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人怎样说“不”
19989300000004

第4章 为维护尊严,生命赋予了我们拒绝的权利(3)

(2)忌拖延说“不”的时机

有些人觉得不便说“不”,就随便找些不值一驳的理由来暂时搪塞对方,以求得一时的解脱。这个方法并不好,因为对方仍可以找理由跟你纠缠下去,直到你答应为止。

比如,你不想答应帮他做事,推说:“今天没有时间。”他就会说:“没有关系,你明天再帮我做好了,事情就拜托你了!”再比如,对方想把自己的旧笔记本电脑转让给你,可是你并不想要,于是推说:“钱不够。”那么对方就可能会说:“没事,你先拿去用,钱以后再说。”或者,你不愿意跟对方跳舞,推说:“我跳得不好。”那么他一定会说:“没关系,我慢慢带着你跳!”……

以上这些推脱理由都经不起推敲和反驳。对付这样的情况,你倒不如直截了当地用比较单纯的理由明确地告诉对方:“我想先攒点钱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我已经约了舞伴,不能和你跳,对不起”等。这样虽然会显得有些生硬,但理由单纯明快,不给对方可乘之机,可以免除后患。

(3)忌说话绵软无力

拒绝别人时,若说话绵软无力,甚至哼哼唧唧半天讲不清楚,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和厌恶。对方很可能会认为你不是帮不了他,而是根本不想帮他,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

(4)忌优柔寡断和武断

在拒绝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坦诚明朗,绝不能优柔寡断。诚然,这并非主张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直来直去地说一个“不”字,而是应该区分场合和人物的个性,既要果断又不能莽撞。

对待那些自尊心非常强又极为敏感,或是“脸皮薄”的人,我们只需要婉转地说清楚拒绝的理由,而不用直接说出拒绝的话,这样做会更好一些。因为,对方可以敏感地从你的话音中感受到你拒绝的意图,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拒而不言绝、诿而不言推的方法,可以不让对方觉得丢面子,也不会让对方下不来台,更不会破坏交往的好气氛。

譬如,当朋友在你正打算出门时来拜访你,你在表示欢迎的同时,也可以补充说一句:“你来得真巧,稍晚一会儿,我就出门了!”这等于暗示对方,你即将要出门办事。假如对方是知趣的人,便会简单地说明来意,然后迅速告辞,或者另外再约时间拜访。这比由你发出死板的“逐客令”要好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你的暗示一定清楚明了,让对方察觉到你的心意。

善于拒绝的人能远离不必要的麻烦

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人和事是很难拒绝的,譬如说,上司命令你加班,铁哥们求你帮忙走后门,老朋友向你推销东西……很多时候,你明明很想大声说出“不”,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活生生地把这个字咽回去了。

但是,很难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去拒绝,学会拒绝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个不知道该怎样拒绝的人是可怜的,同时也是可悲的。不懂得如何拒绝,就往往会被自己之外的人事所拖累,给自己带来麻烦不算,还有可能落得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在某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演过这样一个小品:一个小员工为了不让人看不起自己,就装作自己特别能干,不管谁求他办事,也不管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全部应允。有一次,他为了帮别人买两张卧铺票,曾经亲自通宵去排队,结果不但害苦了自己,还闹出很多笑话……

演员们的表演或许有所夸张,但生活中的确不乏与小品中类似的人物。有些热心肠、好面子又不善于拒绝别人的人,因为担心拒绝别人会失去人缘或是朋友情谊,于是经常违心地答应别人的要求,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心里也常常觉得不自在。

小马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一个周末,小马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电话来的是小马同村的一个老乡,第一次来北京,因为听人说小马在北京发展得不错,就想跟他见个面,吃顿饭。小马完全想不起来这样一个人,担心被骗,本来想拒绝,可是话到了嘴边,他又想:“如果真是同村的老乡,人家大老远过来,人生地不熟的,就这样拒绝了,说出去也不好听。还是先答应下来吧,一会儿再打电话回家问问。”于是,小马便和老乡约好了时间、地点,等那边高兴地挂了电话,才赶紧打电话回家打听。

父亲在电话那端告诉他,村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所以小马并不熟悉。小马当下就松了一口气:“幸好没有贸然拒绝!”

本来说好,随便找家餐馆吃饭的,可是到了约定的地方,老乡突然改变主意了:“我听村里人说,你一个月能挣1万多块,要不你请我去吃烤鸭吧!我还没吃过呢!他们说,全聚德的烤鸭最有名了,咱们就上那儿吃吧!”小马一听,心里不乐意了,月薪一万是没错,可是,他刚买了房,每个月都要还房贷,手头的钱其实并不多。全聚德的烤鸭,自己来北京几年了,也没吃过几次。

一看小马犹豫,老乡也有些不高兴了:“算了,算了,还是随便找个地方吃吧!”这下,小马又有些不好意思了,心想,没准以后都不会有来往了,好歹是一个村的。于是他一咬牙,带老乡去了全聚德。

本来以为吃完饭就没什么事了,没想到,老乡竟要求去小马家住几天,说刚来,还没找到房子。小马心里叫苦不迭,却还是没办法拒绝,只好把老乡带回了家。老乡这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小马吃住全包不算,还得带他买衣服,到处去玩。直到把老乡送走后,小马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经常帮助别人当然是好事,因为经常主动去帮助别人的人,也更容易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然而,每个人的时间和力量都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应该做和喜欢做的事。那时候,假如不想被其他身外之事打扰,就一定要学会拒绝别人,这样既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譬如,周一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谈判,但你的好朋友却希望你周日深夜开车送他去机场,而朋友就住在闹市,他完全可以打车去机场。这时候,你就应该想办法拒绝。假如你碍于情面答应朋友,就会不利于你的睡眠,进而直接影响到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假如因为精神不佳,把谈判弄砸了,你还可能会因此丢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那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因此,别总是因为想要得到别人的接受或赞扬,害怕给别人带来不快,又或者担心关系搞砸,就瞻前顾后、犹疑不定,违心地答应对方。在该说“不”的时候,就一定要大胆地说出口,只有这样才能节省有限的时间,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拒绝别人是要掌握好策略的技术活儿

有一个城市要举办一场大型的歌唱比赛,那个城市的一个民营企业家找到大赛主持人说:“我赞助5万元,你能安排我当个评委吗?”主持人知道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声誉不太好,而且他根本不懂艺术,所以,他就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老兄,你钱多得没地方花了吗?这5万元扔到这个比赛上,还不如扔进河里,说不定还能看到个水漂呢。”

当对方提出要求后,可以像这样机智地以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话语避开重点问题的回答,这样做可以巧妙地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

拒绝,是与各种不良现象做斗争的武器,要想达到目的,就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有时候,一句巧妙的言辞真的可以超过许多平淡乏味的说教。

一位年轻画家就近找到一处住房,在搬家之前对他的好友说:“我想把房间的墙壁很好地粉刷一下,然后在墙上画一些画。”深知这位年轻画家水平的好友劝他说:“你最好是先在墙壁上画画。然后再粉刷墙壁。”

这位好友运用含蓄的方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年轻的画家自然也会深思该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对待朋友和同学,积极地帮助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平时帮人,拒人才不难”。对于那些可能引起误解的事情,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态度,否则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一个有关军事机密的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做耳语状说:“这是一个机密问题,你能替我保密吗?”那个人连忙说:“我一定能!”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回答道:“那我同样也能!”

无独有偶,小林从一个朋友那里借了一架DV,他一边走一边摆弄着,这时刚好小赵迎面走来了。他也知道小赵有个毛病——见熟人有什么“新鲜东西”非要“借”去玩几天不可,这回他看见小林手中的DV免不了又要“借”去。尽管小林百般说明情况,小赵依然不肯放过。小林灵机一动,故作姿态地说:“好吧,借给你也可以,不过你不能借给别人,做得到吗?”

小赵一听连忙说:“当然,当然,我一定做得到。”

“绝不失信?”小林还追加一句。

“绝不失信!失信还能叫做人?”

小林斩钉截铁地说:“我也不能失信,因为我也答应过别人,这个DV绝不外借。”听到这儿,小赵目瞪口呆,这件事只得作罢。

有很多问题,我们也可以巧妙地把对方设置在同样的场景之中,从而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处境或意思,以达到巧妙拒绝对方的目的。

当人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行进,特别是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命令式的语言、强迫式的手段,其制止效果可想而知。碰到以上这些突发事件时,只有巧借其势,用巧妙的语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

顺势牵连、借风行舟的拒绝艺术能有效地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必须注意“牵”得要自然,“连”得要巧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一个教师刚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令他感到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教师一看,果真,第四颗扣子扣在了第五个扣眼里。当时场面有些尴尬,突然间,这位教师煞有介事地对学生们说:“老师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赶着来上课才会不小心扣错。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作业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

这位教师先是用话为自己解围,紧接着顺势把这件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连了起来,借此作比,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类似错误,既显得自然,又表达得具体。这种顺势牵连、借风行舟的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

曾经有一次,这位教师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的时候,却发现学生正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昨天晚上的女排比赛。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让学生们马上停止议论,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并且还谈了自己的感想。几分钟后,当学生们都静下心来听他讲时,他却巧妙地将话锋转入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