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998500000042

第42章 附录三:心理学名著及内容简介(1)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该书将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交织在一起。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实验心理学史》:波林,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专家。

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等。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来论述近代心理学历史的发展,对于近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及心理学中唯物、唯心及二元论等各哲学的理论、观点均有介绍。

《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黎黑,美国心理学史专家。

内容提要: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哲学,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心理学的发展。作者讨论了心理学的概念背景,阐述了19世纪以后出现的三种开创性的心理学,探讨了20世纪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运动--行为主义,回顾了心理学长久的过去并展望了心理学的未来。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冯特,近代西方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德国人。

内容提要:这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即人的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但冯特重视的是人的心理学,他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人在从事动物心理研究之前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人的心理的研究服务的。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布伦坦诺,德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和意向论哲学的代表者。

内容提要:探讨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的本质、心理学的独特价值、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并对一般心理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对内部意识和意识的统一进行了分析,还讨论了心理现象的分类,包括心理活动即意动的划分、表象与判断的不同基础,以及情绪与意志的基础。

《论记忆》: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该书论述了关于记忆的知识及其扩大的可能性,音乐系列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记忆的保持和重复次数的关系,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复习的影响和记忆保持,音节系列内各项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

《心理学原理》:詹姆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人,心理学家,哲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心理学的界定,脑的机能,大脑活动的几个基本条件,习惯,心灵要素理论,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思想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辨别和比较,联想,时间知觉,记忆,感觉,想象,事物知觉,空间知觉,实在知觉,推理,活动的产物,本能,情绪,意志,催眠,注意的必然真实性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桑戴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研究的首创者,科学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性差异及其原因。

《类人猿的智力》:苛勒,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内容提要:该书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动物行为上,提出了“学习顿悟说”。全书内容有:迂回法,工具的利用,工具的利用【续】;物体的处理,工具的制造,工具的制造【续】;建筑,利用中介物体的迂回,“机会”和“模仿”,形的处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何以研究心理学;行为及其场;环境场的性质,包括视野的组织及其法则、图形与背景、常性以及三度空间与运动等;有关动作的问题,包括反射、自我、适应的行为、态度、情绪、意志等;遗迹说理论;学习与其他记忆机能;社会与人格等。

《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德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利用拓扑学概念,系统研究人格等心理学问题。内容有心理学的问题与拓扑心理学的基础,包括心理学的现状、心理生活空间理论、心理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区域的移动与交通、心理区域的疆界、两个心理区域相对位置的组织变化、人格拓扑理论。

《行为主义》:华生,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行为主义是什么,如何研究人类的行为,人类的身体,人类有什么本能,情绪,我们的肢体习惯,说话与思维,我们总是用语词思维吗,人格等几部分内容。

《科学与人类行为》: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人类行为科学的可能性,对行为的分析,作为整体的个人,群体中个人的行为,控制机构,人类行为的控制等几部分内容。该书向传统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提出异议,反对从有机体的内部寻找行为的原因,肯定遗传因素作用的同时尤其强调重视后天环境条件对有机体行为的塑造。有机体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函数关系、条件性行为,特别是操作性条件行为以及强化等概念是分析、理解、控制人类行为的关键。分析了作为整体的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探讨了控制机构,如政府和法律、宗教、心理疗法、经济、教育、文化对人类行为的控制问题。

《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了行为技术,自由,尊严,惩罚及惩罚的替代,价值,文化的演进及其设计,人是什么等几部分内容。在书中,斯金纳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对传统人文研究和继承了传统人文研究方法的深层心理研究运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人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与尊严,人只可能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新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讨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或者说人类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创新事物的社会传播过程;自我效能;知识的表征、思维的本质以及言语发展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最早涉足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及意识的科学;第一编: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基本的活动--遗传的及习得的感觉与情绪、人格--社会性的人、人格之测量;第二编:社会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社会的刺激--语言及手势、社会刺激--颜面和身体表情、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简单的形式、在团体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在群众中对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态度和社会意识、社会适应、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关系。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美国思想家,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系统地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

内容提要:在书中,米德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自我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内容包括社会行为主义,心灵,自我,社会。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还说明了幼儿生活对成人条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内容有: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梦的解析方法,梦是愿望的达成,梦的改装,梦的材料与来源,梦的运作,梦程序的心理。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性欲之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弗洛伊德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他道出了自己对人性、对人类行为动机最具创意的看法。第一篇性变态,第二篇幼儿性欲,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

《理解人性》: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教育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最早带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人物,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内容提要: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个部分,作者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对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内容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精神、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儿童与社会、我们生活的世界、自卑感与争取得到承认、生活的准备、性、家庭中的位置;性格科学,包括攻击型性格特征、非攻击型性格特征、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情感和情绪。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根本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内容有:梦的解析之实际应用,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人生诸阶段,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对比,古代人,心理学和文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心理医生和牧师。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内容提要:主要内容是心灵的结构、内容及对心灵进行探索的方法,包括:意识的诸功能,心理构造,联想测试与释梦,析梦与心理治疗,转移的心理学及其处理。

《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哈特曼,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创始者,德国人。

内容提要:主要论述了精神分析的新使命--自我的适应机制的研究,精神分析如何研究适应,自我的整合机能及自我的组织结构。

《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森,生于德国,精神分析学家。

内容提要:著作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童年和社会生活形式,主要通过几个临床上精神分裂患者的实际案例,以一种自然的方式阐明了精神分析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功能;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童年生活图景的描述更具体地说明着他的一贯观点,即不同社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及养育方式给予儿童迥然不同的训练,赋予早期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以特殊的意义,以促使人体的某些器官能适当地发育,使人类的社交形式适当地得以加强;第三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童年和社会的整体问题。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内容提要:本书概述了自我同一性概念是如何提出的;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同一性的心理健康意义;讨论了自我同一性在人生八个周期中的地位及其表现;分析了自我同一性的对立面:同一性混乱;讨论了当代青少年问题、当代妇女问题和当代种族问题。

《当代的神经病人格》:霍妮,德国人,后加入美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