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居有常
是指按照客观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制定出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作为常规坚持实行。中医认为,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的适应自然,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放《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界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二是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所以要想维持人体的健康。必须根据四季、四时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起居制度,做到“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1)顺应天时:指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制定起居常规。以我国的气候而论,其变化规律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阴阳、气血也产牛了适应性的生理节律,以阳气为例,春天开始升发向外,夏天盛于外而疏泄,秋天开始收敛向内,冬天藏于内而固密。故欲健体防病,必须顺应天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春二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制定的起居常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的起居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四季起居的常规。
(2)适应昼夜: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的阳气。一般地规律是:早晨阳气初生,日中阳气隆盛,傍晚阳气收敛,夜间阳气潜藏。随着四时阳气的变化,人的精力也各不相同。故在制定一日的起居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节律。古人认为,一日起居主要分三个时段:一是早晨锻炼时间,二是白天劳作时间,三是晚上休息时间。早晨应按时起床,以日出前后为宜。起后要进行身体锻炼,如跑步、登山、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因为此时天已破晓,旭日东升,阳气生发,空气清新,通过呼吸吐纳,运动肢体,可使全身气血流畅,增强体质。但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运动过度;并应注意农着适当,避免感触风寒。劳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故《养性延命录·教诫篇》说:“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一般而言,上午人的精力较为充沛,故应将重要而繁杂的工作放在上午料理;下午人的精力稍差,工作安排应较上午为少。但要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又不可过劳过逸,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形劳而不倦”。同时,还要保持每日工作量大体相等,不可忽多忽少。另外,我国工作人员有睡午觉的习惯,安排一定时间的午休,可以调养精神,对于做好下午工作也有一定的好处。晚上是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和强度,而应以休息娱乐为主,如听音乐、看电视、阅览书报等等,以解除一日工作的疲劳,放松身心,为睡眠作好准备。
(3)节制房事:是指减少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也是中医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医家认为,人身有三宝,谓之精、气、神。而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构成体质的要素,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故保精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首要措施。由于房事最易耗伤人体的肾精,甚至导致各种疾病,故古人十分重视节制房事。当然,节制房事并不等于杜绝性生活,只是要求适当减少性生活,避免因房劳过度损伤身体。一般地说,青年人以每周2—3次为宜,中年人以每周1~2次为宜,50岁以后每周不要超过1次,60岁以后则10天或半月1次。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指一般的情况而言,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房事的次数亦不必强求一律。但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房事后无头晕、耳鸣、腰酸、乏力等感觉,并能保持精力旺盛,能够坚持正常的工作。
四、身体锻炼
加强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扶助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或劳动,可使血脉流畅,关节疏利,气机和调,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三国志·华佗传》说:“佗语普(吴普)日: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并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科学地创造出锻炼身体的“五禽戏”,一直为后人所沿用。此后,宋人发明的“八段锦”,明人创立的“太极拳”,民间流传的“易筋经”,以及古代的“吐纳法”、“导引术”和各式各样的运动气功等,均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极好方法。
五、医药补养
是指用药物、针灸和推拿等医药手段,通过调整阴阳、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疏通经络,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对于某些虚弱性体质,平时可以采取药物补益的方法加以纠正。药物补益要因人而异,如气虚体质宜补气,血虚体质宜养血,阴虚体质宜滋阴,阳虚体质宜壮阳等。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故在因人补养的同时,必须注意补益脾肾。有关补益的方药,请参阅第二部分中医预防技术。
中医还认为,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也是健体防病常可选用的方法。如针刺足二里,艾灸气海、关元,按摩耳、目、腹、背及太阳、涌泉等。有关知识将在第二部分中医预防技术中介绍。
防止邪侵
中医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能起主导作用,如疫疠之气等。因此,后天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邪气的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盖即指此。防止邪侵主要应从顺应四时、避其疫邪、注意卫生和预用药物四方面着手。
1.顺应四时
指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随时调整衣食住行,以防止四时不正之气侵害人体,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春季温暖多风,易发生温病和风病,故衣被不可过少,饮食不可过寒,运动不可出汗过多;夏季炎热潮湿,易发生暑病和泻痢,故衣被要少而干燥,饮食应注意卫生,不可寒热太偏,不可在烈日下劳作太久;秋季天气转凉,空气干燥,易发生感冒和燥咳,故衣被要随时调整,多吃含水份的水果;冬季天气寒冷,易发生流感和冻伤,故衣被要加厚,饮食要偏温,室内空气要流通,运动时最好不要出汗。
2.避其疫邪
指对具有烈性传染性的疫邪要杜绝接触,以避免传染。疫邪致病异常毒烈,不论体质强弱,触之即发。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故提出要“避其毒气”。对疫病已流行的地区则应做到及时封锁,禁止人员流通;已感染的患者应及早隔离,抓紧治疗。对于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则应做好防护措施,以免传染。
3.注意卫生
指通过讲究卫生防止病邪的产生和侵袭。包括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1)环境卫生:是指居处环境的卫生,也称公共卫生。由于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病邪的发生,所以应是大家共同注意维护的方面。占人认为,居处应选择土厚水美或背山临水之处,周围应广植树木花草。如《左传·成公六年》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保生要录》指出;“土欲坚润而黄,水欲甘美而澄。”《起居安乐笺》则提出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居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难。”实指建立在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方。当然,这样的居处环境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但届处至少应避开浓烟浊水、气味臭秽、喧嚣嘈杂的有害环境。另外,对于周围的厕所、绿地、街道、公共垃圾,则应委派专人负责,定期打扫,以避免蚊蝇孳生,病邪蔓延。
关于室内环境,古人认为应以清洁优雅为主,如《寿亲养老新书·宴处起居》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室内可养植少量花卉,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对于室内卫生,一般认为房间要每天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日光充足;地面要每天打扫,除去灰尘,保持清洁。还要定期清扫墙角、床下、门窗、家具,农村也可以用艾叶、苍术烟熏,或雄黄酒喷洒,以消灭蚊蝇和跳蚤、臭虫等致病昆虫。
(2)个人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养成洗脸、洗头、洗手、洗脚、洗澡及刷牙、漱口的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体体表是沾染脏物机会最多的地方,口腔是细菌繁殖最易的处所,故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要经常清洗上述部位。如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洗脸、洗手、洗脚、洗澡的记载。《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一般地说,每日晨起应洗手、洗脸、刷牙;食前、便后应洗手;食后应漱口;睡前应刷牙、洗脚;3~5日洗1次头,5~7日洗1次澡(夏天应每日1次)。此外,还应经常换洗衣服,勤晒被褥,修剪指甲,梳理头发,以消除细菌孳生的环境,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3)饮食卫生:是指注意饮水和食品的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我国是发明水井最早的国家,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于饮食卫生可谓极为重视。古人认为,饮水应以饮开水为宜。如《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出须“九沸九度”,宋代庄绰说:“纵细民在路上,亦必饮煎水。”对于食品,古人认为应以熟食为主,忌用污秽腐败不洁之物。上述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开水熟食可以杀灭致病生物,忌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洁之物,可以避免病从口人,故能预防病邪的侵袭和食物中毒。此外,我国还有饮茶的习惯,对于消化饮食具有一定的帮助。但应注意饮茶不要过浓,以防生湿碍脾;空腹、睡前不宜饮用,以防眩晕或失眠。
4.预用药物
在某些疾病流行的时候,通过服用或佩带一定的药物,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措施。古人十分重视药物预防,《素问·刺法论》就有预服“小金丹”防疫的记载;长沙马乇堆汉墓出土的药品中,则有用花椒、辛夷、桂等制成的香囊;《千金要方》等书中还记有用艾叶、雄黄、莒蒲、苍术、白芷等进行烟熏消毒的方法;《四时调摄笺》也说:“疫气流行,用管仲(贯众)轩水缸内,食水不染。”现在人们在感冒流行的时候预服板蓝根汤,在肝炎流行的时候预服茵陈大枣汤,在痢疾流行的时候预用马齿苋等,都是基于上述原则制定的。对于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已病防变
已病防变,是指当疾病已有先兆,或已经发生,应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或先安未受邪之脏,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并避免病残。故已病防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察病先兆,及时处理;二是早期诊治,防病加重;三是先安健脏。杜绝传变;四足把握规律,避免病残。
一、察病先兆,及时处理
中医认为,病邪侵袭人体,必然引起正邪斗争,此时人体内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往往发生某些异常变化,并出现相应的先兆症状,预示着疾病将要发生。如《卫生宝鉴·中风门》说:“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也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当人体出现某些疾病的先兆时,则应及时予以处理,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医学源流论·防微论》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至于处理的方法,则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身通过调摄精神、饮食、起居等,调整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以扶助正气,及早消出病邪的干扰;二是及时找医生咨询,必要时服用有关的预防药物,或通过针灸、推拿等调整机体,去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