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古兰经概述
19945100000008

第8章 《古兰经》与《圣训》(2)

由于沙曼朝(874-999)和布为西人的统治以及他们亲什叶派的政策,有利于什叶派的学术活动的开展。什叶派的圣训学者在否认逊尼派汇集的圣训的权威性的同时,也开始汇集本派的《圣训集》(以阿里及其以后的伊玛目的言行为基本内容)。其中,被什叶派公认为权威的有《宗教学大全》、《法学自通》、《圣训辨异》和《读令修正篇》;有时,什叶派亦称伊本·巴本亚的《科学城》或阿里·本·塔希尔·舍力夫·穆而台得(944-1044)的《雄辨之路》为权威。由于“六大圣训集”和“四圣书”分别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中各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神圣经典。在随后的发展中,其中有的圣训集本身又出现了大量注释本或者选本,例如《布哈里圣训实录》的种种注释就有80余种。也由于这类圣训集的权威为公众所接受,以后出现了种种简本,即不再引用注释,只收录圣训的正文。如逊尼派中,最著名的有巴加维(1024一1122)的《圣行之灯》和瓦里丁的更为流行的《灯的壁龛》。除了各种选本和简本圣训集外,还有一种称为《艾而比尔》(意为四十)的节本,它选录了40段圣训,该节本在各地较为流行。

三、圣训的传述。不论打开哪一本《圣训集》,选出哪一段圣训原文,我们都会看出圣训的真实程度。如果研究人员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可参阅大量的《圣训集》,从中不难发现圣训学家们为考察圣训的每一条“色耐得”(传述系统或传述线索)和每一个传述人,呕心沥血所做出的成绩。圣训是否真实,要看传述系统是否具备充足而可靠的条件。传述系统从头至尾包括无数个传述人,而传还系统是否真实亦要看传述人是否具备充足的条件,以证明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他们的传述是严谨的。对于传述人,无论是他人听传,或是向他人口传圣训,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当然对于口传的要求不要高于听传的要求。传述人必须是公正的、传述准确的成年穆斯林。公正,是关系传述人品质的问题;准确,是关系他们能否精确传述的能力问题。传述人的职责,包括由他人听传者在内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既不允许有修正,也不准进行更换。有些圣训学家甚至要求,传述必须做到圣训原文和原意同时并传,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圣训知识,对圣训的原意有深刻理解和洞察的传述人才可词、意并传。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提供圣训的含义,否则是不行的,以免发生词、意不符的现象。圣训学家们依据既定的圣训学研究方法对传述人的悄况进行全面研究,并弄清他们的传述具有多大的可靠性。这种方法以下列几项原则为基础:

1.正直的判断态度。这一原则反映了圣训学家们所遵循的研究方法的公正性,即要求对传述人必须持客观态度,对他们进行判断时决不允许掺杂个人恩怨。因而,拒绝不具备传述条件的亲友者也不乏其人。

2。准确的研究方法。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有联系,因为对于一个圣训学家来说,要断定某一传述人所传圣训该不该接受,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判断诚恳、看法准确、而随意下结论是不许可的。因此,不少圣训学家一旦对某个传述人的可靠性提出非议时总要说明理由,以免凭空判断,从而造成冤枉传述人和使圣训失传的不良后果。

四、圣训的分类。《古兰经》的经文都是连续传述来的,具有准确可靠性。无论是总则规定,或是细则都绝对可靠。圣训则不然,圣训并不是连续传述下来的,一段圣训只要不是连传的,就很难肯定这段圣训真正出自穆罕默德之口。因此,学者们将圣训按其可靠程度划分为若干类。也许有人会轻易地断言,某段圣训真实可靠,某段圣训既不真实又不可靠,象这样的判断决不能使人获得正确的结论。因为,圣训真实与否是由其传述系统强弱程度来决定的,这种强弱程度有高有低,情形不一。同样,对于传述系统真实性的判断各家也不是划一的,因为他们各有各的尺度和标准,尽管相互有共同之处,但也毕竟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圣训学家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圣训进行了分类:

第一,按单一的传述渠道进行分类。圣训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是以传述秕统的情况而定。当然,圣训学家只有依靠一定的力法,即依靠有关研究和考察传述系统和传述系统中人物的科学方法,来求得圣训是否真实这一结论,从而不至于使自己的判断带有主观片面性和感悄用事,而是靠着大量的资料,依照科学的方法对传述人进行考察。如果将这一利学方法进行一番考究的话,无疑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公正的科学精神在于对圣训的判断是从对传述人进行详细研究的实际结果出发的。这一方法可帮助人们弄清圣训的真实性达到怎样一种程度,从而做出最后的或者接近于精确的判断。因此,圣训学家把通过单一传述渠道传来的圣训按其可靠程度分为三类:1·真实的圣训;2·良好的圣训;3.无据的圣训。

第二,按多种传述渠道进行分类。从多种传述渠道传来的圣训,其价值和可靠性要大大超过从单一传述渠道传来的圣训。因此,字面和意义均为连传圣训比单一传述渠道传来的圣训更应得到采纳和遵行,这是毫无疑问的。圣训学家又将通过这一渠道传述下来的圣训划分为三类:1.大家传述的圣训;2.有力的圣训;3.单传的圣训。

五、“伪圣训”。穆斯林学者没有把“伪圣训”用“假圣训”一词来使用,因为讹传的圣训,顾名思义并不是圣训,只不过是一种伪造,用来冒充穆罕默德的言行,因此没有用“假圣训”一词。《古兰经》自降下至今一千四百多年以来,不要说改动句子和词组,就连一个符号也没有改动过,这是众所周知和众所共认的事实。可圣训自教历一世纪中叶,就是在四大哈里发时代后期、伊斯兰教社会四分五裂之时就已开始出现。哈里发奥斯曼遭戕杀及其以后阿里同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之间冲突等重大事件的暴发,对年轻的国家——由于人民的团结和竭诚努力曾一度发展扩大——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可以完全肯定,任何穆斯林都笃信伊斯兰教,遵从伊斯兰教导,绝不可能态行伪造、冒充圣训。象这样严重的犯罪行为只能来自愚蠢的人和穆斯林的敌人。如果翻开不是穆斯林们所公认的《圣训集》就会发现伪造圣训只在远离麦地那的各个地区风靡猖獗,一些集团企图借刀杀人,玩弄卑劣伎俩,加深穆斯林之间的分歧,挑起穆斯林内部战争,以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这些因素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就是说起不到一场战争的作用,也要起到一场纷争的作用。伪造圣训的原因很多,现在将其重要的作如下说明:

1.政治分裂。政治上的分裂出现后,各种政治倾向、教派偏见和争夺权力的极端派便随之而生,有的拉帮结党拥护某家族成员担任哈里发,有的支持穆阿威叶,及其以后伍曼叶王朝历代哈里发的政治制度,维护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哈瓦力吉派则拿起武器向各派宣战。有一派对这种分歧采取超脱态度,坐观政治舞台上的流血事件和侵犯宗教的尊严、背离宗教宗旨的行为发生。还有一派则冒天下之大讳,借机编造圣训,偏袒某一方,加深分裂,进而挑起战火;或为了迎合权贵,支持某一教派偏见得胜,便也伪造圣训。

2.敌视伊斯兰教。钻进伊斯兰教的“木拿非格”(两面派),对穆斯林的胜利和穆斯林国家的发展,深恶痛绝。这些两面派分子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也伪造了大量的圣训。

3.私欲野心。有些才疏学浅之辈为了追求名利,讨好权贵,显示学问,抬高身价或者为传播异端邪说,也伪造了不少圣训。

当圣训学以及对传述的研究自成体系、形成一门学科的时候,伊斯兰社会中的这些分裂两面派分子,蛊惑人心、散布谣言的阴谋就不攻自破、真假分明,传述圣训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因此,从文字意义到传述系统,识别伪圣训是轻而易举的。一般地说米,文字蹩脚、意义矛盾、并且与理性、教理大不相同的就是伪圣训,最容易被圣训学家所揭穿。圣训学家同伪圣训作斗争的原则有以下几项:①坚持圣训的传述系统,②追查谣言家的传述,③搞清传述人的情况,核准他们的传述的真实性。

六、圣训学家简述。圣训是穆圣的言行,在伊斯兰教初期就有人背记、传诵圣训,并对圣训的传述系统和传述人进行研究。圣门弟子时代,就有不少人在传述圣训方面颇负盛名,如艾布.乎来热、阿布杜拉·本·欧麦尔、艾乃斯.本·马立克、圣妻阿依莎、阿布杜拉·本·阿巴斯、扎拜尔、艾布·色依德·乎得力等都是圣训传述家。再传弟子时代,诸如色依德、本·穆沙亚布、则哈力和穆罕默德·本·西力等人也都是有名的传述家。将圣训编辑录制成书的人,要首推伊玛目布哈里,其次是伊玛目穆斯林。他们二人竭尽平生之力,依据所要求的条件,在各自的《圣训实录》集中分别收辑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圣训。难怪伊本·太尼而(1263一1328)如此推崇备至,他说:“天底下,除了《古兰经》以外,再没有任何一部《圣训集》能比得上布哈里和穆斯林二人各自的《圣训实录》集的。”此外,还有几家真实的圣训集,他们是:《艾布达吾得圣训集》和《伊布尼马者圣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