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奶牛高效养殖技术
19950800000119

第119章 奶牛常见病的种类与防治(1)

§§§第一节奶牛常见传染病

一、口蹄疫

本病是由1:1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唇、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烂斑为特征。本病一旦发生,则流行迅猛,在2~3天内,即可波及整个牛群,偶尔感染人类,是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疫病。

1.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黄牛、奶牛、水牛、猪、山羊、绵羊、鹿和骆驼等偶蹄动物。已被感染的动物能长期带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及淋巴液中。带毒动物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能经损伤的黏膜、皮肤和呼吸道接触感染。因为病毒类型、防疫制度和牛的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其流行形式也不同。当病毒的毒力强,防疫消毒差时,流行广泛,反之呈散发式流行。主要在冬季发病,春季减缓,夏季平息。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有的长达7天。

2.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流涎,采食困难,舌、齿龈有水疱及粉红色溃疡面,乳房及乳头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挤奶疼痛,泌乳量下降,继发乳房炎。蹄部水疱多发生于蹄冠和蹄叉间,若被泥土、粪便污染,会使患部化脓、跛行,严重者可引起蹄匣脱落。恶性口蹄疫是由于病毒侵害了心肌,死亡率高达20%~50%。犊牛死亡率更高。

3.诊断

(1)临床诊断。本病传播迅速,典型症状是发热、流涎、出现水疱和烂斑,据此可作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考虑本病病毒具有多型性特点,为了解本地区流行的口蹄疫类型,可以无菌操作采取病牛舌、乳房和蹄部出现的新鲜水疱皮5~10克或水疱液装入灭菌瓶内,加入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报送国家实验室作毒型鉴定。其目的是确诊和鉴定毒型,尽快扑灭疫情和使用同型疫苗进行防疫。如果感染毒型与疫苗毒型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防疫效果。

(3)鉴别诊断。牛瘟有腹泻,口腔黏膜出现粟粒状灰白色小结节,以后形成溃疡面,不规则。乳头和蹄部无病变。传染性口炎,常在夏季和初秋发生。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

4.防疫

发生口蹄疫时,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疫情,严格划定和封锁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