个都累了,情愿附和那种可以早些获得统一的意见,让大家离开法庭,自由行动。

名师导读

写出陪审员们为了早点休息而不顾事实与正义的心理。【心理描写】

聂赫留朵夫根据法庭审讯情况和他对玛丝洛娃的了解,深信她在盗窃钱财和毒死人命两方面都没有罪。起初他相信大家会这样裁定,但没想到最后大家都倾向于判玛丝洛娃有罪。他本想反驳他们,却又不敢为玛丝洛娃辩解,怕大家会怀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首席陪审员发话了:“我们就裁定她犯了罪,但没有蓄意抢劫,没有盗窃财物,这样可好?”大家都同意了,谁也没有想到在答案里要加上一句:是有罪,但并非蓄意杀人。聂赫留朵夫太激动了,也没有发觉这个疏忽。答案就这样记录下来,被送到庭上。

拉伯雷(法国讽刺小说家)曾写过一个法学家,他在办案时引证各种法条,念了二十页莫名其妙的拉丁文法典,最后却建议法官掷骰子,看是单数还是双数。是双数,就是原告有理;是单数,就是被告有理。今天的情况也是这样。通过这个决定而不是通过那个决定,并非因为大家都同意这个决定,而是因为大家都感到疲劳,都想快点脱身,因此就一致同意那个可以早一点结束的决定。

先是引证法条,最后却建议掷骰子,庄严与滑稽同时出现,对比鲜明,讽刺极强。【对比修辞】

陪审员摇了摇铃。掮着出鞘军刀的宪兵把刀放回鞘里,身子闪到一旁。法官纷纷就位,陪审员一个跟着一个出来。

首席陪审员郑重其事地拿着那张表格。他走到庭长跟前,把表格递给他。庭长看完表格,显然大为惊讶,双手一摊,就同其余两位法官商量。庭长感到惊讶,因为陪审员提出了第一个保留条款:“并非蓄意抢劫”,却没有提出第二个保留条款:“并非蓄意杀人”。照陪审员这个决定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玛丝洛娃没有盗窃,没有抢劫,却无缘无故毒死了一个人。

“您瞧,他们的答案多么荒唐,”庭长对左边的法官说,“这样她就要被判服苦役,可她又没有罪。依我看,这种情形可以引用第818条规定,取消陪审员的决定。您看怎么样?”

名师导读

批评他们荒唐,却忘了自己。而这么荒唐的事竟然能够通过,刻画出陪审团的草率和荒谬。【语言描写】

那个和善的法官没有立刻回答,却看了看面前那份公文的号码,算了算那个数目能不能被三除尽。他计算着,要是能除尽,他就同意。结果这个数目除不尽,但他这人心地善良,还是同意了庭长的意见。

照应前文占卜胃病能否治好而数步数的细节。【照应前文】

“那么您呢?”庭长问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

“说什么也不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现在报纸上已经议论纷纷,说陪审员总是替罪犯开脱。要是法官也替罪犯开脱,人家又会怎么说呢?我说什么也不同意。”

庭长看了看表,问副检察官,他认为应该判处那几个被告什么刑罚。

这样处理玛丝洛娃使副检察官感到意外的成功。他心里十分高兴,并把这成功归因于他出色的口才。他查了查法典,宣布了处罚他们的法律条款,这几条都是法律所能判处的最重刑罚。

“审理暂停,法官商议判决。”庭长一边说,一边站起来。

聂赫留朵夫瞧了瞧那几个被告。他们,这几个命运已定的人,仍旧呆呆地坐在栏杆和士兵中间。玛丝洛娃不知为什么在微笑。聂赫留朵夫的心灵里有一种卑劣的感情在蠢蠢欲动。他原以为她会无罪开释并将留在城里,因此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她才好。就他来说,不论怎样对待她都很为难。如今呢,服苦役,去西伯利亚,这样就一笔勾销了同她保持任何关系的可能:那只负伤而没有死去的鸟就不会再在猎物袋里扑腾,也就不会使人想起它了。

名师导读

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了他卑劣的心理——委屈他人,求得自己的心安理得。【心理描写】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这一章重点写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及陪审员们给三个被告定罪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现在关心的是他自己。一方面,他已习惯了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想受到打搅,明哲保身,不愿替玛丝洛娃辩护;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两种心理形成剧烈的斗争。而陪审员们在给被告们定罪时,各怀私心,莫衷一是。这样就把悲惨的命运强加到了玛丝洛娃的身上。

学习与借鉴

1.出色的心理描写。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回想从前,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者详细刻画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他想为玛丝洛娃辩解,又怕别人多心;他希望她无罪开释,但又盼望她被判去西伯利亚服苦役,从而忘记这不愉快的往事。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人物真实可感,丰富了人物性格。

2.巧妙的比喻。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如把聂赫留朵夫比做“做坏事的小狗”,形象地写出他良心受到惩罚的感受;把玛丝洛娃比做“负伤的小鸟”,表现了她悲惨的命运,同时照应前文。这些巧妙的比喻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庭长从议事室回来,宣判叶卡吉琳娜·玛丝洛娃流放服苦役四年,并承担刑法第二十八条所列后果。玛丝洛娃听到判决,脸涨得通红。

“我没有罪,没有罪!”她忽然对着整个法庭大声叫嚷。

“冤枉啊!我没有罪!我根本没有起过坏心,连想都没有想过。我说的是实话,实话!”她说完往长凳上一坐,放声痛哭起来,弄得宪兵只好拉住她的衣袖。

“不,可不能就这样了结。”聂赫留朵夫完全忘了刚才那种卑劣的感情,自言自语。他身不由己地赶到走廊里,想再去看她一眼。门口挤满了陪审员和律师,他们有说有笑,为办完案子而高兴。聂赫留朵夫不得不在门口停留几分钟。等他来到走廊里,玛丝洛娃已经走远了。他快步走去,也不顾人家的注意,直到追上她方才站住。她已经停止号哭,只是抽抽搭搭地呜咽着,用头巾梢儿擦着她那红块斑斑的脸。她头也不回地从他身边走过。等她过去了,聂赫留朵夫急忙返身往回走,想去找庭长,可是庭长已经走掉了。

聂赫留朵夫直到门房那里才追上他。聂赫留朵夫告诉庭长这个案件有点误会,需要重审。而庭长已穿上浅色大衣,从门房手里接过镶银手杖,急着出门。庭长显然想尽量讨好聂赫留朵夫,对他客气些。他轻轻挽着聂赫留朵夫的臂肘,走出门房来到令人欢乐的灿烂阳光下。

“您看呀,情况是有点别扭,”庭长放开嗓子说,“那个玛丝洛娃前面本来是有两条路摆着:一条几乎可以无罪开释,坐一阵子牢,还可以扣除已监禁的日子,那简直只能算是拘留;另一条是服苦役。中间的路是没有的。你们原来要是能加上一句:‘但并非蓄意谋杀’,她就可以无罪开释了。”

“我忽略了这一点,真是该死。”聂赫留朵夫说。

“是啊,关键就在这里。”庭长一面笑着说,一面看看表。此刻离克拉拉约定的时间只差三刻钟了,他建议聂赫留朵夫找个律师商量一下,就亲切地鞠了一躬,坐上车走了。

同庭长谈了话,又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聂赫留朵夫心里稍微平静了些。他想,刚才他之所以感到特别难受,是由于在那么不习惯的环境里度过了整整一个上午。

“这事真是万万没料到,太可怕了!一定要千方百计减轻她的苦难,而且要赶快动手,立刻就动手。对,我得在这里打听一下,法纳林或者米基兴住在什么地方。”他想起了两位名律师。

聂赫留朵夫返身回到法院,脱下大衣,走上楼去。他在第一条走廊里就遇见了法纳林。他拦住律师,说有事要同他商量。法纳林认识他,知道他的姓名,表示极愿为他效劳。

“至于办这个案子的酬报和费用,不管多少,全部由我负担。”聂赫留朵夫红着脸说。他把事情的始末讲了一遍。

“好吧,这事我明天就来办,要研究一下案情。后天,不,礼拜四晚上六点钟您到我家来,我给您答复。这样好吗?那咱们走吧,我还有些事,要在这里查一下。”

聂赫留朵夫向他告辞,走了出去。

他同律师谈过话,又采取了措施替玛丝洛娃辩护,觉得心里平静多了。他走到法院外面。天气晴朗,他舒畅地吸了一大口春天的空气。有关卡秋莎以及他对她行为的种种思绪和回忆,顿时在他头脑里翻腾起来。他又变得垂头丧气,心情郁闷了。

“不行,这事以后再说吧,”他自言自语,“现在我得抛开这些烦恼,去散散心。”

他想起了柯察金家的午餐,看了看表。时间不算晚,还赶得上。就雇了一辆漂亮的马车,匆匆赶到柯察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