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上)
19944000000007

第7章 人体疾病的确认与治疗(3)

第三节辨证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治疗的基本纲领,用以辨别和概括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机体抗病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一)表里

表即体表,里指脏腑。表里是指疾病所在的部位和病情轻重的程度。

1.表证:是指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价段。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2.里证:是指外邪内侵脏腑。或因七情、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以及各种内伤疾病。

里寒证:畏寒喜温,腹痛泄泻,四肢发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里热证:恶热烦渴,面红肢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里虚证:倦怠无力,力短懒言,头晕心慌,食欲减退,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沉弱等。

里实证:腹胀疼痛,躁狂发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

(二)寒热

寒热是指两种性质相反的证候,辨明寒证、热证是决定治疗时用温药或凉药的依据。

1.寒证:是感受寒邪,或因机体功能活动减退所产生的证候,可见面色苍白,恶寒群暖,蜷卧喜静,手足厥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因机体功能活动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可见面红目赤,发热喜凉,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有力等。

(三)虚实

虚是指正气虚弱,即人体抵抗力不足;实是指邪气实,即一切致病因素过盛。虚实是指人体抵抗力对疾病反应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也就是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之问的对比。

1.虚证:是由人体正气虚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抗邪能力减退所产生的证候。由于虚损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四型。

阴虚证: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酸耳鸣。小便短黄,舌红少苔,咏细数。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觥自,神疲乏力,自汗频作,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血虚证:面色萎黄,唇色淡自,头晕限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咏细无力。

气虚证;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自汗,动则汗多,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实证:实证的形成,是由于感受六淫外邪,人体正气尚强而邪正相争,或因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所致。实证的主要表现为:形体壮实,精神烦躁。高热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证是概括了里、虚、寒证;阳证则概括了表、热、寒证。

1.阴证;精神萎顿,语声低微,目光无神,动作迟缓,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2.阳证:精神兴奋,发热口渴,语声粗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干燥,咏浮数有力。

3.亡阴证:汗出丽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4.亡阳证:大汗淋漓,面色灰白,精神萎顿,呼吸气微,身畏寒,四肢厥冷,喜热饮,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以上将八纲辨证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但临床疾病证候的反映,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常常是交识在一起混同出现。因此,在辨证过程中。既要辨明八纲各自的不同证候,又要注意八纲之间证候的相互联系,必须灵活应用。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症的基础。它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结合病因、八纲、气血辨证,进行分析归纳,辨明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的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决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心病的辨证

1.心阴(血)虚;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唇舌淡白,脉细弱,为心血虚;兼见心烦潮热,颧红盗汗,口干舌燥,舌质红,脉细数,为心阴虚。

2.心阳(气)虚: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尤甚,脉细弱。兼见眩晕失眠,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为心气虚;兼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心胸憋闷,舌淡或紫暗,脉微细,为心阳虚。

3.心火亢盛;口舌生疮,面赤口渴,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尿赤涩痛,舌红苔黄,脉数。

4.心脉瘀阻:心悸胸闷,心痛陈作,牵引肩背,口唇暗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弦。

5.痰迷心窍:神志痴呆,精神抑郁,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举止失常,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自腻,脉滑实。

(二)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弱:咳嗽无力,喘促气短,痰液清稀,面色白,少气懒言,声音低弱,畏寒自汗,舌质淡嫩,脉虚弱。

2.肺阴虚弱: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颧红潮热,失眠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3.热痰壅肺:咳嗽喘息,呼吸气粗,甚则鼻翼煽动,咳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寒痰犯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喉中痰鸣,胸部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

(三)脾病的辨证

1.脾气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2.脾5日虚弱:面色苍白,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少,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迟。

3.脾失统血: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少疲倦,月经过多,大便出血,小便尿血,皮肤紫癜,舌质淡,脉细弱。

4.寒湿困脾:食少乏味,脘腹胀满,头身沉重,肢体倦怠,口淡不渴,泛恶欲吐,大便溏泄,或腹部冷痛,或浮肿,白带过多,舌苔白腻,脉濡细。

(四)肝病的辨证

1.肝气郁结;两胁胀痛,心烦易怒,郁闷不乐,善太息,脘腹胀满,纳呆暖气,经前乳房胀痛,痛经或月经不调,舌苔薄自,脉弦。

2.肝阳上亢:眩晕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弦数。

3.肝风内动;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舌体颤动,语言不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

4.肝阴不足: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筋脉拘急,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5.寒凝肝脉:小腹胀痛,睾丸坠胀,遇寒加重,或阴囊冷缩,痛引小腹,舌淡苔白,脉沉弦。

6.肝胆湿热:胁肋疼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五)肾病的辨证

1.肾阳虚衰:面色觥自,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昏耳呜,神疲乏力,或尿少浮肿,大便溏泄,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自,脉沉迟无力。

2.肾阴亏虚:面色憔悴,形体消瘦,头晕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痛,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肾不纳气: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咳逆汗出,四肢不温,颜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4.肾虚水泛;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舌淡胖嫩,脉沉迟。

(六)胆病的辨证

1.虫扰胆腑:右胁下绞痛,痛引肩背,时作时止,痛时弯腰曲膝,转辗不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甚则吐蛔,脉微而伏。

2.胆郁痰扰:头晕目眩,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易惊善恐,胸闷喜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七)胃病的辨证

1.胃热炽盛;胃脘灼热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口臭嘈杂,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胃阴不足:胃部灼痛,嘈杂易饥,或不思饮食,稍食即胀,干呕恶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小肠病的辨证

1.小肠虚寒:小腹隐痛,喜热喜按,形寒肢冷,肠鸣泄泻,尿少而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2.小肠气痛:小腹急痛,牵及腰背,下控睾丸,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阴囊疝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

(九)大肠病的辨证

1.大肠湿热:腹痛下痢,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大肠液亏:大便秘结,甚至如羊粪,难以排出,口干咽燥,或皮肤枯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十)膀胱病的辨治

1.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涩少而痛,尿黄混浊或尿血,或见砂石,伴有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2.膀胱虚寒: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滴,甚至小便失禁,夜尿频多,或遗尿,或见尿少,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十一)脏腑兼病

人体各个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密切联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亦常互相影响。凡两个以上脏腑相继或同时发病,即为脏腑兼病。

1.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月经量多色淡,或崩漏,舌质淡嫩,脉细数。

2.心肾不交:虚烦不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3.肺胃津亏:口渴咽干,唇焦舌燥,皮肤干燥,眼眶凹陷,干咳声嘶,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肺肾阴虚:咳嗽痰少,间或咳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或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肝脾不和:两胁胀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腹痛便溏,舌苔自腻,脉弦缓。

6.肝胃不和: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舌苔薄白,脉弦。

7.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咽干口燥,胁肋隐痛,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8.脾肾阳虚:面色眦白,畏寒肢冷,腰膝或小腹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淡胖大,脉沉弱。