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人怎样说“不”
19989300000016

第16章 借助点“外力”,就不难表达拒绝之意(1)

除了声音外,肢体语言是我们表达内心活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实施拒绝,可以避免说出“不”时带来的尴尬。当然,在拒绝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式,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达到拒绝的效果。

肢体语言有妙用,说“不”时不妨一用

表达拒绝的意思,并不仅仅是依靠说话,身体的动作也可以,这就是有关拒绝的身体语言。譬如,摇头的动作,就是最为常见的拒绝动作。相关理论分析指出,在新生儿吮吸了充分的奶水后,他就会左右摇头晃脑,以此表达对母亲的乳房的拒绝。幼儿在吃饱了以后,也会用摇头晃脑的动作来抵抗长辈们喂食的调羹。人们在小时候,就会使用摇头晃脑来表达拒绝的意思,由此可见,拒绝的身体语言,实际上要比口头语言出现得更早。诚然,拒绝的身体语言绝不仅仅是摇头。在拒绝的时候,假如可以适当地采用肢体语言,就可以加强拒绝的效用。以下为大家推荐几种有效的拒绝姿态和动作。

第一,正襟危坐,挺直腰身。在动物的世界中,我们会发现狗、猫或猴子等动物打架的时候,它们全身的体毛都会竖立起来,膨胀的毛发让它们的样子看起来特别庞大,为何它们要会这么做呢?实际上,答案特别简单,因为它们要把自己的身体搞得貌似巨大,以便吓住敌人。实际上,人的一些行为,有时也会表现出与此类似的情形。

在比较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动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身体语言。譬如说,人与人打架时,面对面的两个人,往往总是在无意识中耸起肩膀,张肘使劲。使用这种方式的目的,与那些动物竖起毛发的目的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为了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高大,同样是为了彰显气势。

一位西装店老板说,他的顾客十之八九都要求不要把西装的尺寸做得太合身,而要做宽松一点。注意这是不为了穿着舒服,而是为了显得自己的体型更壮一些。我们常看到一些把外套搭挂在肩上走路的小伙子,摆开两只手走路,动作幅度挺大,其实这也是努力想让自己显得高大的一种表现。

第二,紧张与放松交替,松弛有度。在电视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观看主席台上的人的动作,你会发现,他们不断地交替变换身体姿态,特别是在发言的时候,有时是放松地背靠椅子,有时则眼神严厉地挺身出去,特别是面对敏感问题,被迫答辩时,即便言辞闪烁,但动作变换会特别频繁,这样显得气势逼人。

这种松弛有度的动作,已经成为闪躲对方攻击的有力武器,在心理学上广为人知。根据美国的精神医学者阿尔巴德·谢弗林博士的研究获知,当一个人把放松的态度和认真的态度交替重复时,会使对方无从理解你的肢体语言,以致失去说服你的线索。

比如,最初采取所谓倨傲自大的态度的开放性姿势,脚伸到前面去,两手在头部后面交叠。接着,过了一会儿之后,挺直背部,用身体向前面微微探出,做倾听状,面对对方。

这一连续的动作会影响对话人的注意力,导致对方目标丧失。第一个姿势是放松的,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话无趣;第二个姿势是紧张的,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话有趣。重复变换姿势,就会让对方不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

第三,双手交叉在胸前、两脚重叠。观察地铁座位上的乘客时,常会看到一些人:双手交叉在胸前,两脚重叠。他们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让人们都不好意思站在他们的面前。这个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照达尔文的说法,似乎这种姿势在全世界都是表示防卫。我们常常见到老师们摆出这种姿态,在同事中间更常见到,医生在同行中也爱做出这样的姿态。小孩在反抗父母的说教时,也会这样。这似乎是对料想到的攻击所采取的一种警戒措施,或表示个人立场的坚定不移,拒绝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改变。在谈判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采取双手抱胸的姿态,表示自己拒绝妥协的态度。

第四。腿部动作表达拒绝和反对。孩子想要出去玩,但是被父母阻止了。“你应该预习功课。”父母对他说。“可是我看书看了很久,我想出去玩一会儿……”孩子哀求道。当父母决绝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后,无力反抗的孩子只好回到书房里继续学习。过了一会儿,书房里传来敲打地面的声音。“你在做什么?”父母打开书房门,对孩子说。只见孩子用脚跺了跺地面,说:“没什么,鞋子好像有点不合适了。”

虽然孩子没有说出心中的不满,但是他的双脚已经很明显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愤怒。腿部动作在表达愤怒的情绪方面,除了跺脚的动作之外,还有踢东西的动作。人们常常会用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愤懑不平、抑郁不舒的情绪。另外,来回走动的动作除了表现紧张、焦虑和不安之外,有时也会在愤怒的情绪当中出现。

如果对方不想说话,对于你的观点不表示反对,而你却看到对方有微微跺脚动作,那么说明对方内心对你的观点其实是不同意的,但他可能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将反对的意见说出来。然而,他的腿部却不受控制地表达出了内心深处的抗议。

当我们焦虑或思虑的时候会来回走动。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会跺脚或踢东西,当我们想要逃跑的时候腿脚会往后退缩,并且脚微微移动朝向最近的出口,等等。这些腿部的动作似乎给我们这样的一种感觉,每一种情绪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腿部动作。

第五,赏玩身边的东西。传闻索尼的董事长井深大,在他对对方的话失去兴趣时,便不慌不忙打开报纸来看,这是非常露骨的拒绝做法。有一个评论家,每次碰到有自己不喜欢的访客到来,他就会一边与对方说话,一边整理自己的名片,这样的动作一般会让对方失去聊天的兴趣,而主动选择离开。但是也有不少访客压根儿不受他动作的干扰,硬是不走。碰到这种人,他就开始解答周刊杂志的猜谜,想一下,写一下,对方见此,往往就不得不知难而退了。

第六,设置闹铃,限制谈话的时间。有位公司老板拒绝他人的拜访,往往会事先在闹钟上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因为有一种闹铃一响谈话便可结束的安心感,故能热情倾听对方的说话。过来一会儿,期待的铃声终于响了,他就会非常遗憾地说:“哦,已经到点了。我要去……”这样一来,访谈就自然结束了。

除了以上几种动作技巧之外,还有各种表情动作,也可以用来说“不”。很多人习惯用撇嘴、耸鼻子、皱眉头等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讨厌和抵制。在沟通的时候,也可以学习采用,以提高自己的拒绝力。有些拒绝动作是本能的反应,有些却需要我们自学和锻炼。

“脸”是情感之窗,你也可以用表情拒绝

“脸”是最能表达情感的地方,我们在电视里往往会看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或国会议员被质疑的表情,他们貌似都以面无表情的脸来极力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脸仿佛是扑克牌,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拒绝沟通的效果。

如果有人委托你做事,而你却想用很少的语言来回绝他,那么,表情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经过这样的三个阶段才能达成有效的沟通:

①面部表情表达阶段,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表情的信息后而达成相信或不相信对方的判断。如果你能在这一阶段让对方接收到你给的刺激,就会在对方的心底形成或好或坏的首要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在这个阶段努力接受对方的。

②语言表达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认知之后。通常情况下,对方通过言辞来对你个人进行评鉴,例如,此人很有趣,或很健谈,或想法独特等等。

③引发动机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在肯定的材料积累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才发生。往往到这个时候才会产生要不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念头。如可以与其工作、希望和他工作或一定要和他做朋友等。

所以,如果你想拒绝对方,在第一阶段就表现出不想沟通的姿态是最为有效的。此时,表情含糊的扑克牌脸是最好的方式,相比进行到第二或第三阶段来说,更容易令对方明确意识到被拒绝了。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在电视或电影里见到过这样的镜头:一个主人公不喜欢的人,去向主人公求助。假如主人公对他不理不睬,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因为始终不能与主人公交流,就只好悻悻地离开。

说“不”时,要避免与对方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最善于传递情意。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以积极的眼神去交流。相信很多人都受到过这样的礼仪教育: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做一方面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情感的交流。

有一名推销员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是很在意这方面的事情,所以业绩并不好。有一位顾客去店里买车,他向顾客详细地介绍了一款车,在即将就要签单的时候,顾客却掉头走了。推销员很困惑:“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吗?”他特别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于是便唐突地打电话过去,问那名顾客为何要改变主意。

那名顾客也非常坦率地回答他说:“年轻人啊,你特别不专心,我认为你好像并不关心你所卖的车,你看起来貌似很了解它们,然而你在和我讲车的时候,还在跟另一位同事聊昨晚的球赛。我想,你实际上可能是在用胡言乱语敷衍我。我不敢断定,你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也许那些话都是你临时起意,胡编乱造的花言巧语罢了。”

事实证明,缺乏眼神交流,不利于沟通。如果你想让人接受,就要积极地与人展开眼神的交流。相反,如果你需要拒绝,则要尽量避免眼神交流。躲避对方的眼神,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不好意思的习惯性动作。而事实上,它更多表明的是一种拒绝的态度。

两眼相对,意味着双方之间积极的交流和接受。这件事对拒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想说服的一方当然热心地看着你的眼睛寻求碰上你的视线。他想透过眼睛把自己的要求送入你的心中。注视往往代表着热心,注视能够加强说服的力度。你也可能会因为对方饱含深情的眼睛而动容,最终接受对方谈话内容。

所以如果你要说“不”,就尽量不要对上对方的眼睛。有沟通大师认为,最难交谈的对手就是不看对方眼睛的人。

你如果想要尽快结束谈话,便可避开对方的视线或低下眼睛,来诱导对方的视线移开,接着交谈自然而然就躲开了。有的人或许使用过这样的方法,结束不愿听的冗长的牢骚话。这种视线游移,可以表示心不在焉。很显然,这会让说话者失去诉说的兴致。

根据一些研究人员观测,人在遭遇视线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这样的紧张会衍化成两种不同的情况:要么变得积极、热情,要么变得不安、焦虑。

仔细观察生活中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确是如此。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一个正在吃饭的人,无意间对上邻座一个滔滔不绝的客人的视线之后,这名客人动作就会在突然间变得生硬起来。这是视线碰撞导致紧张,而衍化成不安的情绪反应。

平时说话滔滔不绝的人,一旦站在人群面前,就变得结结巴巴。有些人平时说话不多,但是站在讲台上,面对众人瞩目,激情四射,口沫横飞,讲起话来特别有力量。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意识到别人的视线锁定在自己身上,就会有紧张感,可能导致不安情状,也有可能导致积极情状。

站在舞台上的人,和无数人的眼神对撞,如果情绪调节不善,便会因为紧张而陷入不安当中。经过学习和训练、调整,可以让人消除和转化这种不安,但是紧张的情绪则不容易消除。基于此,在拒绝时,你可以多用闪烁性的眼神,时不时地与对方的视线对撞。但一定要注意,在视线碰撞中,不要被对方的眼神吸引住,形成注视。注视会激励和鼓舞对方说话,那样的话,你将面对对方的滔滔不绝,变得疲于应付。

人有意向与人交流时,都会习惯寻找对方的眼神,就好像植物寻找太阳的光线一样,目的就在于更加顺利地交流。如果眼神游移、闪躲,则会让人失去焦点,很难专心交流。

若你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对方,那么你可以用坦然的眼神看着对方,说出你拒绝对方的缘由。然而,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拒绝,则可以躲避对方的眼神。对方从你的闪烁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你的态度。

眼神的游移和闪烁,表达内心的不确定性和感情的羞愧,同样这种眼神也可以为我们下面要说出来的拒绝话语做预热。当对方看到你的眼神不定的时候,他的心中通常都会产生不妙的感受,这种预热可以让对方很好地接受接下来的拒绝,这样也就没那么尴尬了。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将拒绝的话挑明,仅仅飘移不定的眼神,就能让对方不好意思将要求说出来。

当然,也有人没那么知趣,他可能明知道你的这种动作背后的意思,却故作不知,继续向你提出要求,这时,你可以将拒绝挑明。

你如果无法避免眼神的交流,可以用无可奈何的笑容来表示拒绝,实际上这种办法要比躲避对方的眼神要好一些,至少这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它会让对方觉得你有意帮忙,却因为某些原因无能为力,因而对你进行其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