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9989200000029

第29章 史海检索(2)

晋朝的大将卞壶带兵抵抗苏峻,在作战中战死了。他的儿子紧跟在父亲身后,也与敌人英勇奋战,最后阵亡。他们的母亲抚着尸体哭着说道:“父亲是忠臣,儿子是孝子,你们尽忠尽孝,我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前秦苻坚准备攻打东晋时,他宠爱的张夫人借鉴前代帝王的故事,劝苻坚不要出兵。她还说:“现在朝野上下,都说不能攻打东晋,你自己非要出兵不可吗?”苻坚没有听取夫人的劝告,他说:“行军打仗,不是女人应该参与的事情。”结果,他所带的近百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射了一箭,仓皇逃回了洛阳。

建立南朝宋的刘裕起兵讨伐叛臣时,和他共事的孟昶对妻子周氏说:“我已决定和刘裕共同起兵,这可能没什么好结果,希望你早日和我分手,以免将来受连累。”周氏说:“你的父母大人都在家,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哪里是我这女人可以阻拦的事情。万一将来不能成功,我做了官府的奴隶,也要继续奉养公公和婆婆,没有离开你的道理”。孟昶站起来就走,周氏又把他叫回来,让他坐下,认真地对他说:“我看你的行为,不像是同我商量问题,不过是想得到钱物资助吧!”她指着自己怀里的儿子对丈夫说:“为了大事,即使是这孩子也可卖掉,还有什么可爱惜的呢!”于是就把家里所有的钱财都献出来了。

何无忌也是和刘裕一起谋事的人,他在深夜起草讨伐叛臣的檄文,他的母亲暗中发现以后,哭着对他说:“你能干这样的事,我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她问何无忌和谁共同起兵,何无忌说:“刘裕。”她更加高兴,并且向儿子说了此事一定会成功的道理。

唐朝末年,河东(今山西永济)节度使李克用被朱温骗到上源驿(今河南开封南),朱温把他灌醉以后,就派兵把招待所烧了。李克用手下那些逃出来的人,向李克用的妻子刘氏汇报了这一事变,刘氏不动声色,为了保密,还把报信的人杀掉,秘密地把大将们叫来,要求他们保全军队,然后回去。李克用逃回来后,打算发兵攻打开封,刘氏说:“你应当把这件事告诉朝廷,让朝廷知道那里的叛乱;如果你不上报,擅自发兵去攻打,天下人谁能说明你们谁是谁非呢?”李克用便没有发兵。

唐代末年造反的黄巢死后,他的姬妾都被唐朝抓获。唐僖宗李儇问她们:“你们都是官宦贵族家的女子,为什么要跟从盗贼?”其中为首的一人说:“盗贼凶恶猖狂,国家用百万大军都抵抗不了他们,以至于被夺去江山。如今,你作为皇帝,没能抗拒盗贼,却谴责我们这些弱女子,你把那些将相大臣的脸面往哪里放呢?”唐僖宗被问得无言以对,便下令把她斩首示众。其余女人由于悲愤和恐怖,都有些昏昏沉沉,唯有此女不吃不喝,也不哭叫,到被杀害时,神色依然很平静、严肃。

后唐庄宗李存勖准备斩杀刘守光时,刘守光非常悲哀,哭着不停地请求饶命。他的两个妻子李氏和祝氏责备他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活着还有什么好的呢?我们请求先死!”随即伸出脖子任其砍杀。

刘仁赡屯扎寿春(今安徽寿县)时,他的小儿子刘崇谏违抗禁令,夜里乘着小船渡过淮河,到了淮北。回来之后,刘仁赡下令把他杀了。监军使向刘仁赡的夫人求助,夫人说:“我是很喜爱崇谏的,可是军法不能被私情轻易地损坏。如果不杀他,那么刘家就成了不忠于国家的家庭了。”催促刘仁赡迅速斩杀了崇谏,然后又为他办了丧事。

宋朝军队南下进攻南唐(今江苏南京)时,南唐后主李煜封刘澄为润州(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抵御宋军。谁料刘澄向吴越投降,李煜把他全家都杀光了。其中刘澄的女儿已经许配了人家,尚未出嫁,李煜准备宽恕她,让她嫁人。这位女子说:“作为叛臣的后代,没有苟且偷安的道理。”于是坦然就死。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几位女人的英勇气概、忠义风度,就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一样。史书虽然记载了,还是值得列举出来。

另外唐高祖李渊出兵太原之时,他的女儿平阳公主正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公主的丈夫柴绍对她说:“你父亲准备出兵横扫京师,我想去参加,可能无法带你一起去。你打算怎么办?”公主说:“你尽管去吧,我会有办法的。”丈夫走后,她来到鄠县(今陕西户县)一带,将家产全部变卖出去,召集南山中逃亡的人编成义军,并劝降附近的盗贼,为他们制定纪律,进行管制。她组织的兵力一直增至七万,威慑关中。后来,她在渭水以北同李世民会师,分兵攻打京师。这位女子的贞烈勇猛,不是其他人比得上的。

秦用他国人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鼎立,为了成就统一的霸业,“七雄”之间频频战争。最终秦国灭掉了六国。

起初,各诸侯国都广纳人才,选相择将。不足之处在于,六国用人诸多忌惮,小家子气非常重,宰相多数是本国人及宗族。比如齐国任用田忌、田婴、田文,韩国任用公仲、公叔,赵国任用奉粥、平原君赵胜,魏国甚至让太子当国相!

秦国在用人方面做得比较好。其所用的宰相大多是来自六国的贤士,如魏人商鞅、张仪、范雎,魏冉,燕人蔡泽,韩人吕不韦,楚人李斯,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秦国君主本着用人不疑、疑而不用的原则,委之重权,君臣无猜,终成统一天下大业。

秦国君主之所以这样大度,也是为了早日改变“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状况。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注意选拔人才。就在这时候,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

商鞅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服了秦孝公,秦孝公让他主持变法。商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以下改革: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一时间,商鞅成了妇孺皆知的名人。变法的成功也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

后来,范雎向秦昭王筹划了“远交近攻”的统一战略,来破坏诸国的“合纵”之术。远交就是与齐楚交好,近攻就是向三晋出兵。又经过了几年的拉锯战,秦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除此以外,燕昭王也是一位爱惜人才的君主,手下的大将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乐毅提议燕昭王联合各国一起讨伐齐国,并亲自率领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向齐国进攻,在济西大败齐军。之后燕惠王继位,他疑忌乐毅,让骑劫领兵,乐毅被迫离开。齐国大举反攻,燕军节节溃败。从此之后,燕国萎靡不振。这都是燕惠王用人不当导致的。

楚悼王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君主,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任用卫国人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也赢得了成功。

去国立后

公元前547年,齐国人高弱因为自己的父亲被齐灵公放逐到国外,就叛变了齐国。齐灵公派闾丘婴围攻卢城(今山东平阴东北)。高弱说:“假如你们能够让我们高家后继有人,我就把卢城贡献出来。”齐灵公同意了高弱的条件,立高酀为高氏的后人,高弱交出卢城跑到晋国去了。

鲁国臧氏的封地在防城(今山东曲阜东)。鲁襄公时,臧纥得罪了鲁国的王室成员,就派使臣去对鲁襄公说:“我知道自己愚笨,但不想造反,如果大王能保证让我们臧家的香火延续下去,我又怎敢不交出我的封地?”鲁襄公答应了臧纥的条件,立臧作为臧家的继承人,臧纥就交出防城,逃到齐国去了。

高弱和臧纥用封地和国君作交换条件,保存自家的后人,孔子说:“臧纥用交出防城为条件,要求鲁国保留臧家的后代,谁要说臧纥没有要挟国君,我就不相信。”但齐国和鲁国的国君竟然答应臣下的要求,不因为臣下要挟自己而违背诺言,大概是因为当时先王的恩泽还在,人们还很守信用,不像战国时期那样,人们争相使用奸计和权谋。这就是所谓的在杀人时还要讲求仁义。

到后来,就有了披甲戴盔时约定投降,等对方解甲投戈后,就违背诺言、围而杀之这样的事情。真是太残暴了!

二传误后世

春秋时期卫国石蜡的儿子石厚和公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逃到了陈国,石蜡派人到陈国捉拿石厚,然后把儿子杀了。《春秋》、《左传》上记载这件事称其为“大义灭亲”。

后来人们就以这句话为根据,杀害子孙兄弟,真是亲骨肉之间自相残杀。像汉章帝废黜太子庆,魏孝文帝杀害太子恂,唐高宗废黜太子贤等等,不计其数。《公羊传》写鲁隐公、桓公之事时,有“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说,后世之人引以为据,废了长子立少子,废了皇后立妾。如汉哀帝尊奉傅昭仪为皇太后,光武帝废太子刘强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唐高宗废太子李忠而立李孝敬为太子等,也是数不胜数。

耳余袁刘

张耳、陈余早年是患难之交。但是后来二人为了争夺赵国的权势,就互相争斗,完全不念及当初二人的患难交情,甚至不惜一切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人为势利而不讲仁义的必然结果。

韩馥献出冀州(河北临漳一带),依附袁绍,可他最后还是被袁绍追得东躲西藏,结果畏惧袁绍而自杀。

刘璋打开国门接纳刘备,最终刘璋的地盘被刘备占有。翟让把兵权授予李密,殊不知李密卧榻旁容不下他人,翟让免不了全族遭戮!尔朱兆把六镇兵马交给高欢以求自保,终因高欢容不得他的存在,未能逃掉一死的命运。

袁绍、李密、高欢都是些得志狂妄、不讲义气的小人。他们做出这种事,世人并不会感到新奇,可是刘备向来以仁善名扬四海,怎么也会狠毒地做出这样的坏事呢?

临敌易将

在兵临城下的紧要关头临时更换主将,向来是兵家所忌。可是,凡事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更换主帅时不更换,也是错误的。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长平(今山西高平)之战之前,秦国听说赵国中了反间计撤换了廉颇,就任用白起当主帅,代替了原来的主将王龁,结果打败赵军,俘虏了四十万人。

秦、楚大战之时,秦国将帅李信率兵攻打楚国,由于李信轻敌被楚军打败。秦始皇赶紧更换了老将王翦为大将,代替李信征伐楚国,一举消灭了楚国。

秦昭王兵围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安厘王派晋鄙率兵十万解救赵国,晋鄙在秦国使者的恐吓中不敢继续前进,驻扎在邺(今河北临漳)地进行观望。信陵君魏无忌窃虎符、杀晋鄙,取代了主帅。进军邯郸,赶走了秦军,使赵国免遭灭国之祸。

上述事实表明,在临敌之际,主将并非不可替换的。

燕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便把正在攻打齐国,几乎要将其灭掉的燕国大将乐毅召回,派骑劫代替。结果乐毅投奔了赵国,骑劫被打败,齐军收复了失地。

长平之战前夕,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老成持重的廉颇,导致全军覆没。

赵王迁时,秦将王翦前来攻打,赵国任李牧为将抗击敌人。不久,又中了反间计,改任赵葱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所派使者处斩。三个月后,赵葱兵败被杀,秦军抓获了赵王迁,赵国灭亡。

魏国公子信陵君当将帅时,曾经打败秦军,秦军因此不敢出关攻打东面的国家。于是,秦国又采用了反间计,使魏王免除了信陵君的兵权,另外派人当将帅。后来信陵君借酒消愁,抑郁而终。秦国见时机已到,开始攻打魏国,十八年后灭掉了魏国。

这类事实表明,将帅怎么可以随意更换呢?

孙膑减灶

孙膑大败庞涓的一战,军事家都认为这是奇谋,我对这一观点并不赞同。

书中记载:“齐军进入魏国时十万大军十万饭灶,第二天是五万个饭灶,第三天只有两万个。”按照常理,行军打仗是为了取得胜利,军队每日都要有做饭的工作,不知道需要用多少人来做,但是十万人的部队有必要一人一灶吗?庞涓连追三天,非常兴奋地说:“齐国的士兵有一半的人逃走了。”这才命令部队急速追击。这样的话,庞涓每到一处都让士兵挨个去数敌人的饭灶,太可笑了。庞涓熟读兵书,会这样做吗?再说,这哪像急追敌人的部队呢?

史书又说:“估计庞涓应当天黑时赶到马陵,于是砍削大树,削掉树皮在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接着埋伏下一万弓弩手,约定天黑时看见火光同时发射。庞涓果然入夜时来到削了皮的树下,看见树干上写的字,取火照亮。没等读完,万张弓弩一起发射。”行军速度根本不是别人所能预料的,怎能料定人家一定在日暮时到达,不差分秒呢?再说,古人将帅大都坐在战车里,怎么知道树上有字而且必定要举火把去读它呢?庞涓还没看完树干上的字而齐国士兵就万弩齐发,如此无稽之谈实在是啼笑皆非。这可能是喜欢危言耸听的人依据个人喜好虚构的。而记事之人又不去自行验证事情的始末真假,到今天却成了邀奇索宠的怪论了。

汉高帝祖称丰公

《汉书·高祖纪》中记载道:“刘姓是从秦国被俘迁移到魏国的。秦昭王讨伐魏国,魏惠王迁移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刘姓也随之迁到了丰邑(今江苏丰县)。因此秦代末年的周市曾经说:‘丰邑,是过去梁魏的遗民迁过来形成的。’所以,为汉高祖写了如下颂歌:‘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去,遂为丰公。’丰公,即为太上皇的父亲。”

上述六句颂词都是韵语,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在《汉书》的各部注释中,也都没有提及。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汉书》,至今已经读了六七十年,肯定不止一百遍了!仅仅是用红笔在上面断句写画的,至少也有十本了。可是,原来并不记得汉高祖的祖父称丰公。今日再次阅读《汉书》,读到上面这一段,竟仿佛从没见过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多么贴切可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