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我是曹操,我怕谁(下):一号首长的心理秘密
19950700000008

第8章 征南受挫(1)

曹操以为拿下刘备手到擒来,但他派出的曹仁、李典等人却被化名单福的徐庶连续轻松击败,连樊城也被徐庶夺了。

曹操设计将徐庶骗到曹营。没想到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刚一出山,出手比徐庶还猛,火烧博望坡,以少胜多,击败了夏侯惇。曹操决定亲自出征,顺带灭了刘表,荡平江南。

但孔融却站出来阻拦。

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又不曾背反朝廷,而江东孙权,依托长江之险,很难取胜。如果今日发起不义之师,必会损军折民,大失天下所望!

曹操虽然经常上当受骗,但却很少因为一些看起来明显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理由杀人。但这一次,曹操却将孔融斩了!

御史大夫郄虑向曹操进谗言,说孔融和刘备、刘表关系非常好,经常书信来往。孔融又经常与孙权暗通消息。可见孔融确实是个大逆不道的反贼!

但孔融毕竟还是怕死的,当曹操用死亡来威胁他时,他退缩了。

孔融闷闷不乐地退出丞相府。

孔融说出这番冒犯曹操的话,是因为,孔融觉察到曹操这个以“匡扶汉室”为口号的豪强越来越走向“反动”了。如果他再歼灭刘表、刘备的话,恐怕汉室就危在旦夕了。孔融作为汉室老臣,一代大儒,觉得自己不能不站出来说几句话了。

刘备多次羞辱耍弄我,现在刘表却养着他和我作对,孙权也是个逆背王命的家伙,这些家伙难道不该讨伐吗?你要再乱说话,我就斩了你。

这番话说得曹操很不开心。曹操每每出征,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当然是仁义之师了。但孔融却将曹操的此次出兵定位于“不义之师”,这等于是撕破了曹操一贯的面具。

杀孔融,是曹操这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曹操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就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也善于容人。

但是,持续不断的成功让曹操开始不再谦虚宽容,而是刚愎自用。

这是成功者的一种通病。越成功就越容易患这种“成功病”。

导致“成功病”的心理机制是“焦点效应”。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把自己看作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倾向性地认为全世界的焦点都会集聚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焦点效应”。

但对众多的小人物来说,残酷的现实很快就会告知他们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人的“焦点效应”会被逐渐消磨掉。

而领导者则不同,他们处于所在组织的金字塔顶端,本来就比一般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当领导者刚刚起步时,还能比较自觉地来抑制“焦点效应”的作用,让自己以虚怀若谷的面貌出现,获得更好的名声。

但是,当领导者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后,他就越来越会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成功会不断地强化“焦点效应”的效果,最终让领导者不可自抑地受潜意识控制。

曹操杀孔融这一事件,正说明了曹操潜意识中“以自我为焦点”已经开始显山露水了。

曹兵整装待发,荆州刘表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他有心传位给长子刘琦,但他死后,后妻蔡氏却连结兄长蔡瑁,伪称刘表传位于幼子刘琮。

曹操兵不血刃,就得了荆州,更加深信“天命在己”。曹操一边派曹仁、曹洪去新野歼灭刘备,一边自己准备进荆州城。

诸葛亮火烧新野,将曹仁、曹洪击败。但诸葛亮也知道,这只能暂时拖延曹军的铁蹄,他立即部署,刘备全伙撤往夏口。

刘琮刚刚坐上荆襄之主的宝座,曹操的大军就已杀到。荆州以蔡瑁为首的安逸惯了的文武被吓破了胆,纷纷撺弄刘琮投降。年幼的刘琮只好同意。

心理感悟:成功是成功者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曹操随即唤来于禁,要他尾随而去,结果刘琮,以绝后患。于禁在帮助曹操做了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后,正式迈入了曹操亲信大将的行列。

曹操只封了刘琮为青州刺史,连蔡瑁、张允等人还不如。

刘琮不肯上路,但抵不过曹操的威逼,只好从命。

世人之所以说曹操奸诈狠毒,其实是因为他太过直白,把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宣之于外。换了一个真正老谋深算的人,即使是对心腹之人,也会守口如瓶,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的。

我们的部队,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现在暂时用一下这两个人,等事成之后,立即就把他们杀了!

主公,这两个家伙是谄佞之徒,你为什么还要封他们为侯,让他们继续掌管水军?

曹操进了荆州之后,留用蔡瑁、张允为水军大都督,并封他们为侯。蔡瑁、张允高兴地领命而去。

操近承帝命,奉诏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孙权和他手下的众谋士当然不会天真地以为曹操真的是在发出会猎的邀请。

曹操这一阵子风卷残云般的军事行动,已经深深震撼了东吴众人的心灵。

这正好给了诸葛亮一个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的机会。就在鲁肃带着诸葛亮回东吴之前,曹操的檄文已经送到了东吴。

曹操写了一篇檄文,派使者送给孙权。孙权早已被曹操的百万大军吓着了。鲁肃建议,赶快到刘备处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

荆州得来太容易了,曹操在飘飘然中根本忽略了刘备还在夏口负隅顽抗这回事儿,直接开始琢磨起江东的孙权。

当鲁肃带着诸葛亮从江夏回来后,劝说孙权向曹操宣战,这等于是向“投降派”的观点发起了挑衅。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群体的个体之间相互激发,形成完全一致的倾向性意见之后,如果有其他人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挑衅的话,这个群体的成员的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张昭等人正是如此。他们在孙权组织的讨论上,一致“极化”出了“向曹操投降”的观点。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孙权拿不定主意,而以张昭为首的谋士群体整个儿陷入了“群体极化”之中。

很多人也许会以为,薛综这种昏了头的做法只能出现在小说中,而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其实不然。

曹操不知道哪辈子烧了高香,竟然在敌对阵营中出现薛综这样的“超级粉丝”!薛综不惜搬出尧舜禹汤来当铺垫的工具,并用历朝历代的更替来说明天命已归曹操。

现在曹操已经有天下三分之二,人人归心,只有刘豫州不识好歹,非要和他抗争。正是以卵击石,哪能不败呢?

错!古人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尧会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成汤放桀,武王伐纣,列国相吞,汉承秦业,以至于今,天数将终于此也。

汉贼也!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啊?

辩论中,以张昭为首的东吴谋士轮番上阵,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投降论”辩护。薛综看到诸葛亮击退了多名群体成员的进攻,他就祭出了“美化曹操来贬低诸葛亮”的招数。

五天之后,张伯伦在英国国会发表演说,面对其他人的质疑,他很有底气地为希特勒辩护,说他是一个将会信守承诺,言出必践的人。

与希特勒会晤后,张伯伦在给妹妹写的信中说:“在他的脸上,尽管我看到了冷酷与无情,但我的印象是,这个人会信守承诺。”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让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御部署拖延几个星期。希特勒一面秘密调动部队,一面承诺张伯伦,只要捷克斯洛伐克同意他的要求,和平就可以得到保证。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阻止二战的发生,与德国总理希特勒进行了会晤。在此期间,希特勒准备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但德军还需要到9月底才能准备好。

事实证明,张伯伦是受了希特勒的愚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或自方)的正确性,会怎样地不择手段为自己(或自方)辩护。

曹操派使者送信给周瑜,没想到周瑜将信直接撕毁,又斩了曹操的使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时作战的规矩。但周瑜以这个打破常规的办法来显示他必战的跟曹阿瞒拼了!

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这才真正说服孙权铁心抗曹。

幸好鲁肃出使江夏,没有被这个群体极化,诸葛亮鼓动东吴对曹操开战,但受张昭等人“投降论”的渗透,孙权又变得犹豫不决。

曹操本来还没有完全做好作战准备,但周瑜毁书斩使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曹操当即命令蔡瑁、张允等荆州降将为前部,他自为后军,向东吴发起进攻。

操允许他们扎一个水寨,早晚操练,等到水军精熟,再发起进攻。曹操应允。

但蔡瑁、张允却被东吴人马击得大败。

曹兵不习水性者,很多都溺死在江中。

曹操怒斥蔡瑁、张允无能。二人吓得魂不附体,说荆州水军久未经阵,请求曹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心理感悟:处在群体中的人往往会在思想上迷路。

这下我要立大功啦!曹操还真是个容易轻信的人,见蒋干信心满满,就深信不疑地派他去了。

不用,只要带着一个小童,随身伺候,另外再有两个仆人驾舟就可以了。

子翼,你要带什么贵重礼物去?

丞相,我自幼与周瑜同窗,亲如兄弟,我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周瑜来降。

曹操初战告负,闷闷不乐,这时有人说话了,此人就是—蒋干。周瑜偷偷前去观看,不禁大吃一惊。如果曹操的水军练成。东吴就很难抵挡了。周瑜决心要除掉蔡瑁、张允这两个精通水战的人,否则,东吴绝无胜算。

这两个家伙,唯恐惹怒了曹操,性命不保。没有几天工夫,他们就将水寨建成,豁出命去使劲练兵。

周瑜对诸将一一部署完毕后,出帐迎接蒋干。

军士来报,蒋干来访。周瑜大喜,顿时灵感喷发,在这一瞬间想好了一整套计划。除掉蔡瑁、张允就着落在这个老同学身上了。

蒋干信心满怀,昂首而来。

蒋干顿时愣住了,他根本没有做好周瑜会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的准备,只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贤弟别来无恙?

周瑜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出反应,有两个原因。第一,周瑜确实才华出众,且在内部具有绝对的控制力。第二,他对这个老同学再了解不过了。

我和足下分别已久,近日听说你威震东吴,名扬华夏,特意过来叙叙旧。你干嘛怀疑我是来给曹操当说客的呢?

子翼劳苦,远涉江湖,是来为曹操当说客的吗?

周瑜拉着蒋干入了营帐,吩咐设宴,并召集江东英杰全部来与蒋干接风。给足了蒋干面子。

而到了东吴之后,蒋干见周瑜气势逼人,两旁将士们英锐异常,情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他内心的态度也随之变化。这就是蒋干前倨后恭,自信顿消的真正原因。

蒋干觉得曹操天下无敌,荆襄望风而降,东吴也会如此。所以,他才会在不做任何准备的前提下,自告奋勇来东吴劝降,以为周瑜必然对曹操畏之如虎,不敢不降。

为什么蒋干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呢?蒋干和祢衡正好相反。祢衡十分自我,置外部情境于不顾,而蒋干则是个极其容易受情境影响的人,经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丧失自我的立场。

在这几句话的交锋中,蒋干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天壤之别。从他对周瑜的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先是带着心理优势并蕴含亲近之意地对着周瑜喊了一声“贤弟”,随即又颇带尊敬而稍感疏离地改称为“足下”。

贤弟!

足下!

我们比窦娥还冤啊!

曹操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将此二人斩首!

蒋干兴奋地来见曹操,说自己虽然没能说动周瑜,但却给丞相打听到了一件大事。

随即将密信呈上。

其实这是周瑜伪造的蔡瑁、张允写来的信。蔡瑁、张允在信中说了自己等人被逼投降曹操的无奈,只等时机一到,就要取曹操的脑袋。蒋干如获至宝,藏好密信,渡江回到了曹营。

周瑜就是要搅得蒋干无法睡着。蒋干身心俱疲,无处安眠,只好下地走动,在周瑜内帐的案几上胡乱翻动。突然翻出一封信。

直到天将放亮,周瑜方才罢盏,带着蒋干抵足而眠。周瑜一上榻,就呕得榻上一片狼藉。后又鼾声如雷。

完了!回去没法交差了!

今日饮酒,只能叙旧,你拿上我的宝剑监酒,如果有提到曹操与军旅之事者,可立斩之。

周瑜随后叫来太史慈,下了“封口令”。

曹操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做出杀人的决定?

首先,他对这两人印象极差。

他早就对荀攸说过,等事成之后,立即就会将他们杀掉。

曹操则是将初战告负与密信所言联系起来了。蔡张对自己不满,这是可想而知的。荆州战事不断,士兵怎么可能久未经阵?所以,初战失利是蔡张有意为之。只有失利了,才能提其次,这是一种叫做“错觉相关”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人们喜欢在不同事物间找到联系。比如,有人看到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就天天在树桩旁等待下一只撞死的兔子。这人就是把偶然性当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心理感悟:自我辩护是心灵竞技场上的常胜冠军。

己中计了。曹操是个不肯认错的人,只说这两个人怠慢军法,所以杀了他们,敷衍了之。

出建造水寨、操练军士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拖延时间,等待行刺的时机。在这样的推理下,蔡张的性命当然就保不住了。

但曹操毕竟不是昏庸之人,很快意识到自曹操误斩蔡张,又被诸葛亮趁着大雾草船借箭,损失惨重,心情无比郁闷。

曹操使用“以降制降”的办法。让蔡瑁的兄弟蔡中、蔡和带着五百军士,乘数只小舟到东吴诈降,以作卧底。

次日,周瑜升帐,聚集众将。周瑜发令,说曹军非一日可破。要准备好三个月的粮草,以备御敌。

此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周瑜封二人为上将,打算将计就计,利用他们通报假消息。

周瑜此时已经与诸葛亮商量好了火攻之计,需要一个人去曹营诈降,此时老将黄盖私下里来见周瑜,表示愿去诈降。二人随即商量好苦肉计。

曹操闻报,顿时想起了官渡之战中许攸夤夜来访的事情。曹操知道“天命在己”,而阚泽,应该就是上天派来的“胜利使者”。人总是喜欢总结已发生事件中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未发生事件的预测之中。这也是一种错觉相关。

请速报曹丞相,就说东吴阚泽,有机密大事相报。

是夜三更时分,阚泽扮作渔翁,驾一叶扁舟,来至北岸曹军大寨,被巡哨曹兵拿住。

这场苦肉计瞒过了绝大多数人,却被参谋阚泽识破,阚泽来见黄盖,表示愿为黄盖去曹操处献诈降书。

周瑜勃然大怒,喝令将黄盖推出斩首。在众人再三哀求下,周瑜这才改为责打黄盖一百军棍。

你是被曹操吓破胆了吧?还不如按照张昭的说法,弃甲倒戈,投降算了。

黄盖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样子,“跳”将出来反对。

我听说曹丞相求贤若渴,今日听到这句问话,看来很不相称。黄公覆啊黄公覆,你可真是打错了算盘!

黄盖用苦肉计,派你来诈降!可惜被我识破,来人,将阚泽推下去砍了!

曹操拿着降书反复看了十几遍。突然拍案大喝!

黄公覆是东吴三世旧臣,今日被周瑜当众痛责一顿,愤恨已极,我们情同骨肉,决定向丞相投诚,将粮食、军器等献给丞相,这是黄盖写的降书。

你我两方交兵,你私行到此,我当然要问了。

“引而不发”最能激发他人的好奇心。阚泽摆出一副奇货可居的样子,不正面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弯。

你是东吴参谋,到此何干?

但同样地,曹操尽管心中狂喜不已,但还是拿出他当年诳语应答许攸的办法,对阚泽严加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