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红楼梦(青少年四大名著)
19951300000038

第38章 痴香菱学作诗(2)

香菱听了,默默回来,索性连屋也不进,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过往的人都很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说后,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她。只见她皱一下眉头,又自己笑了一下。宝钗笑道:“这个人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听见她起来,匆匆忙忙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发了一天呆,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儿要另外再作一首呢。”宝玉笑道:“真是‘地灵人杰’。我们常常可惜她这么一个人竟然俗气了,谁知今天她成了这个样子了。可见天地是最公道的。”宝钗笑道:“你能够像她这样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不成的。”宝玉听了只是笑笑。

这时,香菱兴冲冲地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着去,看她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起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她讲究。大家问黛玉作得怎么样。黛玉道:“真是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首过于穿凿附会了,还得另作。”大家看诗是这样写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诵月亮的,句句倒是写月色。这就不错了,诗是从胡说来的,再过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以为这首诗妙绝,听大家这样说,便扫了兴,又思索起来。

一会儿,探春隔着窗笑道:“菱姑娘,你闲一会儿吧。”香菱愣愣地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她!”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她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带她去四姑娘房里,让她看看画儿,使她醒一醒。”

惜春正在床上睡午觉,画布就放在那里,用纱盖着。大家叫醒了惜春,揭开纱看画。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指着笑道:“这个是我们姑娘,那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是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吧。”

大家说笑了一会儿,各自散去。香菱满心还是想着诗,到了晚间,对灯出了一会儿神,三更以后才上床躺下,直到五更才朦胧睡去。天亮时,宝钗醒了,听她安稳睡了,心里想:“她翻腾了一夜,不知作成了没有?这会儿又累了,就先别叫她了。”正想着,只听香菱在梦中笑道:“终于写成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心学诗,白天没写出来,忽然在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完毕,便又找黛玉看。

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姐妹刚从王夫人那里回来,宝钗便告诉她们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的事儿。大家都争着要诗看。香菱笑道:“你们看这一首。如果还不好,我就死了学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给黛玉及众人看,只见上面写道: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大家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思。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了还有些不信,觉得大家是在哄着自己玩,又去问黛玉、宝钗她们。

正说着,只见几个小丫头老婆子忙忙地走来,都笑道:“来了好些姑娘奶奶们,我们都不认得,奶奶姑娘们快认亲去。”原来,邢夫人的哥嫂带着女儿岫烟进京来投奔邢夫人,正巧凤姐的哥哥王仁也要进京,因此两亲家就结伴来了。走到半路上,正遇见李纨守寡的婶子带着两个女儿—李纹和李绮,也进京来了,因此三家人一路同行。薛蟠的堂弟薛蝌,因为当年父亲在京城的时候已经把妹妹薛宝琴许配给京城梅翰林的儿子了,正想送她进京成婚,听说王仁进京,也带着妹妹随后赶来。今天,他们集合起来到贾府投奔各自的亲戚。

大家见面,寒暄了一阵儿。贾母和王夫人都非常高兴。贾母笑道:“怪不得昨儿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是预兆今天这好日子。”黛玉见了众人,先是欢喜,后来又想起众人都有亲眷,唯有自己孤单无亲,不免又滴下泪来。宝玉知道她的伤心处,赶紧劝慰了一番。然后宝玉忙来到怡红院中,对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却是另一样了,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更奇的是,你们整天就知道说宝姐姐是最美的人,你们去看看她的妹妹去,还有大嫂子这两个妹子,我都没法形容她们有多漂亮。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人来!可见我是井底之蛙,整天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谁知道不用到远处找,就是本地的人物,也是一个比一个好,今天我算是开了眼,长了见识了。”一边说,一边自笑自叹起来。袭人见他又像着了魔一样,便不肯去看。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笑着对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话没说完,只见探春也笑着进来找宝玉,说道:“咱们的诗社可兴旺了。”宝玉笑道:“正是呢。这是你一高兴起诗社,所以鬼使神差般来了这些人。但不知她们学过作诗没有?”探春道:“我都问过了,虽然她们都谦虚,但看那样是没有不会的。就是不会也没关系,你看香菱就知道了。”袭人笑着问:“都说薛大姑娘的妹妹长得特别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点头说:“这是真的。我看连她姐姐也算上,没人比得上她。”袭人更惊讶了:“那要好到什么程度啊?我倒要看看去。”

探春又说道:“老太太一见了,就喜欢得不得了,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刚才已经定了。”宝玉高兴地问道:“这是真的?”探春道:“我什么时候说过谎!”又笑道:“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这孙子了。”宝玉笑道:“这没什么,本来就应该多疼一疼女孩的。明天十六,咱们诗社组织一次活动吧。”探春道:“林丫头刚好起来,二姐姐又病了,总是七上八下的。”宝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她又能怎样。”探春说:“再等几天,她们新来的都混熟了,咱们再邀请她们岂不更好?不如等着云丫头来了,这几个新的也熟了,颦儿也大好了,大嫂子和宝姐姐心也闲了,香菱诗也长进了,这样完整地组织一次不是更好?咱们两个现在去老太太那里听听,除宝姐姐的妹妹不算,她一定是在咱们家住定了的。要是那三个不在咱们这里住,咱们央告着老太太留下她们在园子里住下,咱们多添几个人,就更有意思了。”宝玉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忙说道:“还是你明白。我就是个糊涂心肠,怎么就想不到这上头来。”说着,兄妹两个一齐往贾母处来。

王夫人果然已认了宝琴做干女儿,贾母非常高兴,连园中也不叫住,晚上就在贾母这里睡。贾母和邢夫人说:“你侄女儿也不必回家去了,在园里住几天,逛逛再走。”邢夫人将岫烟交给了凤姐,凤姐便把她送去和迎春一起住。

贾母和王夫人喜欢李纨贤惠,且又年轻守节,令人敬佩。见她寡婶来了,便不让她去外头住。李婶虽然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让,就只得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这时保龄侯史鼐又升任了外省的大员,过几日就要带着家眷去上任。贾母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了她,接到家中,想要让凤姐另外安排一处给她住。可是湘云执意不肯,偏要与宝钗一起,因此就罢了。

[州官]

州署中的属官。

[起承转合]古代作诗文的规矩与先后顺序。

[平仄]

古代音韵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不再出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入声为仄声。

[格律]

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使至塞上》]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更]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穿凿附会]

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翰林]

我国古代官名,起源于唐朝。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讲解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灯花]

蜡烛或油灯中,灯芯烧过后,灰烬仍然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

[养活]

提供生活的基础;供养。

人物谱:

香菱

薛蟠之妾,原名甄英莲,甄士隐的女儿。她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本来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却又被人贩子拐走,卖给了冯、薛两家。薛蟠为了把她抢到手而打死冯公子。后来香菱跟随薛家投奔贾府,在大观园中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因而备受薛蟠正妻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求怜),还险些被毒死。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并遗留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